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 回顧中共土地製度

來源: HappyNow?! 2014-01-15 18:06: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6774 bytes)
鳳凰網 回顧中共土地製度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huiguzhonggongtudizhidu/
 
 
 
 

從土地革命戰爭到家庭聯產承包製,中共的土地政策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不斷變化著。蘇區的“耕地農有”到抗戰的“減租減息”;土改時期的“耕者有其田”到社會主義改造後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直至家庭承包。在如許曲折的變化背後都能隱隱看出政策和製度的製定者心中宏大的目標。無論是實現中國農民千年來擁有土地的夢想,是集中力量發展工業建設國家,還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無不反映出中共高層對國家民族繁榮富強理想的構建和對中國現實不斷適應和調整的過程。【網友評論】

 
 

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農村土地政策的宗旨

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衡量中國一切政黨政策及其實踐的根本標準“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製定和實施農村土地政策時,就必然要將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衡量農地政策的根本標準。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曆史證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製定和發展完善農村土地政策的必由之路。隻要黨的農村土地政策真正做到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農村就興旺發達;忽略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就會遇到坎坷和曲折。【詳細】

 

實現農民個體所有的土地政策

家庭聯產承包譜出新篇章

“反帝反封建”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根本任務。消滅地主所有的封建土地製度,建立農民個體土地所有製。中共依次提出了“限租、限田”,“耕地農有”,“減租減息,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到1953年土改完成基本上實現了“農民個體所有,家庭自主經營”的目標。【詳細】
從1953年黨確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確立“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農村土地政策的時期。農村土地政策向“農民個體所有,勞動互助”,“農民個體所有,統一經營”發展,最終發展演變成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的人民公社農村土地政策。【詳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製”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政策。“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製”是中國共產黨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保持長期穩定。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製”。【詳細】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土地法規
 

土地·人類生存之源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生產的源泉。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一大”黨綱中提出土地問題起,就一直十分重視土地和土地確權,並不斷推出偉大舉措發展土地理論與實踐。這裏回顧黨在各曆史時期頒布和實施的土地確權法律法規。【詳細】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法

1927年,黨的“五大”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1928年至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先後完善和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土地法》,並不斷製定、頒布和實施與土地法相配套的土地法律法規。
    1933年6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員會土地部發布《關於實行土地登記的布告》,強調要實行土地登記。蘇維埃發給土地證與農民,用這個土地證去確定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他人不得侵占。【詳細】

 

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法

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詳細研究了中國土地製度和土地改革的經驗,並製定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該大綱共16條。其中,第一條明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第十一條明確:“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
    當時,頒發土地證成為各地完成土地改革、鞏固勝利成果、確定產權、查實田畝、提高農民生產組織性的一個重要措施。中共中央也及時肯定和推廣各地土地改革中確權登記發證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並多次對一些地區土地改革的報告作出重要批示。 【詳細】

 
 

正確認識國情是中國共產黨製定農村土地政策的成功所在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農村土地政策的發展演變曆史,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曆史階段,處理農民土地問題的具體方針政策是不同的。條件變了,任務變了,黨的方針政策也勢必要做出相對應的調整。農村土地政策應從當時的基本國情出發,尤其是要根據當時當地主要矛盾的轉換而轉換,做到認清國情,與時俱進。正如毛澤東指出:“當革命的形勢己經改變的時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領導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曆史證明,凡是正確的農村土地政策,都是正確認識國情後作出的政策選擇,隻有國情的變化,新情況、新問題的產生才是政策製定的客觀依據。 【詳細】

 
 

紅軍時期: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1930年,閩西完成土地分配、焚燒舊地契和頒發土地證後,世代受盡地主剝削的勞苦農民手捧耕田證,跑到自己分到的土地上,唱起幸福山歌。1928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沒收土地和建立蘇維埃的第37號通告,明確一切土地於實行共有後,重新分給農民耕種,以縣蘇維埃政府名義發給土地證,舊時田契、佃約一概廢除。1929年7月27日,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土地問題決議案,明確已分配土地的地方要登記,由縣政府發耕田證;強調所有地主階級的田契佃批等限期交當地政府焚燒。1931年第一次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同時通過了土地部提交的《土地登記法》。【詳細】

 
 

抗戰時期:暫停沒收地主土地 推行減租減息

抗戰時期,中共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適時實行了統一戰線性質的減租減息政策。1935年8月,在共產國際七大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土地政策開始轉變。1937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把減租減息作為抗戰時期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減租減息運動初步發動。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及其附件,督促各根據地認真執行,還規定了減租減息的三條基本原則,肯定了農民、開明地主、富農的革命性,減租減息運動進入部分地區普遍深入階段。【詳細】

 

國共內戰時期:發動土地改革 實現耕者有其田

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專門談了土地問題。指出“耕者有其田”,在中國條件下,隻有我們共產黨人把這項主張看得特別認真,不但口講,而且實做。毛澤東還指出減租減息準備在戰後繼續實行下去,然後采取適當方法,有步驟地達到耕者有其田。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黨的土地政策開始由減租減息向徹底土地改革過渡。主張通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租退息等方式獲得土地,沒收土地者也僅僅是針對大漢奸。與此同時,還設想通過征購的辦法獲得地主土地。1947年夏製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詳細】

 
建國後中共各時期的土地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政黨,黨對土地包括對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更加重視,采取了一係列強化地權的重要措施。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討論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決定自1950年6月30日起公布實施。【詳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該法共6章40條。第一條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製,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製,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工業化開辟道路。第30條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土地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詳細】

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  

1950年政務院通過並發布《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條例21條強調,城市郊區土地改革完成後,對分得國有土地的農民,由市人民政府發給國有土地使用證,保證農民對該項土地的使用權。【詳細】

改革開放後的土地法  

1986年經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正式頒布施行。這是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製,保護土地權益,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法規。【詳細】

 
 

建國初全國土地改革 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得到實現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條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製,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製,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工業化開辟道路。第30條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土地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1950年11月10日,政務院通過並發布《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條例21條強調,城市郊區土地改革完成後,對分得國有土地的農民,由市人民政府發給國有土地使用證,保證農民對該項土地的使用權。對私有農業土地者發給土地所有證,保證其土地所有權。土改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詳細】

 
土改後的農村土地所有:
私人土地所有權歸農民自身

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政黨,黨對土地包括對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更加重視,采取了一係列強化地權的重要措施。1950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發布《關於填發土地房產所有證的指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關於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規定。指示共計11項規定,並附有土地證式樣。該指示首先表明:為切實保障土地改革後各階層人民的土地房產所有權,均應一律頒發土地房產所有證,強調土地製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約一律作廢。鄉或村政府,應備土地清冊以備考。【詳細】

土改後農民對土地的權力:
可自由買賣出租自有土地

《大綱》確立了均分化的農民私有製。第三條規定,土地“所有權歸農戶所有“。第六條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從而徹底實現按人口均分土地的分配形式。1950年頒布實施的《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條規定,“土地改革完成後,由人民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的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其土地的權利”。土改使3億多無地或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係。【詳細】

建國後農民和土地關係:
農民可脫離土地自由遷徙

1958年以前,中國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製度,人們可以自由遷徙。1951年7月,公安部頒布實施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這是建國以後最早的一個戶籍法規,使全國城市戶口管理製度基本得到統一。1958年1月9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毛澤東簽署一號主席令,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戶籍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這個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製農民進入城市,限製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築了一道高牆,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因此而生成。【詳細】

 
 
 
中共土地政策如何贏得民心
 

中共對土地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期間充滿正確與錯誤,可貴的是其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立場鮮明、態度堅決,所以在不斷修正錯誤中走向了成功。 【詳細】

中共對土地問題的初步探索  

中共一大綱領提出沒收資本家的土地歸社會公有,這是屬於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各根據地結合實際開展土地革命,不斷克服“左”傾錯誤,基本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王明“左”傾錯誤導致根據地幾乎全部失去。 【詳細】

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  

抗戰時期,中共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適時實行了統一戰線性質的減租減息政策。降低了封建剝削,促進了鄉村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貧雇農生活水平和經濟政治地位,鞏固了工農聯盟,推動了鄉村各階層聯合抗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 【詳細】

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  

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專門談了土地問題。指出“耕者有其田”,在中國條件下,隻有我們共產黨人把這項主張看得特別認真,不但口講,而且實做。毛澤東還指出減租減息準備在戰後繼續實行下去,然後采取適當方法,有步驟地達到耕者有其田。【詳細】

 
 

1953年農業合作化推進 土地由私有轉變為集體所有

從1953年開始,中國便開始了農業合作化的土地製度,農業合作化的實質是通過互助合作的形式將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小私有經濟改造成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合作經濟的過程。農業合作化先後經曆了具有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至1953年底)、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的初級社(1954年至1955年)和土地、耕畜、農具等折價歸集體所有的高級社(1955年至1956年)三個階段。高級社階段是農業合作迅猛發展的階段,是合作社經濟和集體化經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高級社不再像初級社那樣承認農民的私有權利,社員私有的土地全部無代價地轉為集體所有。【詳細】

推行農業合作化原因之一:
農村貧富分化現象重新出現

土地改革以後,得到土地的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民出現“中農化”傾向,甚至有的翻身農民躍入“富農”行列。但也有部分農民因天災人禍、不善經營等原因破產貧困,不得不出賣分到手不太久的土地,再次淪為赤貧。農村中貧富分化現象,引起毛澤東的重視和擔憂。毛澤東認為:“現在農民賣地,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們要做工作,阻止農民賣地”辦法就是合作社,互助組還不能阻止農民賣地,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大合作社才可使得農民不必出租土地了。”【詳細】

推行農業合作化原因之二:
個體農業不能滿足工業需求

1953年毛澤東指出:“城市蔬菜供應,依靠個體農民進城賣菜來供應,這是不行的……大城市蔬菜的供求,現在有極大的矛盾。”“糧食、棉花的供求也都有極大的矛盾,肉類、油脂不久也會出現大的矛盾,需求大大增加,供應不上。”“從解決這種供求矛盾出發,就要解決所有製與生產力的矛盾問題。個體所有製生產關係與大量供應是完全衝突的。個體所有製必須過渡到集體所有製過渡到社會主義。”“才能提高生產力,完成國家工業化,生產力發展了,才能解決供求關係矛盾。”【詳細】

推行農業合作化原因之三:
個體農業難為工業提供資金

為了推進國家工業化進程,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陳雲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搞工業要投資,必須拿出一批資金來,不從農業打主意,這批資金轉不過來。”因而這些資金中,一個相當大的部分隻能靠農業方麵積累起來。這除了直接的農業稅以外,就是發展為農民所需的大量生活資料的輕工業生產,拿這些東西去同農民的商品糧和輕工業原料相交換,依靠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國家積累工業發展資金。而大規模的輕工業的發展,卻受到了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的阻滯。【詳細】

 
 
土地集體所有製形成的政策過程
 

新中國的土地製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通過實施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這是指導農村土地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由此也奠定了日後土地製度變遷的基調。【詳細】

基於農民所有製的生產合作  

以1951年12月中共中央頒發的《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為標誌,全國各地開始普遍發展互助組和試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種互助合作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臨時性的或季節性的簡單勞動互助;二是常年的互助組;三是以土地入股為特點的土地合作社。這種互助合作仍然維持土地的農民所有製。【詳細】

逐步所有製轉變的合作社  

195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由初級社和互助合作向高級農業合作社“闊步邁進”。第一條指明“從臨時互助組、常年互助組到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而有較多公共財產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就是對農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詳細】

邁向“大集體”的人民公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並為大社的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有計劃地適當地合並為大型的合作社“,這是人民公社化的前奏。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其本質特征是規模“巨型化”和實行“政社合一”的管理體製。【詳細】

 
 

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開展 包括土地在內的生產資料無償收歸公社高度集中

1958年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發動了人民公社運動。決議指出人民公社作為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多的組織形式將發展成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正是決議的這種觀點導致人民公社的推行速度遠遠高於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的主要特點是“一大二公”,其中“一大”主要表現為規模大,一個公社平均有500戶農民,1000個勞動者和1000畝土地;“二公”指的是公有化程度高,社員的一切土地連同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以及一切公共財產都無償收歸公社所有。人民公社階段,除了以社會為基本的核算單位追求生產資料的高度集中,還采用“幹活不記工,吃飯不要錢”等方式,使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到處泛濫,並有土地集體所有向全民所有轉化的趨勢。【詳細】

 

人民公社本質特征:社政合一

人民公社時代限製農民流動

人民公社本質特征是規模“巨型化”和實行“政社合一”的管理體製。“社的組織規模,一般以一鄉一社、兩千戶左右較為合適”,“有的地方根據自然地形條件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也可以由數鄉並為一鄉,組成一社,六七千戶左右。至於達到萬戶或兩萬戶以上的,也不要去反對”,“實行政社合一,鄉黨委就是社黨委,鄉人民委員會就是社務委員會”。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人民公社若幹問題的決議》,對人民公社進一步規範化,指出“人民公社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結構的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基層單位,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政權組織的基層單位”。【詳細】
狹義的戶籍製度是指以195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為核心的限製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規定以及配套的具體措施。1958年1月9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毛澤東簽署一號主席令,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戶籍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戶口管理製度,它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製度。這個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製農民進入城市,限製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築了一道高牆,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因此而生成。 【詳細】
 
 

1960年代人民公社的土地製度奠定日後中國農村土地所有製的基礎

經曆了“三年自然災害“之後,中央開始糾正一哄而上辦人民公社的冒進做法,1962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俗稱“農業六十條“),對人民公社體製進行了適度糾正和調整。其最核心的內容是下放基本核算單位,明確“以隊為基礎“的核算管理模式。第二條明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根據各地方不同的情況,人民公社的組織,可以是兩級,即公社和生產隊,也可以是三級,即公社、大隊和生產隊”。第二十一條規定,“生產隊範圍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集體所有的山林、水麵和草原,凡是歸生產隊所有比較有利的,都歸生產隊所有“,由此強化和奠定了生產隊作為土地”集體所有製“所有權人的政策基礎。這一規定也奠定了日後中國農村土地所有製的基礎,也是追溯當前土地權屬的重要曆史文件依據。 【詳細】

 
人民公社的成立和特點
 

農村合作化的盲目推進,暴露了土地製度中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由於受冒進的“左傾”情緒的影響,在遺留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之前,1958年,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又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發動了人民公社運動。【詳細】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點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點是“一大二公”,其中“一大”主要表現為規模大,一個公社平均有500戶農民,1000個勞動者和1000畝土地;“二公”指的是公有化程度高,社員的一切土地連同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以及一切公共財產都無償收歸公社所有。對農業生產進行管理的機構設置為三級,包括管理委員會、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其中生產隊是基層勞動組織,公社統一負責生產盈虧。【詳細】

對人民公社的補救  

1960年中央發出《關於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規定將生產隊作為基本的核算單位,即由全民所有改為由公社、大隊、生產隊隊三級所有,至少7年不變。1962年,中央發出文件,將該年限延長至30年。但是“三級所有”是一種上下行政隸屬關係,仍然存在生產管理權力過於集中的問題,它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經濟組織的職能,仍然沒有有效解決土地產權的界定問題。 【詳細】

人民公社積累工業化資金  

政社一體的集體公有製,構造了截然不同於傳統中國農村的製度和組織基礎。因此從形式上看,中央政府是通過對農民產權的一定保護獲得了稅,而通過對農民產權的侵入獲得了租金。所以說,人民公社是國家控製農村經濟的一個產物,是實行統購統銷及合作化的同時演變形成的農村基本製度。究其實質來說,它的存在並不是村社內部農民與農民之間權利合作的紐帶,而是國家為積累工業化所需資金,降低土地集體所有製下的交易成本而構建的組織載體。 【詳細】

 

改革開放實行家庭承包製 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奠定基礎

1978年12月,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發端的農村改革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序幕。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製,是涉及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的改革,實際上這種經營體製的改革一開始就是同政治體製改革相聯係的。農村經營體製改革的興起,是以政治思想領域“撥亂反正”為先導的,允許和支持改革,尊重農民對大包幹到戶的選擇權,建立農民群眾有權、有責、有利的農業經營體製,這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推進。“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農村土地不再集中經營,2億農戶成為自主經營的商品經濟細胞,以及數千萬鄉村中小企業的興起,不僅為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農村高度集中“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製的解體。【詳細】

 
家庭承包經營製的曆程:
“包產到戶”率先打破堅冰

直到1979年9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中仍指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製度……決不允許任意改變”,但“可以在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業組,聯係產量計算勞動報酬,實行超產獎勵”。《決定》開了一個小口子。各種生產責任製迅速推開,到1981年10月,全國農村各種形式生產責任製的已占97.8%,其中“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占50%。真正為“包產到戶”正名的是1982年中共中央發布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詳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確立:
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

1983年1月中共中央發布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正式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到1983年底,全國已有1.75億農戶實行了包產到戶,占農戶總數的94.5%.文件充分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長期發展方向。第一條從政治高度指出,“聯產承包製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這也標誌著人民公社體製的正式解體。 【詳細】

城鄉二元體製的逐漸打破:
農民跨地區流動進城就業

改革開放前,封閉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大量勞動力滯留農村。中國資金的原始積累采取“以農養工”的方針,用“剪刀差”等辦法,從農村抽走資金,用於城市工業化建設,而對占總人口80%的農民,采用行政手段,實行嚴格的城鄉隔離政策,致使大量的勞動力長期封閉在農村。家庭承包製解放出來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要找出路,越來越多的農民勇敢地離開了本鄉故土,走上了打工的艱苦曆程,到外省、到東部發達地區、往大城市流動,終於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民工潮”。【詳細】

 
 
中國改革從農村突破
 

1978年12月,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發端的農村改革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序幕。回首近30年來中國農村改革所走過的風雨曆程,梳理農村改革的曆程脈絡,係統總結中國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對於打破城鄉二元體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詳細】

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包幹實踐  

農村改革前,中國農民對改革的探索和試驗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小崗村之前,還有過兩次標誌性探索。全國其他地區也出現過包產到戶。農民對改革的探索和試驗雖然最終無功而返,但為後來中國農村的改革埋下了種子。【詳細】

改革從農村開始突破的原因  

改革從農村突破是曆史的必然,長期不合理的農村經濟體製束縛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不相適應的矛盾,是推動農村改革根本動力。【詳細】

中國改革從農村突破的意義  

農村改革的偉大意義在於推動城市和整個經濟體製的全麵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打破了城鄉二元體製的障礙,推進了民主政治的進程,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詳細】

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政策核心

土地政策是中共執政的基本手段

土地政策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在製定和執行農村土地政策的實踐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解決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為其核心內容。黨的農村土地政策始終圍繞著所有權與經營權而進行調整。農村土地政策緊緊抓住所有權與經營權問題,就是抓住農村土地政策的核心和根本。這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土地問題的認識水平,又體現了我國廣大農民群眾對賴以生存的土地的迫切要求。【詳細】
毛澤東同誌曾指出:“農村土地政策是中國共產黨賴以發展的基礎。1936年毛澤東說:“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國共兩黨的爭論,就其社會性質來說,實質上是在農村關係的問題上。”實行了正確的農村土地政策,中國共產黨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並取得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正確的農村土地政策可以把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引向成功。【詳細】
政策是政黨執政的基本手段。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占國民的絕大多數,沒有農民、農村和農業的穩定和發展,就沒有全國的穩定和發展。在中共執政的基本手段之中,農村土地政策顯得尤其重要。重大的農村土地政策是由黨代會製定出來的,然後交由政權機構執行,或由政權機構根據黨的方針、政策,製定具體的農村土地政策、規定來落實,使黨的意圖成為國家政策。【詳細】
農村土地為國民衣食住行生活所必需,農村土地政策是各種政策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摹礎,土地是農業的基礎,從而農村土地政策就成為農業經濟製度體係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或主體政策,農業的發展總是和農村土地政策的創新和變革密切相關。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農村土地問題。【詳細】
 
 
 
小崗村是怎樣出現的
 

改革是從糾正“左”的錯誤、放寬農村政策開始的。安徽省一些地方偷偷搞起了聯係產量責任製,揭開了安徽省農村改革的序幕,敲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鍾聲。【詳細】

“雙包到組”首先興起  

生產隊分4個作業組,年終繳國家的征購任務,集體的提留後,剩下都歸組裏自己分配。“雙包到組”推行伴隨著激烈爭論。【詳細】

小崗村首創大包幹  

隨著雙包到組的發展,也出現了一部分生產隊暗中搞起了包產到戶。這其中,鳳陽縣小崗生產隊暗中搞起了“大包幹到戶”。【詳細】

關鍵時刻鄧小平講話支持  

在巢湖會議上省委領導傳達了鄧小平同誌《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內部談話。旗幟鮮明地支持肥西包產到戶和風陽的大包子。【詳細】

一部土地製度史就是一部中共從奪取政權到建設國家的政治史。從這段曆史中,我們能看出中共為何能贏得內戰的勝利,又是如何為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而不斷努力。另一方麵也提醒著我們,普通的民眾們,又為實現千年來民族的夢想做出了什麽抉擇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

v268
發表日期:2014-01-14 13:23:53鳳凰網四川省網友:v268

1936年毛澤東說:“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

推薦[0] | 回複 | 複製
 
為了國美
發表日期:2014-01-08 16:25:28鳳凰網北京市網友:為了國美

根本的目的:先是忽悠人民獲得政權,待政權穩固之後再收回土地,自己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地主!老百姓現在隻是佃農!

推薦[336] | 回複 | 複製
 
山頂上的老人
發表日期:2013-12-25 11:44:01鳳凰網河北省廊坊市網友:山頂上的老人

把戶籍福利改成像坐地鐵一樣,人人都可以享受,不就妥啦!那多方便,多容易呀!

推薦[12] | 回複 | 複製
 
山頂上的老人
發表日期:2013-12-25 11:32:26鳳凰網河北省廊坊市網友:山頂上的老人

土地絕對不能私有化。

推薦[132] | 回複 | 複製
 
迷失的小路0
發表日期:2013-12-25 08:36:27鳳凰網黑龍江省鶴崗市網友:迷失的小路0

城市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戶籍改革是大勢所趨

推薦[5] | 回複 | 複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