作者:小土過後是多雲
來源:人民網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5.5億噸以上,油料、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等生產穩定發展。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麵提升食物質量,優化品種結構,穩步增強食物供給能力。為此,要穩定耕地麵積,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
另據消息,就山東“C縣”公務員被攤派賣房的新聞,濟寧市某區一位人士這麽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政府為什麽熱衷於拆遷、建房,這是因為拆遷、建房在稅收方麵見效很快。發展實體經濟,搞工廠,幾百畝地批出去了,一年能有多少稅收?而一個地產項目建下來,一兩個億的財政稅收就來了,並且這些稅收基本是留在地方的。你說,地方上更喜歡幹什麽?人民網北京2月18日電 :日前,各省(市)陸續發布2013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4年預算草案報告,人民網財經記者梳理報告發現,多省(市)的土地出讓金飆升,有的省份甚至已超稅收收入,多省市財政嚴重依賴土地。日前發布的2013年國土資源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金額達4.1萬億元,刷新曆史高位。
把這兩則新聞放到一起讀,會覺得非常有趣,國家規劃是要“穩定耕地麵積,確保穀物自給”,而地方政府則是在瘋狂圈地,“幾百畝地批出去,一兩個億的財政收上來”,為此,不惜動用政府強力,逼迫公務員賣房。
我們一直聽說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麵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但18億畝耕地還在嗎?紅線在哪?拿什麽保持現有耕地的基本穩定?
筆者所在的城市,近年來整鄉整鄉地圈定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原來地頭插著“國家基本農田保護區”牌子的地方也早已被新建的工廠和住房所埋沒。從2003年至今,我所在市縣至少有五分之二以上的耕地已被“開發”。僅去年前年,為承接什麽經濟帶的轉移,我市就有數萬畝良田被銷毀,並且“轉”來的90%都是汙染企業,都靠著長江邊建廠,汙水全部直排長江。
我們可以來算一筆簡單的帳。國土部2012年公布全國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24億畝以上(甚至還有20億畝的版本),那好,我們算有5億畝是在種菜和其他經濟作物,這應該差不多了吧。那麽,就應該還有13.24億畝耕地是在種著糧食,這幾乎與中國人口一致。也就是說,每個人有一畝的地在種著糧食。現在好地上種水稻,每畝已經有近1000公斤的收成,考慮土地的肥瘦不均和水田旱地之間的差別,我就把每畝的收成定位500公斤,這應該不算多吧?咱中國人平均每年每人能吃掉多少糧食?滿打滿算有350公斤總夠了吧?還有150公斤富餘,可以用來做酒做飼料什麽的。我這樣算,還隻當每畝地每年隻收一季的糧,如果套種,我們富餘的糧食就應該更多,不是嗎?現在,再根據農業部聲稱的“十連增”,那咱中國的糧食應該大有富裕並完全應該大量出口才對!
可是,我們現在麵臨的現實是什麽?據外媒報道:去年1至11月,中國的糧食進口已增至上年同期的3倍,從450萬噸增長到1340萬噸。大規模進口已令其成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麥進口國,玉米和小麥進口也分別進入全球前10名和前20名。如此現實,不是更加證明中國目前的耕地狀況嗎?要知道,中國原來可是一個純糧食出口國呀,什麽原因導致現在要進口這麽多的糧食?
有網友尖銳地指出,中國近五年來的耕地損失每年絕對不下1000萬畝,很多省份2005年就把2010年的指標用完了,然而,並不是之後就不用地了,不但用,而且用得更多,尤其是2008年以後經濟刺激措施加劇了耕地損失的速度,2005年的時候,光基礎投資基本用地大約就要300萬畝/年,最近5年,每年至少損失800萬畝(加上農村城鎮化用地),如果再算上沙漠化的快速占地,每年估計也不低於250萬畝,中國的耕地損失近五年來至少減去5000萬畝。
也許,國土部會說耕地統計數據是各級地方政府一級一級報上來的,而農業部也說糧食產量是各級地方政府一級一級報上來的,那我要提醒國土部和農業部了,一些地區為了騙取國家種糧補貼,一畝報成十畝絕不鮮見,這方麵的案子,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上網查一查。而地方政府為了騙取土地大肆倒賣,更是會在耕地保有量和糧食產量上做文章,因此,他們報上去的數字會有多大的水分相信地球人都知道。
我一直在呼籲,你國土部農業部一直信誓旦旦說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那你就將這18億畝耕地標注出來,繪製一張我國基本耕地地圖。現在,在“穀歌”地圖上,我們能輕易地找到自己所住城市,所住小區,所住棟樓的準確位置。你那18億畝耕地究竟在哪裏,每個省,每個地區是多少,一打開地圖就知道,讓全國人民一齊來進行監督,這應該比任何形式的監督都要有效,不是很好嗎?為了確保耕地的穩定,還可以將耕地地圖在全社會廣泛宣傳,甚至可以放入中小學教科書,讓孩子從小學會保護口糧地。
不管今後搞新農村還是新型城鎮化,不管今後土地怎樣流轉,不管農民今後是不是整體轉為市民,你那18億畝耕地應該雷打不動保護下來,並且與之配套的水源地和水利等基礎設施也必須保持下來,這應該是最基本的前提吧?18億畝耕地究竟是哪18億畝,難道不能有一個公開的、準確的,不準亂動的界定嗎?像過去插上“國家基本農田保護區”牌子那樣一畝畝地標注出來,任何人不得改作他用。確因工程需要的,必須經國務院批準,在它地補償所占耕地後得到確認後,方可占用,從而使18億畝耕地真正成為紅線。沒有這個基本前提,空喊“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這跟哄傻子有什麽兩樣?
盡快把這張鐵打的耕地地圖繪製出來,應該成為今年國土部和農業部的首要任務。先把這18億畝耕地完全確定下來,再安排工業化、城鎮化相關事宜,這才是真正把吃飯問題放在第一位。否則,在地方政府賣地衝動下,耕地危機就沒法避免,這個事情不僅關係到現在,更決定著未來,不能再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