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釣魚島是美國送給日本,並提供武力保障的。所以是中美爭奪戰。
轉貼 程不悔:東海釣魚(2013-12-02)
blog.sina.com.cn/s/blog_b2ef84a60101frdo.html
複盤釣魚島事件並推理日後進程,我們從日本的困境開始。
日本經濟持續衰退實際上是美國造成的,其中有三個重要時間點,一是1985年廣場協議,日元被迫升值,從此走向了股市地產雙泡沫;第二是1992年泡沫經濟被打爆;第三是1998年東南亞金融戰敗。
此後要解決日本的發展問題,大概有三條路可以走:
一是爬科技樹,工業與創新相結合,讓本國製造業始終領先,用一線產品奪取國際市場,但工業創新意味著軍工突破,所以美國就一直壓製他,以至於日本在二戰後的科研不僅被限製在“民用”這一範圍,就連研發方向和程度都受到控製,比方說風洞,日本隻有4馬赫的低速風洞,而沒有30馬赫的高速風洞,要設計先進航空器隻能送模型去美國吹,然後等美國給數據,這並不是因為日本沒有錢或者缺乏研究能力。就國家層麵來說,當高端科研進度和方向都捏在美國手裏時,這條路就斷了。
第二條路,是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依靠美國,美國創新什麽產品,日本就去山寨(例如打印機、複印機、數碼照相機),用“成本低於歐美、設計領先歐美”獲得世界市場,如果一時山寨不了,那就給美國做配套(例如計算機配件、平板電腦觸摸屏),跟著吃點麵包屑。但是走配套和山寨之路,意味著日本必須依賴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可美國從1976年開始走向了金融擴張,並輔以全球最強悍的武裝力量掠奪世界資源和產品,我們知道,金融霸權意味著用紙換實物,而製造業是用“進口資源-工業生產-銷售產品”這一循環獲取工業附加值,這完全是不兼容的兩個係統,加上美國用工成本太高,他的製造業就不可避免地沒落(具體過程後邊說),其科研成果也僅僅作為科技儲備或軍用(爛在手裏也不賣給日本),在這種國情下,美國給日本的選擇隻有“買美國軍火”和“買美國國債”這兩個選項。
“買美國軍火”,一是要日本供養美國軍工,二是強製納入美軍軍事體係的同時摧毀日本軍工,而日本是沒有反抗餘地的。
“買美國國債”選項,說白了就是叫日本把自己的國家結餘借給美國,讓美國有錢去爬科技樹、解決財政困境,至於美國還不還,那不是日本可以考慮的。
就這樣,研發係統被踩死,國家結餘被剝奪,想跟隨美國可人家的工業體係又沒落了,真是前途無望,從1999到2010,日本就衰退了10年,在那期間他隻有高舉赤字、借債度日,到了2011年,他的債務總額已經是國家年產值的兩倍,再借下去連利息都要付不出了,而且現在全球經濟都不好,一旦崩盤,那僅剩的家底都要賣光還債,所以日本非常急切地尋找出路。那麽在這個時段,中國經濟規模從世界第七一路爬到了世界第二,科技也逐步走在了世界前列,這就給日本帶來了第三個選擇:跟隨中國經濟體。
跟隨的具體操作一為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逐步實現人員、商品、資本自由流動,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以最低的成本加入;二為貨幣互換——人民幣和日元互換。
對日本來說,這不僅能解決本國的經濟困境,還能借與中國聯手,逐漸減少美國金融掠奪、部分脫開美國控製。我們知道,現在的中日貿易都是以美元計價,有多少貿易量,就需要多少美元,這樣無形中就支撐了美元霸權,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如果中日兩國團結起來拋開美元,那美元霸權就不存在了,緊接著美國也不存在了,這對中國來說是個好消息,可對日本來說就要押上自己的命了。
2011年11月19日,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三國達成共識,要在2011年12月底各自完成對自由貿易協定的研究,並在2012年開始談判。
關於自貿協定的研究工作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到這新聞發出時其實已經幹得差不多了。
2011年底三國具體的研究及談判內容我沒有找到,但下邊這個新聞讓我看到了大概的合作程度。
2012年2月8日,日本央行副行長西村清彥表示,中國和日本繞過美元,推動日元和人民幣直接兌換交易,將有助於改善亞洲金融穩定。
不悔相信,看見這個新聞時最恐懼的就是美國,因為這不僅代表自貿談判很成功,還就真的走上了“拋棄美元”之路,最讓美國憤恨的是,這個主意居然是日本提出的!要不盡快阻止中日合作,他美國就完了。
2012年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聲稱東京都年內“購買釣魚島”。
演出開始了。
石原慎太郎表麵上是愛國極右翼,實際上卻是個日奸,他的“購島”行為對中日韓自貿談判產生了很大的負麵影響,並很可能把中日拖入戰爭,徹底杜絕中日合作之路,至於日本經濟問題如何解決、真打起來日本怎麽辦,他根本沒提過。
2012年4月18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就石原宣布“購買”釣魚島計劃表示不知其真意。
不悔認為野田很可能真的不知情,因為自貿談判都到了緊要關頭,他絕不希望用最敏感的領土問題刺激中國。
2012年4月27日,日本東京都政府開設募捐賬號,呼籲民眾為“購島”計劃捐款。
2012年5月6日,衝繩縣石垣市長提議,與東京都共同“購島”。
在4月16日到5月6日那半個多月裏,從東京都政府發難,到“發動群眾”,再到衝繩石垣市長表態支持,日本首相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事情失控而無能為力,這證明日本政治出了大問題,中央管不了地方,個別官員做出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時首相連協調都不行。
2012年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三國正式簽署中日韓自由貿易投資協定,一致同意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會議如期舉行並有實質性進展,是因為到了國家層麵大家都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會輕易上當,可日本破碎的政治環境注定了他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6月,事情再度升級。
2012年6月10日,6名日本國會議員在釣魚島海域“宣示主權”。
2012年6月11日,日本眾議院就東京都政府“購島”議案召開聽證會。
這是從地方政府行為升級到了國家層麵,日本政治精英居然集體失常,全都做出了違背日本國家利益的事情,而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既控製不了地方,也控製不了中央。
這種奇特的現象讓我想起了薩蘇介紹“日本特搜組”的一篇文章,文中說,在日本有三個互不隸屬的“特搜組”,駐在三個不同的城市,他們有權隨時隨地搜查逮捕包括日本首相在內的任何政府官員,而這“特搜組”的唯一上司,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
這樣就說得通了,估計相當一部分日本政治精英都掌控在美國手裏,為美國利益服務而不惜出賣日本利益、毀滅日本的前途,這樣,日本親華派的行動餘地和成功的可能性都非常小了——叫他們“親華派”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愛中國,他們愛的是日本,是試圖在美國的重重圍困下為日本找到一條獨立自主的路,“親華”是手段而非目的。
2012年7月6日,日本政府計劃“購買”釣魚島中三個島嶼,並將其收歸“國有”。
2012年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公開表示政府將購買釣魚島。
在強大的壓力下,孤立無援的日本首相在“七七事變”75周年當天倒戈。
2012年7月2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國會表示,目前政府已開始著手籌措預算,正式啟動釣魚島“國有化”程序。
7月的這一係列事變,已經不是單純的破壞中日合作,而是要把中日拖入戰爭了,那麽在這之前,中國是抗議抗議再抗議,到了這無可挽回的一天,中國不抗議了,直接發威。
2012年7月24日中國公路機動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試驗。
2012年8月16日中國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試驗。
2012年8月20日中國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井發射試驗。
2012年8月30日中國公路機動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試驗。
在一個多月內中國試驗了所有戰略核打擊力量與二次戰略核反擊力量,全部成功。其中最狠的是東風5井發射試驗,它代表中國的核政策從“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改成了“先發製人”——因為在核戰爭中,發射井無法防禦對方第一波核突襲,部署這東西隻能是“首先動用核武器”。
這一真正的“中國威脅”讓日本和整個西方世界沉默了一個多月,連個“中國威脅論”都不敢說(不說是為了不嚇到自己的國民,極力降低中國核威懾影響),暫時控製了局勢。
這樣我們就有一個問題要問:
中日釣魚島爭端用得著洲際導彈嗎?
我們知道,釣魚島海域距離中國本土320多公裏,距離日本本土1000多公裏,如果日本想占領,就隻能出艦隊,而我們中國不用什麽海軍空軍,陸軍的衛士2製導火箭彈就能覆蓋釣魚島全部海域,因為它的攻擊距離是480公裏。
如果日本把自己所有的艦隊都拉到釣魚島,那日本就是腦袋抽了,真的抽了,這隻是給中國陸軍一個打靶的機會,我們可以用很便宜的火箭彈密集攻擊,即使200個火箭彈打掉一艘軍艦都是很合算的,而日本艦隊完全無法防禦,因為一艘宙斯盾戰艦隻有96個垂發導彈箱,即使出動全部宙斯盾也擋不住衛士2的狂轟濫炸,想清掉衛士2,日軍就隻能先登陸福建和浙江沿海,攻取所有的發射陣地並消滅所有來援解放軍……這個就不用計算了。
如果假設更極端的情況:日軍占領釣魚島數個島嶼,在島上建設各種防禦設施並且中國無動於衷……我們等他建完了照樣用衛士2砸,要是日軍建設的防禦設施都在山背麵,那麽我們就打他們的補給艦隊,釣魚島島群沒有生產自持能力,缺乏後勤保障的日本隻能撤軍。
以上推理結果表明,日本實際上沒有任何攻取、或守住釣魚島海域的可能,中國完全用不著什麽洲際導彈,那麽,既然釣魚島爭端與洲際導彈毫無關係,中國試驗一整套戰略核打擊力量又是為什麽?為了核攻擊日本嗎?
答案也是否。因為中日才距離一千多公裏,中程彈道導彈就可以全覆蓋,而我們有數千枚中程彈道導彈,真要裝上戰術核彈頭打日本,足夠把全日本來回犁個幾十遍,根本用不著射程一萬多公裏的戰略核彈,也用不著什麽二次戰略核反擊,因為日本沒核彈。
這麽算下來,中國洲際導彈試驗唯一針對的就是美國。
可這樣問題又來了:
為什麽中日釣魚島爭端會讓中國準備跟美國打核戰?
這裏就要說到“軍事體係”了,下邊我們將花一些篇幅探討什麽是“軍事體係”、它是如何運作的、對這個世界和釣魚島爭端又產生了什麽影響,我們還是從日本開始。
日軍主要海空裝備及製造商一覽:
E767預警機(空軍偵察、指揮、數據鏈、火力分配):波音
E2C預警機:格魯門
F15戰鬥機(日本主力戰鬥機):麥道
EP3反潛機:洛克希德馬丁
SH60J反潛直升機:西科斯基
標準2海基攔截彈(防空、反導):雷神
標準3海基攔截彈(防空、反導):雷神、阿連特科技
宙斯盾作戰係統(海軍水麵偵察、指揮、數據鏈、火力分配):通用動力
愛國者導彈(防空、反導):雷神
捕鯨叉反艦導彈(艦對艦):麥道
潛艇綜合作戰係統(潛艇探測、跟蹤、引導):通用動力
密集陣近防炮(近距離防空):雷神
CH47支奴幹直升機(運輸):波音
C130運輸機(運輸):洛克希德馬丁
以上所有裝備皆為美國製造。一般認為,當日本完全依賴美國軍工的生產與維護能力時,美國借整體裝備及零部件供應狀態,就能絕對控製日本的防務強度和持續作戰能力。但實際控製程度則遠遠不止如此,我們從美國空軍的作戰模式說起。
日本空軍使用的是E767預警機和F15戰鬥機,其簡單作戰過程是,E767預警機偵察遠處來了多少敵機,並持續跟蹤,然後依據敵機數量,分配相應數量F15迎敵,預警機了解每一架軍團內的F15還有多少油、多少彈,可以很方便地分配火力,預警機的偵察指揮範圍,就是這個空軍戰團的作戰範圍。
再是海軍宙斯盾作戰係統。
宙斯盾作戰係統一開始是用來對付蘇聯海軍的,因為蘇聯反艦導彈的速度是3馬赫,相當於每秒鍾1公裏 ,如果雙方相隔200公裏開火,反應時間就隻有200秒,蘇軍有能力一次發射數百枚反艦導彈打擊美軍艦隊,這就要求美國海軍必需在200秒以內完成對數百枚反艦導彈的“偵察、跟蹤、指揮、引導、數據鏈、火力分配、攔截”過程,隨便想想就知道,如果要雷達組成員在200秒內送幾百條瞬息萬變的數據給艦隊指揮官,指揮官和參謀再看自己哪個軍艦上還有多少適合的防空彈,然後給各艦分配攔截任務(數據鏈一定要輸入到某個具體的防空彈),然後再依次發射導彈並逐個引導……那美軍艦隊都被擊沉幾十次了。
宙斯盾作戰係統就是為應付這種情況而生的。
簡單來說,宙斯盾第一是用艦載大型相控陣雷達搜索,它有能力即時偵察跟蹤數十個或者上百個目標(具體數量不記得了);第二,作戰係統整合了所有的武器,即:艦上武器已經不是由人操作,而是由這套係統控製;第三,發射攔截彈之後由大型相控陣雷達引導,如果防空導彈攔截失敗,係統就換用密集陣近防炮攔截,這完全是自動的——因為反艦導彈每秒1公裏的飛行速度已經超過了步槍子彈初速,用人去判斷哪一枚導彈攔截失敗並手工操作近防炮那真是開玩笑了。
把兩套係統整合起來,就是航母 宙斯盾 艦載預警機 艦載戰鬥機的海空聯合作戰(當然還有驅逐艦護衛艦與核潛艇),綜合搜索打擊距離上千公裏。
粗略了解了美國海空軍的早期作戰方式,我們再來看90年代升級之後的美軍,所謂“升級”,指的就是“天基係統”和“陸基大型相控陣雷達”共同偵察、指揮、分配、引導整個美軍。
這套係統的第一部分是偵察衛星,負責偵察與跟蹤,一開始的偵察衛星隻能拍拍照片,後來就能像電視直播那樣發送實時視頻,再後來是把某種特殊雷達裝到衛星上,不論複雜氣象條件、夜間、還是簡單的偽裝網都能穿透,有些還能看到地底下的目標,再再後來它就能實時搜索分辨並跟蹤目標,比方說坦克、軍艦、飛行中的導彈戰機等等,一旦被它掃到,它就盯著不放了。
那麽各國偵察衛星的數量有多少呢?說起來相當驚人,在1982年美國就有300多顆,蘇聯700多顆,現在的數量都不明,而其中最古怪的是中國,我們中國偵察衛星的數量和性能沒有任何公開資料……可惜再瞞也瞞不過有分析能力的人,比方說,程不悔。
係統的第二部分叫做數據鏈衛星,負責交換所有戰場傳感器數據,這包括了衛星、大型相控陣雷達、艦載機載相控陣雷達、及其他傳感器,天基數據鏈與宙斯盾及預警機最大的不同就是覆蓋全軍、全球,而不僅僅是一個艦隊或一個機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數據鏈”,已經從最初單一的軍艦火控,到了一個艦隊或機群,再到了整個軍隊。
我們中國的數據鏈衛星叫“天鏈中繼衛星”,在高度36000公裏的地球同步軌道運行,目前已經在軌3個——3個就覆蓋全球了。
那麽這個覆蓋全球的數據鏈有什麽用呢?
它會交換數據給天基製導係統。
天基製導係統就是整個係統的第三個部分,美軍用的是我們熟悉的“GPS”,中國的就是“北鬥”,歐洲的是“伽利略”,俄羅斯的是“格洛納斯”,天基製導係統先接收從數據鏈傳來的偵察跟蹤數據,然後再製導武器攻擊,對一支軍隊來說,全球不論哪一個傳感器(包括衛星、陸基相控陣雷達、艦載機載相控陣雷達、及無人機等其他傳感器)發現鎖定一個敵艦或者一個敵機,天基製導係統就能為射程內任意一個導彈、製導炮彈、或製導火箭彈提供製導,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全球打擊”。
以上所述就是“天基係統”,它和陸基相控陣雷達及其他數據探測、傳輸、引導係統一起組成了“軍事體係”,所以我們就明白:
當美國的軍事體係控製著日軍所有海空“偵察、跟蹤、指揮、引導、數據鏈、火力分配”係統時,日軍實際上已成為一支偽軍部隊,如果中國與日本開戰,就是與美軍軍事體係開戰。
美軍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美國不發指令,日軍根本沒法開火(生產廠商和數據鏈都是美國的),要是美軍想要中日開戰,他可以非常準確地控製作戰時長與強度,其中的關鍵是,所有武器裝備都要日本購買,美軍隻是給於自己的作戰係統,隻要中日戰爭爆發,就是死日本的人、花日本的錢、壯大美國軍工的同時製約了中國,而中國經濟因為戰爭而停滯、進出口崩潰、大量消耗國力的同時不能對美國有任何傷害,所以中國才會用一整套“戰略武器試驗”那麽極端的方式提醒美國:
要不不打,打起來你美國也別想活。
來看建設“軍事體係”需要哪些條件。
第一,需要自主研製、生產、發射數百顆衛星的能力,並自主完成所有係統軟件。
比方說天基係統中的偵察衛星、數據鏈衛星、製導衛星等等都得自己研發生產,“研發”看起來隻是衛星設計,但實際上它包括了“軍事體係”的整體設計和軟硬件生產,原因很簡單,別國研發的衛星必然用他自己的硬件,要衛星的硬件生產和設計圖紙都在人家手裏,真打起來被他出賣就隻是價錢問題,那還不如不花這個錢;其次,衛星隻是“軍事體係”的一部分,用別國的設計是不能實現整體目標的,要把自己的整體設計和盤托出,那就是泄露了自己的最高機密,沒人會那麽笨;再是發射,如果自主研製、生產了數百個衛星,卻沒有火箭或火箭數量不足,真到戰時還是捏在別人手裏。
接下去是軟件,它包括了整個軍事體係所有軟件,這些東西當然不能去其他廠商買或外包,一定得根據設計需要自己研發自己做,數據鏈也要很獨特、有創造性,不能被對方輕易理解運行模式或解密。
按照上邊的條件,加起來就是:
自主研發生產數百顆不同用途的衛星,和一定百分比的衛星儲備,在戰時可以及時補網。
自主研發生產所有軟件。這需要強大的通訊、數學、邏輯原創團隊,用於加密通訊、數據交換、偵察測量、跟蹤引導……以及其他我不知道的東西。
自主研發生產數百枚火箭。和平時期組建衛星網絡需要火箭,戰時也需要它及時發射補充,如果組網用了300個火箭,那儲備的火箭起碼要100個,年產量至少不能少於100個。
加上統籌以上所有單位的協調領導機構,就是要一整個航天軍工係。
第二,必須是一個有大縱深國土麵積的核大國、必須有摧毀數百或數千衛星與彈道導彈的能力。
“核大國”的意思是,有完全自主研發生產的戰略核打擊與核反擊,其中包括了各種洲際導彈、各種核彈頭、以及各種車載空載核潛艇等。
反導和反衛是這兩年的重頭戲,我們也看得不少了,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遠程預警衛星、數據鏈衛星、製導衛星、陸基大型相控陣雷達、彈道計算機、攔截火箭、動能攔截彈等等。
我們先來探討為什麽必須是個有“大縱深國土麵積”的核大國。
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核彈,你的軍事體係即使完成了人家也可以用核彈打,小國十個,大國兩百個,遊戲結束。而且核彈數量少、沒有足夠的戰略核反擊也不行,敵軍一次核突襲就全報銷了。“大縱深國土麵積”是指國家足夠大、有足夠的生存生產設施,在中國就是數千公裏的“長城工程”和超多大中型工業城市,如果像英國那樣,最多10個氫彈解決地麵,地下也沒多少地方能挖洞的就出局了。
其次是為什麽要有數量上千的反導與反衛能力。
反衛是因為大國打起仗來都是先打衛星,不能說人家打了我們的衛星,我們隻能補網,這樣被動挨打總是個死,而且打十個二十個還沒用,像美軍有數百個衛星,我們打掉他幾百個他還能再補網,所以一定得有大規模持續攻擊能力。
目前中美俄試驗的都是低軌反衛,3萬多公裏的高軌都還沒打過,單就從攔截成功率、高度、和精度來說,美軍的反衛能力已經落後於中國,俄國就不用提了,他沒動能攔截彈,是用衛星變軌撞的,這在戰時毫無意義。
再是反導,反導跟反衛用的是同一套係統,就連攔截彈頭都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彈道導彈的來襲方向、高度、和彈道不定,不像衛星那樣有固定軌道,所以反導的探測、跟蹤、反應速度和精度要求極為苛刻。
說明一下,這裏說的反導是指中段反導,因為末端反導在核戰中隻是無奈之舉,即使攔截成功,核物質還是會灑落在自己的國土上,而上升段反導又要極力貼近對方的發射場地,像中美俄這樣有大縱深國土的貼近了也沒用,唯一能直接打擊的是天基能量武器,可是靠現在那兩塊太陽能電池板還是省省吧,所以,用不產生汙染的動能攔截彈實施中段反導是目前最現實,也是最有效的。
目前美軍中段反導試驗成功率是50%,部署18套,全部攔截成功能擋18個核彈,不及大國核力量的零頭,而且還是沒有試驗定型的,這樣很可能是針對小國的心理戰,因為小國發射能力不強,絕望了一次也隻能打三五個核彈,美軍要能攔截,就代表小國拚了命也報複不了,心理被威懾後,美軍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
中國中段反導裝備的數量不明,試驗成功率100%。
俄羅斯的中段反導與中美不同,中美是動能攔截彈,俄國是打一核彈上去,攻擊範圍內所有的東西都報銷——實際上這是科技落後的權宜之策,熊也是沒辦法。
接著說必要裝備,先說遠程預警衛星。
它可以在對方彈道導彈發射的瞬間就捕獲並跟蹤,然後傳遞實時數據回家,家裏的接收站隻要接收到十多秒鍾的持續數據,就能在一秒鍾之內計算出彈道,並把彈道數據直接傳遞給反導設備,如果落點是本國國內,反導導彈就立即升空攔截。
遠程預警衛星算不得高深技術,最早八十年代就有了,是各大國的必備之物,本來這沒什麽可多說的,但因為中國的偵察衛星沒有公開資料,所以不僅外國人,就連很多中國的“專家學者”都說中國沒有遠程預警衛星……難道中國軍方知道要北鬥、要天鏈、要反導反衛,就是不知道要個遠程預警衛星?要知道它是反導的第一道偵察網,沒有它還整什麽反導?
陸基大型相控陣雷達。
相控陣雷達分成有源無源兩種,兩者沒有本質區別,隻是跟蹤數量與精度不同,從外觀看則變化較多,一是一整麵山都是平板的那種,二是一個四四方方很高大的建築,四麵或三麵都是平板雷達,還有的是一個很大的球,這種雷達能力極其強悍,可以探測跟蹤一萬多公裏外的上千個目標,在軍事體係中是一個關鍵部分,它不但能為反衛反導提供搜索製導服務,也能為軍艦戰機等武器提供服務,比方說,中美艦隊在西太平洋海戰,我們中華神盾的艦載相控陣雷達被擊毀,但隻要數據鏈還在,沿海的陸基大型相控陣雷達就能在工作距離內為我軍艦隊提供火力製導,這打法在空戰中也一樣(當然還有北鬥與無人機、預警機等製導方式)。
其實陸基相控陣雷達的原理不悔始終沒想明白,因為地球是圓的,雷達波是直射的,為什麽它能看得那麽遠?難道雷達波能沿著地球曲麵拐彎然後再拐回來?
攔截火箭。
攔截火箭一般都是中程彈道導彈改進型,裝上動能攔截彈後足夠打擊高度2000公裏的飛行器,飛行高度120公裏到1000公裏的偵察衛星全都在打擊距離之內,像GPS那樣20000公裏高度的估計得用洲際導彈去運載彈頭了,現在還沒哪個國家試驗過。
動能攔截彈。
這東西就是一個小型航天器,裝備有數據鏈、主動探測頭、控製計算機、小型發動機、燃料罐等設備,當遠程預警衛星發回對方導彈數據、地麵計算出彈道,攔截火箭就點火升空,把動能攔截彈送到預定軌道,動能攔截彈身上有很多對稱的小噴口,根據地麵引導和主動探測頭發送的彈道數據來調整自己的飛行軌道與姿態,往對方的彈道前進,直到最後撞擊,這一般都是正麵或側麵相撞,後邊追上去打的沒聽說過;攔截方式也很簡單,因為打出大氣層的彈道導彈都以每秒數公裏的速度飛行,撞上什麽東西就直接氣化了,所以動能攔截彈的戰鬥部是一塊實心金屬。
攔截彈最初的塊頭比一個成年女性小一圈,後來就做成了迫擊炮大小(要更粗一些),到現在就跟超市裏賣的桶裝色拉油差不多大,反正是越做越小,做小,不僅意味著增加射程與射高,而且單枚導彈可以攜帶更多攔截彈,就像分體式核彈那樣實施多彈頭攔截,這樣不論是反導還是反衛,提高效率同時又降低了成本。
那麽現在有一股潮流,說是動能攔截彈反導不合算,一是俄國軍工專家說攔截彈比核彈貴,得不償失;二是台灣專家說反導係統與核彈費效比為9:1,大力投入反導的國家都要破產。
哈哈。
不悔隨便算個賬,看看核彈與動能攔截彈哪個更貴。
第一,在有技術和工業能力的情況下,核原料需要濃縮提取再生產核彈頭,而動能攔截彈沒有如此金貴的部件,這筆錢就省掉了。
第二,核裝藥有半衰期,一段時間不用就會過期,到時候隻能報廢,而動能攔截彈除了燃料罐可能要幾年更換一次外,沒有相似問題。
第三,核彈內的元器件因為受到輻射影響,需要定期拆裝測試維護(不悔沒有找到核彈需要多長時間維護一次,估計是最高軍事機密,從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災難來看,機器人進去一會兒就因為輻射而停止工作,證明輻射對元器件影響相當大),而動能攔截彈內沒有這樣霸道的物質,保質期應該大大高於核彈。
第四,動能攔截彈內也就數據鏈、主動探測頭、控製計算機、小型火箭發動機、燃料罐這些東西,隻要技術成熟,量產費用是相當低的;換成核彈量產試試?如果便宜,美俄冷戰也不會隻造幾千個了。
第五,核彈需要再入大氣層,最起碼外麵得裝一個金屬殼和燒蝕層,而動能攔截彈打上去就不用回來了,完全不用這個部件。
第六,反導費效比到底高不高我們可以模擬一下,比方說美軍一個核彈打杭州,不攔截的話,杭州城和城裏700萬人都沒了,正宗的人財兩空,要是有攔截手段就不同了,假設攔截彈 火箭1000萬一個,急的話寧願把杭州市政府大樓賣了——那地段和麵積5億總賣得到,拿這錢去換50個攔截彈回來,50個攔1個,一旦成功,整個杭州城都保住了,而整個杭州的工業農業建築 人口值多少錢?所以說認為反導費用太高的就是小學算術不及格。
第七,反導係統的威懾力不亞於核彈,當攔截技術成熟開始量產,對沒有反導係統或能力較弱的核大國就是致命的,因為對他來說“核戰”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敵軍單方麵的核威懾,對我們來說可能滅掉他一個國家自己卻毫發無傷,這筆賬又該怎麽算?
基本上反導無用論、太貴論都是出自沒有反導或能力較差的國家。
那麽天基反導係統是不是無敵了?
也不是。
因為現在中美俄都在研究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速度7-10馬赫(即每秒2-3公裏),飛行距離1600公裏 ,超低空依地形起伏飛行,這樣針對拋物線彈道的動能攔截彈就無法攔截了,但是,有矛就有盾,與其應對的就是電磁彈攔截理論,因為電磁脈衝能摧毀攻擊範圍內所有電子元器件,俄羅斯生產的電磁彈作用距離10公裏,每秒3公裏的超音速巡航導彈無法通過10公裏的瞬間摧毀區,從理論上說就是絕對摧毀,可這裏有一個技術問題,電磁彈的攻擊範圍是一個圓錐體——比方說往空中扔一個手雷,它爆炸後的攻擊範圍是一個球體——有這麽古怪的攻擊麵,就得設法把這圓錐體對著高速蛇形機動的巡航導彈,並顧及攻擊距離、準確計算引爆時間,如何解決,那又有得軍工忙了——矛和盾的對抗或許是永無止境的。
這部分說明需要完整龐大的自主核工業、強大可靠的火箭產能、足夠滿足攔截任務的反導反衛係統與攔截彈。
第三,需要完整的自主工業體係。
往小了說,建設“軍事體係”,坦克飛機軍艦導彈什麽的總不能跟外國買吧,不論少了哪一塊,戰時就是一個短板,被人抓著短處打橫豎是個死;往大了說,生產武器的配件、元器件、原材料都得自己造,否則真打起來說少了幾個配件,飛機軍艦玩不轉了那也是完蛋,總之不掌握在自己手裏的裝備是不可能長期作戰的。
再則,有完整的自主工業體係,才能通過自己的指揮管製係統掌控軍隊,比方說巴基斯坦,他大部分裝備都是跟中國購買或中巴合製,這樣總有一天巴軍會被吸進中國軍事體係,進而成為解放軍的火力延伸,那麽巴基斯坦理解這個趨勢,他很努力地想保持“獨立自主”,其具體行為一是軍購多樣化,不從中國一家購買軍火,而是在全世界采購,二是自己試著開發數據鏈技術去整合現有裝備,記得幾年前他想聯通殲7與F16的數據鏈,可因為科研與工業力量實在太薄弱,最後隻是簡單地把殲7的偵察數據發回指揮部,再由指揮部發送給F16,這跟“軍事體係”的“偵察、鎖定、火力分配、製導、打擊”等等要求差得太遠;後來他又去買瑞典的預警機,想再掙紮一下,可瑞典既不是北約標準,也不是中國標準,“偵察、通訊”的確沒問題,可因為硬件到軟件全部不一樣,數據鏈根本無法直通殲7與F16,更不要說武器係統的“製導與打擊”了,小巴沒辦法,隻得再買中國的預警機,問題是,中國的預警機就是中國軍事體係的延伸,不論買還是送,一旦直通殲7、JF17,巴軍就隻有讓中國的工程師用中國的數據鏈去整合F16及武器係統,因為他自己吃不透也做不了,如果要小巴自己改裝中國的預警機……還是省省吧,按巴空軍這個趨勢下去,以後我們會看見中國的預警機在指揮F16作戰,哈,美軍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中國交付第一架預警機不久,在2012年8月,巴基斯坦塔利班就襲擊了巴國軍用機場,試圖炸毀中國預警機,不知道有沒得手。
通過這案例我們可以明白,完整的自主工業體係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多麽重要,沒有大量經驗豐富的產業技工、沒有完整的科研生產係統、沒有大而全的工業體係,小國再怎麽努力都免不了被吞並,因為世事決於實力而不是美好的願望,“無奈”,就是小國的未來,因為上述條件已經清晰地表明,這地球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希望了,他們隻能等待命運的裁決,而沒有掌握命運的機會,對他們而言,一切都結束了。
簡單說來,“軍事體係”就是把單一裝備的“偵察、鎖定跟蹤、火力分配、製導、打擊”用數據鏈及指揮管製係統統一全軍,讓每個裝備都是一個“偵察、鎖定、跟蹤”的神經末梢與“製導、打擊”的基本單元,當“偵察鎖定”、“跟蹤引導”、和“精確打擊”能夠隨意分開與組合後,軍隊就會從依賴單個裝備能力的分散式作戰,變成像“人”一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爭機器。
為了容易理解,我們先看單一裝備是如何工作的。
例如,兩架武裝直升機追殺兩個坦克,直升機用機載搜索設備或目視發現坦克,這就是“偵察”,接著用機載雷達、電磁感應器、紅外探測器、或光學吊艙“跟蹤”,再是選擇合適的彈藥,如機炮、火箭、導彈等,然後讓兩個直升機用挑好的武器分別選擇一個目標,你打一號,我打二號,這就是“火力分配”,如果都選擇了反坦克導彈,那就用導彈或機載雷達“鎖定”,“鎖定”之後的發射,就是“打擊”,導彈飛行時用自己的雷達“製導”或直升機上的設備“製導”,直到最後命中目標。
這就是單一裝備的“偵察、鎖定、跟蹤、火力分配、製導、打擊”,裝備本身的能力就是它作戰能力的極限,而在“軍事體係”下,情況有了根本的改變,我們從兩個新聞開始。
新聞: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深潛器在7000米深海下,與水麵艦船進行實時無線語音通話和數據傳輸。
新聞: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號返回,在飛行的最後階段,搜救直升機用一個視頻裝置一直跟蹤著神舟九號(中央台介紹說是光學吊艙),當圖像正中的加號與神舟九號重合,它就立即變成一個方框,然後飛船就被鎖定在畫麵中心的方框內,很穩定地持續跟蹤——其實這就是軍事體係中的“鎖定”與“製導”。
水下通訊、空中跟蹤鎖定、和數據鏈的綜合作用相當巨大,現在推演一下。
假設日軍一架反潛機追殺我們一個落單的潛艇,救援力量一下子跟不上,那麽在通訊無礙的情況下,隻要有一個衛星、預警機、無人機、陸基相控陣雷達、或艦載相控陣雷達(下文統稱傳感器)發現並鎖定了這架反潛機,就可以通過數據鏈,叫那個被追殺的潛艇潛射防空導彈,潛艇不用偵察引導,隻管發射,發射後鎖定的那個傳感器會和係統交換防空導彈與目標數據,然後引導攻擊,這樣就創造了一個很古怪的戰術:
潛艇盲打反潛機。
看起來夠神奇了,可這打法還能任意擴展——既然潛艇能打反潛機,也就能打其他飛機,如果未來太平洋海戰中的美軍機群低空突襲,解放軍的偵察鎖定係統就能配合前出的潛艇,成為第一波防空攔截力量。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麽解放軍的潛艇會莫名其妙安裝潛射防空導彈——因為我們的軍事體係已經完成,潛艇也是海軍防空係統的一部分。
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能推演第二個擴展:
潛艇盲打軍艦。
其實這也簡單,隻要有一個傳感器鎖定了敵艦,而敵艦又在我軍潛艇的反艦導彈射程內,指揮係統就能叫潛艇潛射反艦導彈,後邊的事情它不用管,誰鎖定的誰引導就是。
這看起來已經很有意思了,但還有更好玩的。
我們知道,解放軍有一筆業務叫做“彈道導彈打航母”,其型號中外都說是東風21D(這個不悔另有看法,後邊說),射程3200公裏,現在它是陸基車載,以陸地為依托攻擊航母,但是,如果把它裝上潛艇呢?這樣潛艇不就能打航母了?因為在“軍事體係”中,“打擊”與“製導”是分開的,如果偵察跟蹤製導什麽的是由衛星或無人機幹的,那潛艇就能在3200公裏外開火,美航母卻不能在3200公裏外反潛。
而且21上潛艇也簡單,因為它本就是巨浪1的陸基變種,當時叫做“巨浪上岸”,去潛艇服役隻是回個娘家,從潛艇吊裝導彈的照片上看,它是裝一個很長的金屬桶進去,那個桶裏才是導彈,裝備模塊化、通用化的解放軍很容易做到這一點。陸基東風21D是依托陸地的,美軍隻要測量中國的海岸線就可以計算出攻擊距離,從而有效規避,可上了潛艇之後美軍就痛苦了,出了第一島鏈,反潛就像大海撈針,他沒有足夠的反潛設備。
但是現在的美軍無視“潛艇打航母”這一戰術,整了個阿Q精神的“空海一體戰”來對抗解放軍,具體戰術是,以東風21D的射程為基準,用X47B艦載無人機在陸基21射程外起飛攻擊,X47B的航程是3900公裏,在這樣兵棋推演中的美航母就安全了。實際上這隻是自欺欺人,因為東風21D是垂直發射的,別的不說,僅福建一省,在福建高速公路建成之前就有上千公裏的軍用洞庫和隧道(正對著台灣),21可以隨便弄個山北麵的臨時發射場發射,隻要有塊平地就行,X47B想有效攻擊,就得飛進福建大山北麵來回搜索,就算解放軍沒隱身雷達吧,我們看不見也打不著,可它要不要回去了?因為21的攻擊距離和美軍戰術,47必須在3200公裏外的航母上起飛,飛到福建就剩700公裏航程了,進去繞一圈後絕對飛不回航母,而戰事一起,第一島鏈所有的軍事基地都是一片火海,想降回去純粹做夢,這樣算來,美軍有多少X47B能耗?從理論上來說,我們隻要活著24個東風21D,美軍12個航母就絕對不敢進入中國海岸3000公裏之內,X47B能在數千公裏的隧道中準確搜索所有21並擊毀?或者,能在我們沿海所有省份上空24小時值班,隨時打擊冒頭的21?當我們伊拉克?美軍自己都不相信吧!
根據美國公開的情報資料,中國彈道導彈年產量是“數百枚”,那麽兩百枚以上才能叫“數百枚”,假設一年我們隻生產兩百個,隻算二十年也有四千個了,減去2000個中程、500個遠程、500個洲際,至少還能生產1000個東風21D,美軍要有興趣我真的很想他來試試,保證打得他連導彈快艇都沒有!
推演完潛艇防空、反艦、打航母,再來說說東風21D空射版。
幾年前就有軍方的朋友提過,二炮要把21裝到轟6上以增加射程,轟6航程5500公裏,作戰半徑2500公裏,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飛到距中國海岸線2500公裏外發射,這樣最大射程至少是5700公裏,美航母即使停在珍珠港照樣打掉,而且空射版的實際射程肯定不止,因為轟6的戰術是“飛到升限拋21,21頭部降落傘打開,呈垂直狀態後點火、拋降落傘”,那麽轟6的最大飛行高度是12公裏,依托這個高度能增加多少射程?可惜我沒有計算公式,隻知道肯定遠很多,與此相對應的是,隻要轟6飛到中國海岸線附近,美航母就得從3000公裏外再退卻數百公裏。
即使上述條件都不算,隻計算陸基21的射程,在戰時軍方也能絕對摧毀第一和第二島鏈內敵軍所有大型戰艦(真打起來不僅僅是美軍來犯),區域內的敵軍根本不可能有效組織海空力量,除非美軍偷襲成功,一次打掉隧道內所有21,不然“武力遏製中國”隻是空想而已;第一島鏈的固定設施能用短程導彈和陸基遠程製導火箭彈覆蓋,打擊成本非常低,第二島鏈的固定設施隻能用中程導彈和巡航導彈,因為平均距離2800公裏,火箭彈實在夠不著,用潛艇上的巡航導彈打固定設施則要占用潛艇資源,計算中的潛艇要反艦、防空、打航母,任務已經很繁重了,一共才70多個潛艇(不算封存改裝的)實在不夠用,用轟炸機發射空對地導彈和巡航導彈又得有戰區製空權,這都要看實戰情況,現在算不出來的。
推演完潛艇、轟6、和21的綜合作用,不悔再解釋一下為什麽算法中的“彈道導彈打航母”絕不止東風21D一款導彈,它又會怎樣改變戰爭形態。
很簡單,因為“製導”製導的不是導彈而是彈頭,所謂“彈道導彈”,就是以固定彈道飛行的導彈,除了擁有“錢學森彈道”的東風21D能變軌,其他都隻是根據參數,以一個預定彈道把彈頭送上預定軌道,彈頭和導彈分離後就是傳感器引導彈頭飛,這就注定了隻要有足夠射程的彈道導彈就能完成入軌任務,那麽中國有幾款這樣的導彈?隨便舉兩個例子:
巨浪2射程8200公裏
東風41射程14000公裏
它們的射程就是“彈道導彈打航母”的距離,其射程與裝彈量,使它們的火力大大高於21。
先說巨浪2,它能裝3-6個核彈頭,換成反航母彈頭後就能在8200公裏外開火,東風41有10個核彈頭,意味著一次可以給航母吃10個(太空反艦彈頭與核彈差不多大),因為中國麵積大,在境內發射41可以覆蓋世界上大部分海域,美軍的航母隻能躲到大西洋南部去了;按裝彈量來說,東風21相當於單發步槍,巨浪2則是自動步槍短點射,東風41就是霰彈槍,其實41也能打個長點射,因為彈頭可以錯開時間和軌道下落,如果10個彈頭各間隔100毫秒攻擊,在空中它就是一長串,這火力可比21強多了。
那麽大氣層的高度是100公裏,彈頭下落速度為18馬赫,也就是每秒6.1公裏,這樣算來從再入大氣層到擊中目標最多17秒,本來21一個彈頭美軍還有希望防禦,3到10個彈頭他怎麽辦?他那末端反導是愛國者2和愛國者3,愛國者2用爆炸形成的破片範圍殺傷,射高5公裏,攔截成功率9%,等它出手航母就死定了,美軍也不會蠢到用這種垃圾貨;愛國者3裝的是動能攔截彈,射高20公裏,對比太空反艦彈頭的速度它隻有3.3秒時間,要是在3.3秒鍾內錯過迎頭交匯點,航母也死了,而它所謂50%的攔截率是實驗對抗5馬赫的導彈,18馬赫的根本沒有打過,就算是攔截5馬赫的導彈都無實戰數據,成功率到底多少隻有天知道。
好,我們就假設“攔截5馬赫跟攔截18馬赫一樣簡單,攔截率也相同”,而且美軍決定用上百枚愛國者3打彈幕來對抗,可41用10個彈頭從不同的角度和時間下落呢?要是解放軍喪心病狂給每個航母吃兩個41呢?20個彈頭一起打怎麽辦?要知道整體攔截成功率必須是100%,因為18馬赫的重力 速度,彈頭必然從甲板直接打穿底艙,隻要有一個彈頭突防航母就完了,所以反導隻能是中段反導,等母彈頭把10個子彈頭一撒開、再入大氣層就真的來不及了,神奇的是,美軍近期中段反導試驗居然連著三次失敗,目前他的航母根本沒有防禦手段。
那麽美國海軍的損管作業是非常出色的,如果隻有一兩個彈頭打在甲板上,他的戰士能否保證航母不沉?
從理論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很多年前不悔聽過一個事情,那是在一個重型機械廠,有個機器叫衝床(應該叫這名字),就是一個大鋼板放在機器下邊,衝頭衝一下得到一塊材料的那種,有次一個新來的實習生,不知怎麽想的把手搭在了鋼板邊緣,邊上的人都來不及說,衝頭一衝,鋼板的瞬間震動把他的四個手指直接切飛(鋼板邊緣是直角),那麽這才是衝床的重力 速度,如果是18馬赫的彈頭直接打在航母甲板上呢?上麵的美軍即使不死,也是腿關節粉碎性骨折 嚴重腦震蕩,這時候還談什麽損管作業?都省省吧。
太空反艦彈頭還有另一個作用,那就是心理威懾。我們知道,載人航天器返回地麵是要考慮安全,所以它的底部做得非常平滑,盡量降低速度,這樣與空氣摩擦後就成了一個通紅的大火球;太空反艦彈頭則不同,它的錐形彈體是要盡量獲得加速度,所以當它落下時不會是通常的紅色,而是一道非常明亮的、耀眼的白光,無論白天黑夜,在天空中都會非常顯眼,整個美軍艦隊都會很清晰地看到10道耀眼的白光直奔航母而去,17秒,航母成為一團巨大的火球,這時候美軍才會明白,他們的生死,隻取決於北京的意願。
我們繼續。
新聞:2013年3月12日,美國知名智庫2049項目研究所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已經部署了280架無人機,且數量未來還會迅速增加。
新聞:2013年7月8日,俄羅斯軍工信使網報道,中國軍方裝備的無人機總量已超過1500架。
推算無人機在軍事體係中的綜合作用(包括陸海空三軍)本不想用這個方式開場,可美國新聞的下三爛手段,就像前幾年報導“中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經超過剛果和讚比亞了”那樣,惡心人不說,聽起來還是在誇我們,而這個所謂“知名智庫”的報告,作用也是貶低而非實際推算,如果美國的“智庫”繼續往這個方向前進,那麽他在20年內就會超過另一個超級大國:印度。
無人機最初是要取代轟炸機,但因為二戰時期的遙控監測水平與投彈準確度不足,計劃無一成功,曆史上真正開始大量實用的是做靶機,測試海軍與空軍的防空和空戰能力,而在“軍事體係”中,最成熟的應用是無人偵察機,在陸軍,最大的無人機隊則是炮兵偵察機。
起初火炮校準用的是步兵,當時叫做炮兵觀察員,幾個步兵冒險去前線測得數據,帶回來給炮兵,或者直接在前方看炮彈落點,再用個無線電什麽的報告總部,空軍崛起後,有人偵察機開始幫助炮兵實時校準彈道、指示打擊目標,二戰時戰列艦上掛的小飛機就是為艦炮校準彈道用的,到了“新軍事革命”,各大國都換作了無人機,借助數據鏈為炮兵服務,加上製導炮彈和彈道雷達這兩個因素,各國炮兵已出現代差。
我們先來推演沒有軍事體係和無人機支撐的炮兵。
解放軍的自走炮是以營為基本單位的,營級炮兵作戰係統有如下裝備:
指揮車、彈道雷達車、自走火炮、製導炮彈。(忽略維修車、油料車、彈藥車等等不直接參戰的裝備)
條件設置:大國對抗,我們隻有營級彈道雷達車作為偵察設備。
假設對方炮兵群先開火,打擊我軍某處目標,我方彈道雷達捕捉2-5秒彈道(找不到具體數據,按其他雷達功能套的,請勿引用),彈道計算機1秒鍾內算出開炮地點,再1秒鍾內把敵炮位置數據傳遞給自走炮或炮兵指揮車,火控計算機1秒內算出射擊諸元、給於程序建議的火力分配方案,營指揮車1秒鍾內發送火力分配任務和相應的射擊諸元給營內所有自走炮(一營18個),自走炮10秒鍾內調整車身方向、抬高炮口、開火(這個數據是看視頻讀秒而來,請勿引用),炮彈飛行速度為每秒1.5公裏左右,假設相距50公裏,炮彈飛行34秒後擊中目標,這意味著50公裏距離,從捕捉彈道到最終命中目標大概隻要53秒,正負不超過10秒,如果大國對殺,那麽不論哪一方先開炮,最多隻有幾十秒可以逃走。
現在加入炮兵無人機和製導炮彈。
目前中國自走炮用的都是製導炮彈,出口型命中率為90%,經過沙特軍方實彈試驗,我們自己用的不會低於這個精度,彈道雷達隻能測算開火地點,所以用製導炮彈打移動目標要用到衛星或無人機,我們出口型用的是GPS,自用的是北鬥,攻擊距離最遠100公裏。
一般來說,無人機上的偵察設備可以同時鎖定跟蹤6個目標,這樣一個營就要3個無人機,算上戰損,一營最起碼準備6個無人機。
加入無人機後的具體戰術是,無人機前出偵察,鎖定敵軍後發回數據,指揮車的火控電腦根據敵我具體情況給出火力分配建議,然後指揮車給自走火炮發送火力分配任務。
有了無人機,自走炮就能先敵開火,而不用等彈道雷達捕捉彈道,有了製導炮彈,就能打移動目標而不僅僅是固定目標,加入數據鏈後,即使指揮車被炸掉也沒事,數據鏈可以直接發給自走炮,自走炮可以自己計算射擊諸元,他們的綜合作用那就強悍了,假設敵軍一個裝甲師來襲,我軍立即放出大量無人機飛往大概地點(先當衛星不存在),就近自走炮群全部裝上製導攻頂型穿甲彈,無人機偵察鎖定後,炮兵開炮,敵軍一個裝甲師330個坦克,差不多400個炮彈就滅掉了。
對比二戰真是匪夷所思。
而且現在的偵察機不是隻有一個偵察設備,它是把光學吊艙、雷達、電磁感應、紅外成像等設備裝一起,由機載電腦綜合判斷,充氣模型、木製蒙皮、和鋼鐵反射不一樣的,再加上熱成像、電磁捕捉,普通的偽裝和假目標都沒用了。
那麽在不悔找無人機資料的時候,發現印度也跟以色列買了300個無人機,說是“用於監控解放軍、指示打擊目標”。
難道他能懂這玩意兒?
好奇之下,不悔仔細追查了一番,結果……
首先,印度已經明白“現代化炮兵”大概的作戰方式、要些什麽裝備,這點值得肯定,但是,他的工業基礎和行為很難達到目的。
1,他的無人機是以色列的;
2,通訊設備是美國的(不是數據鏈);
3,130自走炮和155自走炮是自己生產的;
4,155牽引榴彈炮是美國和瑞典的;
5,152製導炮彈是俄羅斯的;
印軍炮兵指揮官拿到這樣一堆東西該怎麽用呢?很難想象。
先說不悔最感興趣的“自行生產的自走炮”,深入查找後發現,他那130自走炮是這樣的,上半部分是俄羅斯M46型130口徑岸防炮,底盤是英國勝利式坦克的,印度軍工把這兩塊焊一起(炮塔都沒有,其他東西別指望了),就是“自主生產”的了;再看155自走炮,同理,上半部分是南非G6式輪式自走炮的上半部分,底盤是印度著名的“阿瓊”坦克底盤,焊接完成後,重量超過60噸,不能通過印度大部分橋梁。
再來看俄羅斯的152製導炮彈,這個麻煩更大,因為152炮彈不能塞到130炮管裏,隻能加個銅箍用155炮發射,那麽加這銅箍不是粘個銅條,它對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極高,量產的話真是考驗工業能力了,因為哪一個銅箍質量不過關結果就是炸鏜,然後追查下去發現印度倒是省事,他根本沒打算加銅箍!
那這個製導炮彈到底用什麽發射呢?好奇。如果是用俄羅斯152牽引榴彈炮打,他怎麽指示目標?怎麽傳遞數據鏈?因為他的無人機是以色列的,不能為俄羅斯的炮彈製導,他買的美國通訊工具隻是通訊而不是即時數據鏈,實時製導還得自己開發,不悔想了想,如果地球同步軌道數據鏈衛星對他來說太難的話,他就得自己建設地麵通訊轉發站,要不自己生產數據鏈無人機,雖然會被解放軍打掉,總比沒有好,然後還要把以色列的無人機拆開,裝上印度自己的通訊模塊,同時還得拆開俄羅斯的製導炮彈,裝上印度自己的通訊元器件,可是……製導炮彈發射時,其元器件要承受瞬間20000G的重力,這需要相當於航天軍工的科研與生產能力,如果印度真有這本事,他為什麽要去買呢?再查下去……居然發現印度不會生產炮管……
這個就不繼續推算了,因為到這一步,我們可以發現,當今世界不要說小國,就算一個中等強國,想以舉國之力攢一支現代化炮兵都不可能了,製導衛星、數據鏈衛星、製導炮彈、電磁防禦、反衛反導……缺一樣都不行啊,看看印度這模樣,再回首共和國這幾十年艱辛之路,真是心有餘悸,如果我們一步沒趕上,這世上就沒有中國了。
關於無人機在海軍空軍中的作用實在懶得推算了,隻算炮兵無人機就可以明白“美國智庫”的報告完全是胡說八道,我們中國有2萬多門火炮,如果隻有280個無人機,每一百個火炮才分到1個無人機,其他軍種都不要用了,真當解放軍是白癡了。
下邊說點高端的,中美俄歐航天軍工對抗。
新聞:2013年5月13日,中國成功進行了36000公裏探空火箭發射試驗,發射一未知設備後墜入印度洋無人區。
新聞:2013年8月21日,中國實踐九號衛星首次完成了衛星編隊飛行。
第一個新聞就是以前說過的“36000公裏高度反衛”,打擊目標就是數據鏈衛星,其他諸如20000公裏高度的GPS就不在話下了,但是,真正把美軍嚇得“要求中國在軍事行動前跟美國通報”卻是中國天軍的戰術設置:
條件一,不論中美,數據鏈衛星都隻有三顆。
條件二,美軍的GPS隻能發送,不能接收;中國的北鬥不僅能發送數據,還能接收,如果一個衛星可以上傳和下載,那他實際上就是一個數據鏈衛星。
結論:如果中國打掉美國的數據鏈衛星,美國的GPS同時失效;如果美國打掉中國的數據鏈衛星,中國還能用北鬥繼續轉發——北鬥既是數據鏈衛星,也是製導衛星,這樣就導致了一個結果,中國打掉美軍3個數據鏈衛星,美軍整個軍事體係垮掉,而我們的不會。
中國天軍的戰術設置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但是別急,好戲還在後頭,依照軍備競賽規則,中國試驗了什麽好東西,美國馬上要拿出個相似的東西來比,然後幾天後美國打了個高度800公裏的標準3攔截彈,失敗。當不悔看到這個新聞時笑出聲來了,他美軍也有今天啊?但隨後看到美軍要求“中國在軍事行動前要跟美國通報”,我就笑不出來了,不說美國打誰不會跟我們中國通報,當年美軍打伊拉克時,我們的記者隻是在美軍記者招待會上問了個問題,美軍發言人就回答“跟你中國有什麽關係啊?”
到今天居然要我們跟你通報?你美軍知道什麽叫無恥麽?當年炸我們大使館是打中國政府,南海撞機是打我們解放軍,75大屠殺直接殺我們平民,事後還很囂張地說疆獨藏獨都是你美軍訓練的,把中國上上下下全得罪了,還有什麽臉來跟我們提“通報”?不過想想也正常,你們的文化就是這麽下賤的,不奇怪。
第二個新聞“衛星編隊飛行”實際上是動能攔截彈多彈頭攔截,這兩項都是中國航天的基本功,卻成了世界航天最高端,偷笑,美軍如果無法回應就是認輸,繼續看。
對了,前兩天美軍這貨居然要求中國航天接受華盛頓領導,這雄心壯誌真是要趕上印度了。
推演完了最高端,我們再來推演低端些的,製導衛星。
先說歐洲的製導衛星“伽利略”,他那東西弄了十來年還沒弄出來,複盤了整體進程後不悔發現其原因並不是技術,而是兩個政治問題:
誰出錢?
誰指揮?
如果歐洲國家一起出錢出技術的,那麽是大家共同領導麽?可英法德都有自己的軍隊,誰也不會把底牌亮給對方,他們為什麽要合作呢?事成之後是英國指揮法德還是德國指揮英法?好了,歐洲內訌不說,還有一個攪渾水的美國,因為現在的北約是用美軍標準的,要讓你們歐洲站起來了,他美國怎麽控製你們呢?
就在這樣互相扯皮過程中,歐洲出局了,他再也沒有對抗中國軍事體係的能力。
這個分析結果對中國近代史來說真是意義深遠,從1840年開始我們被狂毆了一百多年,隨便哪個歐洲小國都能來咬我們一口,在這血淚交織的170年後,終於到了他們全部歐洲強盜加起來都打不過我們中國的一天,而且是徹底沒戲!
法德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這就是報應。
但是中國很低調,什麽都不說,歐洲更低調,因為說了打自己臉嘛。
所以說朱成虎將軍言中國在南海一直保持克製,這絕對是克製啊,什麽菲律賓越南,在我們中國眼裏都是沒有國防的!這些叫板的小國實在太笨不明白,但也有明白人,像哈薩克斯坦軍方的分析結果:
如果中國進攻,哈軍隻能抵擋40分鍾,40分鍾後哈薩克斯坦成為曆史。
這才是內行的分析。
可他們會上的中國問題專家不認同,說,中國的文化決定了他們不會來打我們,隻會把我們也變成中國人。
不悔表示同意。哈哈。
在這裏,不悔將找出中國“軍事體係”的研發起點,其搜尋過程的確非常痛苦,但真正提供線索的,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裝備:
022型隱形導彈艇。
022艇裝備630近防炮一部、四聯裝近程防空導彈兩部、8個C803反艦導彈,射程250公裏,那麽如果設計中022艇是獨立作戰,它的雷達偵察範圍起碼也要250公裏,可問題是022根本沒有對艦雷達,它隻有一個艦對空雷達。
所謂“不尋常處,必有妖孽”。
022是在1993年設計定型的,以此推算,中國研討、立項、建設“軍事體係”時間段至少不晚於1992年——中國軍工的抽象思維真是天神級的。
[釣魚島中美爭奪戰]:雖然崎嶇坎坷,中國依然走出了自己的強國路
所有跟帖:
• 謝謝,打印出來慢慢看。 -hercules007- ♂ (0 bytes) () 12/02/2013 postreply 02:38:44
• 信息量很多,值得一讀。 -liubei- ♀ (0 bytes) () 12/02/2013 postreply 02:56:53
• 頂好文!有理有據。 -studyhistory- ♂ (0 bytes) () 12/02/2013 postreply 08:45:22
• 真是要謝謝你花這麽大的功夫來給我們做普及 -547788- ♂ (0 bytes) () 12/02/2013 postreply 12:32:43
• 不錯,但是不敢全信 比如最後的022導彈艇就說笑了 回複:[釣魚島中美爭奪戰]:雖然崎嶇坎坷,中國依然走出了自己的強國路 -Chiyankun- ♂ (0 bytes) () 12/02/2013 postreply 14: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