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霧霾治理的幾點建議
最近中國最大的話題是霧霾,連拉薩也霧霾了。三周前在國內調試環保設備SNCR 除氮係統正碰上全國空氣汙染第一的城市PM2.5超500。市委書記、市長一聲令下, 被他們認定的汙染工業立即停產,可憐我設備調到一半,被迫停止。看來中國長官意誌下的管理體製還是四個字:簡單粗暴。至今我不明白什麽是他們下令停產的基礎?整個領導層對於霧霾的成因沒有任何概念、數據就認定導致霧霾的都是重工業,特別是水泥、鋼鐵和化工企業造成的。隻要把這些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停下來,霧霾就能解決。過去八路軍打仗,叫不見鬼子不掛弦。我們現在的指揮官,連敵人在那兒都不知道,就吹衝鋒號。老百姓在媒體和領導的誘導誤導亂導下,也深信霧霾就是這些企業造成的。中國人不太相信統計數據,既不做統計也不信統計,國家統計局辛苦作出的數據根本沒有人信。相對美國統計數據是基礎,無論娛樂體育到科學研究、政治選舉到吃飯購物都有非常詳細的統計數據。從這點上看中國是感性國家,美國是理性國家。 國內大家常說我們感覺是怎樣怎樣、我們感覺就是這樣的。如果美國人討論,他一定會問你,結論是怎麽來的,有數據嗎。既然中國沒有統計數據,我就用美國的數據和我自己對中國社會的認知來討論一下中國霧霾的成因。 下圖由美國環保署統計出來的空氣汙染的原因: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統計:空氣汙染是由五大部分組成。其中 交通占46%, 燃燒占29%,工業占16%,垃圾占2%,其它占7%。 美國和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空氣汙染的組成百分比也肯定不同。但可以肯定,工業隻占空氣汙染的一小部分。中國工業對空氣汙染的貢獻可能會比美國高一些,但是不可能超出30%。 因為環保界有共識:已知或可控汙染源占空氣汙染的30% (Point Pollution),不可控或未知 汙染源(Non – Point Pollution)對空氣汙染的貢獻占70% 。即如果所有的可控汙染源都是工業,那麽工業對空氣汙染的貢獻最多是30%。 中國存在著大量的家庭工廠、小作坊,這些都可以歸類為不可控汙染源。 也就是說中國大型工業對空氣汙染的貢獻,要比人們想象的小得多。前麵那些市委書記和市長作出的停產防霧霾的決定完全是無的放矢。領導們根據慣性思維、自己的感受,毫無科學知識沒有統計數字為基礎信息而任意作決定,這對社會和國民經濟沒有任何好處,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根據中國的社會發展形態,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結合本人多年的經驗和美國的統計數據,我中國對空氣汙染(特別是霧霾)的汙染源的分類大致如下:
工業: 15 到 20% (如果隻算有規模的工業,這個百分比會更小)
交通: 30 到 40%
垃圾: 5 到 10%
取暖做飯: 20 到 30%
其它: 10 到 20% (其它在這裏的主要成分,我認為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行為,中國人要學會管閑事,對於公共的部分要有歸屬感)
未知: 2%
希望國務院和環保部盡快組織人力對汙染源和成因作出一個相對準確的統計。
根據本人多年的環保工作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我對於中國霧霾的治理有下麵幾個建議:
1. 執法公平 - 中國現行的環保指標是合乎國情的,另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環保的指標也在不停的調整。 關鍵不是指標定得多高多好而在於是否人人都遵守這個指標。執法不公平造成了環保設備形同虛設。如果執法公平,按現有的國家排放標準,中國不需要增加投入,就可以將空氣汙染(霧霾)減少30%.
2. 環保宣傳 – 中國霧霾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行為造成的。 現代化、工業化進程給環境汙染提供了基礎,個人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加速了中國環境的惡化。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對環境汙染及霧霾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中華文化中對於進補的過分宣傳,造成養殖業的畸形發展(如南方大力養殖甲魚),對霧霾的貢獻比水泥廠、鋼廠大得多。中國的宣傳部門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部門。建議中國成立環保宣傳工作委員會,把環保宣傳作為一項“群眾運動”長期的進行下去。 管閑事,全民監管不環保的行為。簡單生活,不強調進補,隨手撿起別人的垃圾等等。如果中國每天的個人行為環保一點點,對霧霾就會有巨大的改善。世界各地的經驗表明規範個人的日常環保行為可以減少20%的環境汙染。
3. 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 - 空氣汙染中,機動車尾氣排放所占的比例很高。美國洛杉磯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國汽車限購,限號行駛不僅解決交通擁擠的問題,也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但這似乎都沒有減少人們對汽車的熱愛。中國應該立即提高汽車尾氣的排放標準,提高到美國加州的排放標準。我估計現有中國路上行駛的車輛有70%不合格。如果以此合理公平執法, 現有行駛的機動車,短時間內會有大幅下降。機動車數量的減少 ,對改善霧霾可以起到立杆見影的效果。
治理汙染沒有靈丹妙方。霧霾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改善。 公平執法、個人環保意識和公共道德,加上科學方法和管理是治理環境汙染的不二法則。 治理環境汙染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