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沒出國時,還沒聽說過SCI IP-Science Citation Index Impact Factor (科學引文指數影響因子) 是什麽東東。出國後有一天導師讓我去大學中心圖書館查一下前年幾個學術刊物的SCI, 山哥還一副茫然失措的架勢。導師於是如此這般的交代了一番,我便來到圖書館找到管理員,在她的幫助下找來一堆膠片檔案。然後在膠片閱讀機前坐下,開始查閱那幾個專業雜誌的名錄。忙碌了好久,終於把那幾個指數找到了。
興衝衝地回到實驗室,向導師遞交了那幾個神秘的數字。原來那就是我第一次與“科學引文指數”親密接觸。按照圖書館管理員的解釋,我懂得了這個指數的意義。它是美國湯普森研究所60年代開始創造的一個科技論文統計體係。當科學家們的論文發表在某雜誌後,該雜誌的所有論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數,與該雜誌在該學科領域的影響和水平成正相關。像是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和《細胞》,基本上每年都是名列前茅。當然某些基礎醫學雜誌可能更高。
幾年後回國合作科研,發現一些一流大學和科學院要求博士生和導師教授們在所謂3300 上發論文,方可拿學位和申請經費。原來這個3300 就是上世紀末SCI雜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擴大到6000以上了。但無論如何,在全世界上10萬份科技雜誌的總量麵前,SCI收集範圍的雜誌無疑是其中較高水平的一部分。
我當時為中國科技界的進步感到高興。我想早期的海歸們應該功不可沒。科技界的考核畢竟有了一些所謂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也有了這麽一些客觀標準,而不是關起門來自高自大。
近幾年來,國內科技界發展迅速。一方麵每年國家科研經費都以每年15%以上增長率大幅增長,每年自己培養的博士生自2011年起已經超過美國名列世界第一,另一方麵由於西方國家經濟不景氣,高科技人才就業困難加劇,海歸人數隨之增加。中國的科技大躍進中,SCI成了幾乎所有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主要評價體係。
中國的國際發表論文總數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了。科技大國的中國真的也是科技強國了嗎?
非也。
我們在海外科技界待過這麽多年下來,對西方的科技體係應該有了較深入的了解。與此相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科技界的SCI指揮棒,就像當年毛時代的“大煉鋼鐵”和“以糧為綱”,以及鄧後“雞的屁”掛帥一樣,走向了偏執和瘋狂。
簡而言之,SCI指數不能反映工程,農業等應用科技的水平和成就;不能比較不同學科的水平差異;更不能解決許多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就算是在同一基礎學科領域,如果過分強調SCI,就會引導中青年學者急功近利,趕時髦,追熱點,盲目雷同跟風,喪失學者自己的研究特色,學術風格和追求真理,服務社會的原始動力。
SCI,難道你真要蛻變成“愚蠢中國人指數”(Stupid Chinese Index)的縮寫嗎?
相關博文:錢煦:中國科學的未來不可低估(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