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不及格:“人活著,錢沒了?”

“人活著,錢沒了”,並不是一句玩笑話。老有所養,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好願望,如今格外現實地擺在中國人麵前。在中國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中,財產性收入僅占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養。

一、2億人口要養老,中國準備好了嗎?

關於養老金,目前,社會保險結構混亂,企業年金步履維艱,商業養老保險品種繁多,如同“霧裏看花”,消費者信任度不高。

從養老方式來看,超過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以北京市“9064”養老規劃為例:居家養老的占90%,需要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占6%,入住養老服務機構的占4%。但養老服務體係和老齡產業發展不足,虛空著幾千萬就業崗位,中檔養老機構明顯供不應求。

“老齡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中國離“老而富足”卻似乎還很遙遠。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了養老金改革的原則,頂層設計已經開始,問題逐漸暴露,方案日漸明確。完成頂層設計,將政策變為行動,中國嚴峻的養老形勢將迎來轉機。

二、清華報告:3個養老指數中兩個不及格

目前,中國老齡社會發展和養老保障現狀究竟如何?

《中 國經濟周刊》聯合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課題組共同發布中國“老齡社會發展指數(2012)”、“養老金發展指數 (2013)”、“醫療保障發展指數(2013)”。課題組組長、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主任楊燕綏兼任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門 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國家社會保險標準委員會委員,是清華大學養老改革體製方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她表示,與上一年相比,今年公布的三項指數均有所進步。

 

三大指數以“人均GDP的福利相關性”為原則,建立指標體係和計算方法。評價結果顯示,前兩項指數評價結果均為50多分,處於差等區間,隻有“醫療保障發展指數”評價結果為62.7分,剛過及格線。

 

老齡社會發展指數,意在評價在公共政策影響(如生育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公共服務政策等)下的老齡社會狀況和發展戰略。指數由人口老齡化、老年贍養比、養老保障、老齡產業和老齡人口紅利5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構成。

 

國際上通常認為,當 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時,這個國家便已進入老齡社會,占14%時即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占20%時則進入超級老齡社會。據此測算,中國在1995— 2000年間已進入老齡社會,約在2025—2030年間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之後,將以世界最快的速度,與西方國家同期在2035—2040年間進入超級 老齡社會。“老年人口年均增速”(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的年度平均增長速度)數據顯示,中國老齡人口一直持續高速增加,近兩年超過美國、德國和世界平均水平,有追趕日本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趨勢。

 

而 按實際贍養比(實際具有贍養能力的人數和老齡人口的比例)測算,中國“老得更快”。老齡化社會發展指數中,中國“老年贍養能力”分項得分隻有39.1分, 處於差等區間,說明受收入分配政策、產業結構和就業狀況、社會保障及退休年齡等政策的影響,老年贍養能力很差。尤其是,由於我國實際失業人口(特別是大學 生)多、低收入人群大、退休年齡早,實際具有老年贍養能力的人數和老齡人口的比例情況更為嚴峻。2011年統計老年贍養比約為1:9(11%),而實際老 年贍養比約為1:5(20%),即5個年輕人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

 

西方國家的情況則非常不同。在芬蘭,老齡人口的收 入中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占15%、勞動收入約占12%、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占73%;在美國,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占38%、勞動收入約占34%、 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占28%;在日本,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占48%、勞動收入約占10%、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占42%。這些國家的老齡已經擁有 養老資產和一定的人力資本,依賴家庭供養的情況很少。

 

其實,中國農村老人擁有土地經營權,城市老人擁有福利房產(包括分房和購房),如何將其轉化為中國老齡人口購買老年服務和老年消費的能力,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挑戰。

 

養老金是老年人日常開支的現金流。老齡社會的養老金結構,由消除老年貧困的國民基本養老金和改善老年生活的個人養老金構成。多數西方國家已經按照老齡化時間表完成養老金結構調整,累計養老基金規模超過GDP總量。中國養老金發展指數各分項得分有滿分,也有零分。總體來說,中國養老金製度安排呈現出“碎片化、欠公平和不可持續”的缺陷。但2013年該指數評價得分57.3分,已經比2012年的52分有所進步。

三、“未富先老”為何還要拋棄社保?

對於農村居民而言,政府養老補貼水平低、個人賬戶儲蓄不保值、轉移攜帶不方便,難以有效發揮養老保障功能。2013年12月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透露,當前中國城鄉居民養老金月人均隻有81元。

 

對於城鎮職工而言, 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0%、職工按照個人工資收入的8%來繳納養老保險費。因此,勞動報酬的多少與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直接相關。企業養老保險繳費負擔 太重,隻好減少用工或者逃費;職工繳費占個人工資的8%,至今不明確這是稅、費或儲蓄。截至2012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記錄累計金額約有2.6萬億 元,這筆錢本應通過運作產生收益,之所以成為空賬,是因為現在已經退休的人的養老金不夠發,隻得挪用現在還不需要兌現的個人賬戶裏的錢。

對於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而言,源自1958年的退休金等於退休工資,不用繳費;從低工資到低退休金,至今工資漲了退休金也漲了,待遇比企業職工高,卻不繳費,自己理不直氣不壯。如今,各界呼籲改革,但才發現職工養老保險製度中問題很多,簡單並軌前景不佳。

“養老金製度有三個原則,一要講公平,就得消除身份界限;二要講持續,就要建立長期精算平衡模型,在兩代人之間就繳費、待遇和領取年齡達成共識;三要講流動性,就要統一社會保障卡和城鄉一體化。但由於曆史原因,現行養老金製度違背了這三個原則。”楊燕綏說,中國急需具有戰略意義、結構合理的養老金頂層設計。

目 前的狀況像遊泳者被水草纏住了雙腳,不能亂蹬,亟待冷靜下來找到脫身的方法。”楊燕綏說,由於個人繳費不能投資,記賬利息僅為短期銀行儲蓄利率(約 2%),伴隨物價增長,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不斷下降,無論城鎮職工還是城鄉居民,均沒有積極性進行養老儲蓄,養老金儲蓄不能跑贏通貨膨脹和銀行長期儲蓄利 率,屬於政府失靈現象。

 

四、如何防備老無所養?

超級老齡化社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必須從現在就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錢本身,資金和資產的管理及使用應該采取怎樣的手段和方式?哪些產業需要早培養?如何才能做到“有備養老”?

對此,清華大學《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提出“養老保障四要素”、“養老資產”和“養老金融”等新概念。養老保障四要素指養老金、老年醫療服務、老年房產和老年護理;養老資產指養老貨幣資產、物質資產和權益類資產;養老金融指管理養老風險的金融製度。

醫 療方麵,中國醫療保障發展指數(2013)評價得分62.7分,比2012年的60分有所進步。研究顯示,在醫療保險全覆蓋、提高待遇水平等方麵得分較 多,在醫療保險基金持續性、參保人員流動性、醫患道德風險治理等方麵減分較多。目前人均醫療費用增長速度快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於GDP增長率),個人 醫療費用負擔較重。

“製度持續性”分項獲得滿分,原因在於,目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居民醫療保險基金、農村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年度運行平穩、收支平衡,且略有結餘,累計結餘額能夠支付12個月以上。

“醫療服務治理有效性”是醫療保障發展指數的一級指標,包括醫患信用管理、醫療服務協議管理、藥品費用占比、定價機製、醫療保險管理服務績效、醫療服務支付績效、醫療保障政策評估、人均醫療費用合理增長率7個二級指標,該分項得分較低,原因在於:藥費占比過高和人均醫療費用增長速度過快。以2011年數據測算,人均醫療費用增長率合理值應為8.4%,但當年實際人均醫療費用增長率為20.9%。

我國已經建立了以醫療保險為主要支柱的醫療保障製度,醫療保險基金的功能即在於分擔參保人的醫療費用、抑製財務風險,更在於約束醫患行為,抑製道德風險。伴隨老齡社會醫療保障需求不斷增加的態勢,中國亟待建立醫療服務治理機製,用有限的資金購買合理的醫療服務。

在金融方麵,利用保險機製管理長壽風險,如健康保險、養老年金、老年護理保險、老年房產長壽基金,以及與上述產品結合的養老機構和養老社區等,是最可行的路徑和養老資產管理方式之一。

長期護理保險也是積累養老資產的重要方式之一,用來支付老年護理費用(包括居家護理、養老機構護理、社區日間護理等),提高老年生活的安全性。但是,中國尚未起步。ZT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