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概念是指在事業上、學術上取得成就。“追求成功”的理念和行動並沒有任何不妥。然而,“追求成功”的動機決定著成功之後的結果。一個沒有得到正常發展的、被壓傷了的童年,以實踐孝心、追求物質為動機的成功,是導致那些倒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或者攀上事業最高峰的人出現病態的結果。
中國的父母似乎比世界上其他的父母,有著更加強烈的欲望看到孩子成功。為了達到讓孩子成功,中國父母不惜辛辛苦苦工作,犧牲自己,甘願“為兒女當牛做馬”;可謂是嘔心瀝血,曆盡艱辛。同時,父母也施展出千奇百怪的、往往令西方人不可思議的招數。盡管如此,許多父母相信,為了孩子,這樣做值得;是在表達對孩子的愛。他們稱之為“天職”。
為了讓孩子成功,父母們常常會從幼兒園開始,對孩子進行各種教育。除了完成學校的正常功課外,父母還為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校外功課和活動,包括漢語,英語、數學,繪畫,舞蹈,體操等等。孩子的學習似在添鴨子,強行灌食長胖,以便可以上市。當然,加強課外學習確有益處,可是孩子們需要有沒有壓力的時候。他們需要輕鬆,玩耍,自我思考,自我組合,自我恢複。否則,他們就象用光了的電池。
不過,大多數中國的孩子所受教育的方法是強調戒律。孩子們學習做什麽事都要先得到批準,否則不能做。父母相信,如果兒女聽話、順服,即教育成功。這種方法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核實對與不對,而非自己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個笑話,說兩個小學生有考了九十九分。美國的孩子回到家拿成績單給家長看。家長看了以後,對孩子又是抱又是親,笑眯眯地對孩子說:“你真了不起!”中國的孩子回到家拿成績單給家長看。家長嚴厲地問孩子:“那一分是怎麽丟的?”強調戒律的的教育,使得孩子們就象是關在籠子裏的小禽,待到放他到外麵去,他決不會鳴,也不會跳躍
(魯迅)。
(魯迅)。
“孟母三遷”的故事常被人們引用來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典範。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三次搬家。後人效法孟母的做法固然有效,但是沒有考量到幾個因素:第一,搬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提搬家對孩子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往好學區搬家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第二,孩子成績上去了,是因為孩子對讀書有興趣?還是因為害怕?動機不同,最後的結果可以看似相同,但內容完全不一樣。比如兩個人都考到大學,第一個人特別喜愛自己的專業,但第二個人心裏記著,我父母送我來讀書不容易,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這樣,第一人享受了讀書的樂趣;但讀書對於第二個人而言,就成了沉重的負擔、責任和義務,這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生活質量,他的焦慮、對完美的追求、缺乏耐心,以及負疚感等其他負麵情緒,往往成為他最終失敗的心理因素。
有一位現代版的“孟母”,為了讓她的孩子學習成績拿到名次,硬是賣了房子,在一個好的學區租了一個小公寓。這樣她的孩子得以進入好學校。但是,她卻沒有考慮,第一,孩子生活在一個家庭暴力的環境裏,經常看著父親經常酗酒,打老婆;看著媽媽傷心流淚抱怨連連,孩子不僅要安慰母親,還擔當了父母間的“外交大使”,整天尋思著如何讓父母不要離婚,哪有心思讀書?第二,母親沒有正常收入,家裏經濟拮據,難以應付高昂的房租,母親的焦慮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頭;第三,好學區、好學校人才濟濟,競爭力強,有錢人更不乏其數。這就更增加了孩子本來已經非常焦慮的心情,孩子怎麽會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呢?媽媽隻看到孩子每天埋頭苦讀,但是卻不曉得,孩子學習的勁頭,並非因為對學習有興趣,而是對媽媽一片苦心的責任,被成功驅使的動力。或許孩子的成績會上升,但孩子隱藏的各種負麵的心理因素,總有一天會發作給媽媽看!
當會彈鋼琴在中國成為上流社會人士的標誌時,中國的父母親便一窩蜂地強迫自己的孩子學鋼琴。有一篇文章描寫了學鋼琴的孩子的生活:“一把尺子、一張凳子、一張怒氣衝衝的臉,隻要是學過鋼琴的人,哪個不熟悉這樣的畫麵?”[1] 一個十三歲的女孩丁琪,在舒曼杯鋼琴大賽中獲得四項冠軍,她在得獎感言中說:“感謝父親的四百記耳光。”另外一位成功的鋼琴家趙胤胤說道:“我自打三歲開始,除了睡覺意外,都做著同樣一件事情,一直做了三十多年。我相信是你也說不清楚,你到底是喜愛還是不喜愛鋼琴。”這篇文章寫到:“在中國,每一個立誌成為鋼琴演奏家的琴童背後,都有一段血淚和抗爭交織的成長史。”
曾經有一位美國的鋼琴教授應邀到中國的音樂學校作交流。校方安排了音樂學院最好的學生演奏給他聽。這位教授聽完之後,校方負責接待他的人問他:“你覺得我們的學生演奏水平如何?”這位教授回答:“學生們的技術水平都很高;但是,他們的音樂裏麵沒有生命。” 這些學生成了“器”,但沒有成“人”。
提醒孩子“不是最好的”,也被視為很好的育兒手段。《養心教育》的作者強調,告訴孩子他是最棒的,對孩子有害。因為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謙虛,對自己就不會有清醒的認識,將來也不會接受失敗。
一位年輕女性撰文,談到自己小時候的經曆:
“我的母親是一位知識女性。我在是一個南方女孩,剛到北京的時候,由於口音以及個子矮小,最初幾個月,沒有一天不是哭著從學校回家。有一次,我在飯桌上泣不成聲,我母親瞟了我一眼,問了一個我那個歲數根本不可能回答的問題:¢為什麽那些孩子隻欺負你,卻不欺別人?¢ 這個問題伴隨了我整個成長----無論我受了什麽委屈,無論我得到多麽不公平的待遇,我永遠先問自己:為什麽是你不是別人?有沒有你自己的問題?…母親堅持認為要告訴孩子真相---你不是最優秀的,你不是最好的,這個世界有比你更強的人…我常常想,這是母親的另類教育吧?” 這個“另類教育”的結果,是她一生都在為自信掙紮。
中國父母渴望子女追求成功有兩個原因:內在的原因與外在的影響。
“內在原因”來自與公元六世紀的儒家哲學。一方麵,儒家教導人們學問高低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令許多中國人相信他們的孩子應該追求盡可能多的教育,取得在所學專業中最高的學位。這是以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價值為基層的。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隻有獲得最高的學位,才能得到足夠的尊貴、尊敬,進入主流社會。因此,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能力、精力、誌向、誌願,強迫孩子努力學習。另一方麵,中國的“孝文化”鼓勵“光宗耀祖”是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成功就意味著“給父母掙光”;失敗就是“給父母丟臉”。這種教育往往使得兒女要等到成功才可以“榮歸故裏”,不然就“沒臉見家鄉父老”。
在這些思想的主導下,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是害怕。比如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努力,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考不到一流大學,你的一生就玩了。”“看見沒有?你若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向那個人一樣給人家當保姆!” 這樣他們會被壓力、焦慮、強迫性責任感、負疚、害怕等所驅使著努力往上奮鬥。
“外在原因”是受到國外成功思想的影響,但對其思想又缺乏真正的的了解。近年來,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心理學(Abraham Maslow)在中國受到熱捧。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們希望能夠通過學習馬氏理論來“實現自我。”
馬斯洛的理論始於六十年代。當時,許多美國中產階級物質豐富,精神空虛。他們隻考慮未來,不考慮過去。有些性格心理學家不滿意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總是針對性格“有病”的人,於是馬斯洛提出了對性格“健康”的人的心理理論。其主要內容是說,人首先需要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包括食物、水和睡覺;之後人會需要安全感、愛、所屬感和自信心;最後,當這兩項需要都得到滿足以後,人會朝最高層次努力,即實現自我。
馬氏理論在國外流行一陣子之後,受到來自其他心理學流派的挑戰。批評家認為,馬氏的理論既含糊又主觀,沒有考量人性惡的一麵。而且,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心理學,所關注的內容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一麵,比如,愛、希望、創造力、價值觀、生活的意義、個人成長以及個人滿足等。利諾伊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納(ED Diner)於2005年至2010年之間,在一百五十五個國家測試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發現有些方麵與馬氏理論一致,有些方麵存在極大差異。馬氏理論的幾個層次是全球性的,但是這幾個層次的次序,跟人對生活的滿足感沒有什麽關係。比如在一些貧窮國家或地區,人們連第一個層次的要求都無法到達,可是那裏的人卻非常幸福和快樂。
馬氏理論在中國被忽視和誤導的方麵是對“自我實現”的理解。馬斯洛研究了一些心理健康、有創建性的人和他們的生活,這些人包括美國曆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托馬斯傑弗森,以及埃裏諾羅斯福等人。馬斯洛發現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點,比如自我意識強、接受自己、性格開放、有活力、有愛心、不受別人意見左右。馬斯洛本人用“內在的”這個詞來描述他們要實現自我的動機。這些人都有自己堅定不移的信仰---他們的價值係統和自我概念來自基督教信仰。所以他們對“自我”概念的理解也不一樣;對實現自我的“動機”也不一樣。追求成功對他們來說,是內在的自我一種自由的、有創造性的表達方式;他們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愛。愛引導著他們追求成功。
本卡森醫生(Ben Carson)是當今美國一位實現了自我的人。他的母親也算得上是一個“美式孟母”。不過這位“美式孟母”既沒有搬家,也沒有采取任何方式,讓兒子因為心存害怕將來成為“廢人”而發奮圖強。
卡森醫生是個黑人,由他的單親媽媽養大。小時候他家裏經濟十分拮據,住在一個貧窮的、治安不好的黑人區。他的媽媽沒有讀過幾年書,也沒有錢搬家。她經常帶兒子一起去教堂。像馬斯洛研究的那些“健康人”一樣,卡森在教堂裏學習什麽是人性、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學到信心、仁慈、關愛、謙卑等等,漸漸地,卡森從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到後來成為好學生,進入醫學院,並在三十三歲那年,成為約翰霍普斯金醫院(John Hopkins Hospital)神經外科兒科主任。他因為成功實施連體嬰兒分離手術,成為美國前二十名的醫生。他的外科技術革新了美國神經外科領域。卡森醫生也是美國各族裔、各年齡人,尤其是兒童的典範。他和他的妻子創辦了卡森獎學金,幫助兒童讀書。
中國人“內在的”價值觀念是什麽?光宗耀祖、物質追求成為許多中國人可望成功的動力。所以,馬斯洛理論關於“內在的”因素實現自我對有些中國人是一個挑戰:而且,中國人經曆過太多的心理創傷,以至於不少中國人產生偏執的性格特征,過度地敏感和防衛。一提及“愛、希望、生活的意義”等詞匯,就會突然變得警覺起來,啟動了心理學家叫做“精神防衛”的係統,生怕跟宗教扯上關係,這樣讓自己失去認識世界和發展自己的機會。
當人依靠外在的因素,作為追求和實現最高層次的動機時,害怕失敗就成為必然的心理狀態。假如本卡森醫生這樣想:我媽活得這麽艱難還供我讀書,希望我成名;所以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讓我母親過上好日子,否則我對不起她。設想他還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嗎?早期的心理分析師奧托阮可(Otto Rank)認為,當人對生活存在著害怕的時候,很難真正實現自我。 因為這種心理不可能有“內在的”力量,讓人自由地、有創造性地表達自己;以愛為動力和目標;不怕失敗,富有冒險精神。屯尼爾醫生也指出孩子被外在原因驅使著想要成功的時候,越是努力,往往到最後越是失敗。“因為不是最好的學生日後有創建。況且,這樣也不會刺激孩子奮發圖強,相反會讓孩子感到絕望,會產生心理災難。最後,孩子為了不被生活壓垮,不得不用工作來武裝自己,他不能夠服務別人。”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成功了,但卻不知道怎麽享受成功。他們忙著在物質上和權力上炫耀自己;在“包二奶”和燈紅酒綠中尋求刺激;他們尋求的是自我在物質上的滿足,而不是著重在對人的貢獻。
貢沙加大學(Gonzaga University)校長,哲學家羅伯特斯皮特博士(Dr. Robert Spitzer)研究發現,以物質為基礎的“自我實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1)那些努力追求積累更多財富、愉悅以及擁有更多物質的人,一生的日子很好過。但是,因為人的精神和心靈比身體更廣闊更深遠,達到了這個層次的人獲得即時的滿足,不久這人就表現出諸如空虛、無聊、孤獨、沒意思以及缺乏方向感等症狀。
(2)這些人對“自我(self)實現”的理解其實就是“意識上的自我 (ego)實現”。前者是指一個人的本性、特質和性格;後者是一個人的思想、感覺和行為的能力。因為人對缺乏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的理解,他們在自己與他人之間設立了一個假象的對手。這就導致有三點對他們不利:首先,努力成功僅僅是贏得和獲得權力,讓自己出名。他們的精力都花在讓自我強大上麵,而不是積極的貢獻;第二,從別人那裏提取仰慕,對他人發號施令,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第三,當這些人更積極地投放自我的價值和地位,在名譽、地位、權力與財富上攀比時,負麵的情感就出現了。總之,當人努力追求以物質為基礎的成功時,結果就是他們失去幸福、生活的質量與愛的關係。
在一次會議上,卡森醫生被記者問到有關自信心與成功的問題,他回答說:
找到自己是誰太重要了¼看看別人。看看他們的生活朝哪兒走。看看他們是不是開心。你拿自己跟這一類人比一比。看看那些所謂鮮豔的人和他們動蕩不安的生活---不幸福的生活。他們可能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別人羨慕不已的¼其實不然。你不停下來去想一想,你無法知道。看看那些讓社會變樣的人。看看他們的生活,然後決定你想要哪一種生活。
“找到自己”---發現自己是誰,想成為什麽樣的人,為什麽要成為這樣的人,才能發展價值觀,從而做到達到馬斯洛理論中所描述的“自我實現”。一個人的自信心、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愛心從哪來?那是小時候的“烙印”決定的。當父母沒有把信任感植入孩子的心裏,當父母顛倒了孩子的角色,讓孩子負起大人該負的責任,當父母有條件地接受和愛自己的孩子,或者無條件地溺愛和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嚐試生活,孩子的身心發展已經受到阻礙,即便以後物質條件得到滿足,他也不會自動發展自我概念和自信心,當然,他所實現的“自我”,不會到達像卡森醫生或者馬斯洛理論中的“健康人”那樣的境界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