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彬在表示道歉和感謝的見麵會上第一句話是“沒想到會這麽快”,這很奇怪。在我看來,公開的道歉和說明實在是來得太晚了,應該早很多,很多,事情已經過去快半個世紀,她本人年近70,有的受害老師快90歲了。正因為太晚,才使一些不確實的說法長期流傳而得不到糾正,才有那麽多誤解和不必要的爭論。
宋彬彬說的話有兩個方麵,一是道歉,二是辯解,而且真正的重心落在澄清和辯解。可能有人會對她道歉的真誠性表示懷疑,從而不接受或責難她的道歉行為。我認為,揣測動機沒有必要,沒有意義,我更想強調,道歉時可以做出說明和辯解,因為我們的一切評論和判斷都必須基於事實。宋彬彬尤其有權利、有必要對過去發生的事作出說明,還原曆史真相,因為關於她本人,關於她和卞仲耘之死事件有許多傳言是不確實的。如果一個法庭不允許被告申辯,那這個法庭一定不是公正的,它作出的判決經不起曆史的檢驗。
長期以來,關於宋彬彬在文革中的所作所為有許多傳言,有的駭人聽聞但沒有根據。比如,有的說她親自參加了毆打卞仲耘致死的暴力事件,還有的說她親手打死了好幾個人。我在自己研究文革和紅衛兵運動的著作《形形色色的造反》中引用過這種材料,這種誤信、誤傳不實信息的做法可能擴大對於當事人的傷害,我在此向宋彬彬女士道歉,保證再談此事時不再重複不實之詞,並作必要的澄清。
根據宋彬彬的這次發言,以及以前發布的材料,我想可以肯定的是,宋彬彬不屬於對卞仲耘毆打致死的凶手,她也沒有在其他場合親手打死人,長期流傳的類似不實說法應該得到澄清和糾正,基於這些傳言對宋彬彬的批評應該停止。至於她在卞仲耘之死事件中的責任,她的名字改為“宋要武”所產生的惡果,還有她對自己責任的認識和評價,那當然還可以爭論,也一定會有爭論。但是,一切爭論,一切不同的看法,都必須基於事實。
我記得,幾年前當我讀了劉進關於打死卞仲耘的8·5事件的材料和其他有關材料之後,我馬上就作出判斷:說宋彬彬直接參與打死卞仲耘的事件是不符合事實的。我還寫了一些文字,對於以前傳布不實說法表示糾正和歉意,並同意辦網站的朋友發表。以我的經驗,不論傳言多麽久遠和廣泛,不論人們的偏見有多麽深,事實本身還是最有力量的。我為這種澄清來得太晚遺憾,我相信,如果調查材料及早公布,哪怕會被一些人認為是一麵之詞,會引起爭議,但至少也有一些像我這樣的人,會深思、比較,采信正確的說法。
我希望,所有研究和敘述文革的學者、作者,一切有關問題的寫作者,都重視宋彬彬本人和劉進等人的澄清與說明,如果有過對於北京師大女附中8·5事件不符合事實或不準確的描述,都要立即更正。我堅信,這種更正並不影響我們對於文革的批判,對於文革真正責任者的追究,但對於宋彬彬本人,卻影響巨大,不管你對她抱有好感還是惡感,即使你不想對她本人的處境和聲譽負責,你也必須對事實真相負責,對曆史負責。事實是最堅硬、最有生命力的存在,一個人,哪怕被很多人不喜歡,他說出的事實仍然是事實;一個說法,哪怕它充滿道義感,本意是要替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說話,如果不符合事實,仍然沒有說服力。正義感不能代替事實或彌補事實方麵的缺陷,反而會因為與事實不合(或不完全相合)而受到損害。
另一方麵,我不願意看到,這次宋彬彬等人對於事實的說明和澄清演變為對於以前控訴和批判文革中暴力與迫害的質疑或否定。我們不能得出結論說,以前的指控是建立在歪曲事實和謠言的基礎上,有關研究者的指控是出於對於宋彬彬的個人成見。如果說宋彬彬曾遭到汙名化的委屈,那麽事情起源於把“要武”這個惡名強加於她的文革發動者。“要武”與全國性的武鬥和暴力事件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號召“要武”,文革發動者還命令軍隊把武器發給一派群眾組織,以剿滅另一派,還說什麽中國“無戰爭經驗已經十多年了,全麵內戰,搶了槍,大多數是發的,打一下,也是個鍛煉。”頂著“宋要武”名字的宋彬彬當然與全國性的武鬥沒有關係,但既然領袖把這個名字賜予她,也就使她擺脫不掉地成為武鬥的象征和符號,要怪隻能怪把這強加給她的個人和體製,而不能怪群眾。如果宋彬彬不敢或不願正視、譴責最高領袖對她的汙名化與傷害,把怨氣集中撒在致力於揭露和批判文革暴力的人身上,那麽她的說明就難於奏效,還會激起反感,維持和加深對於她的已有誤解,這對她本人和中國人實事求是地評價文革都沒有好處。
宋彬彬終於公開道歉了,這是一個遲來的道歉。她的道歉引起了關注和議論,但人們在聽到這個消息時最快、最本能的反應是:誰最應該道歉,誰是最有責任道歉的主體?顯然,這不應該隻是單獨的、普通的個人,不管他們在文革中怎樣做錯事或作惡。至今為止,道歉者都是響應號召、卷入文革的普通人,那麽,對於發動文革應該承擔責任的個人或團體呢?要知道,文革是在隆重的會議之後,根據會議的正式決議進行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曾經有過對於文革的否定性評價和分析,但這與道歉是兩回事。
我們知道一任又一任德國領導人是如何為二戰道歉的,我們更知道,我們是如何要求日本領導人對中國道歉的,那麽我們自然要問,僅有陳小魯、宋彬彬等人的道歉,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