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 著作人 林三郎編著 轉貼

來源: ouyanghui 2013-09-27 10:18: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895 bytes)

書名 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  

著作人 林三郎編著,吉林省哲學社會研究所日本問題研究室譯
 

出版人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79-01
 

印刷時間 1979-01
 

開本  32  
 

頁碼 222 頁  
 

裝幀 平裝
 


 


 

 

以下文字為我論壇首發,轉載務必注明出處。
 


 

日本陸軍對蘇軍的看法
 

   上麵多次談過,在日俄戰爭中獲得勝利的日軍,由於害怕沙皇俄國進行報複,在1907年製定的國防方針中,規定俄國為第一“想定敵國”,說的幹脆一點,當時日本陸軍是害怕大國俄國的。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日本陸軍對俄國的這種恐懼的心理消失了一些。正如上麵所說的,1923年日本修改了國防方針,從“假想敵國”中去掉了蘇聯。
 

   1929年中蘇糾紛後,日本陸軍感到“蘇軍未來另人可畏”,在1931年滿洲事件後增加駐滿洲的兵力,以便與不斷增加的遠東蘇軍對抗,與此同時,陸軍開始正式研究對蘇軍戰法,教育總監部於1932-1933年編成了《對蘇軍步兵作戰》第一卷和第二卷。1933年,參謀總部編寫了《對蘇作戰法綱要》作為大兵團作戰的指導方針。
 

   在1936年修改國防方針時,海軍和陸軍分別把美國和蘇聯作為“目標”。當時,日本陸軍對蘇聯懷有極大的戒備心理。其一是蘇聯根據戰爭注定不可避免的戰爭觀,采取了徹底加強國防的政策,凶猛的發展軍事力量;其二,就是對蘇聯那種侵略性和滲透性總是感到不安,一旦被蘇聯抓住弱點,它就會乘虛而入。這兩方麵因素成了日本陸軍持續不斷的加強對蘇戰備的強大動力。
 

   《對蘇作戰法綱要》在開頭部分提到了蘇軍的特點,目的是使人們了解蘇軍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軍隊。可以說,這是日本陸軍對蘇軍的基本看法。
 

   《對蘇作戰法綱要》中提到的對蘇軍的看法   本綱要從以下三個方麵論述了蘇軍的特點:1.民族特點,2.政治及社會因素,3.建製、武器裝備和訓練。
 

首先,來自民族性的主要特點:
 

1.        基於事大主義的民族特性,蘇軍是欺軟怕硬的。
 

2.        .蘇聯人莽撞、粗魯、缺乏進取心和創造性以及獨立自主精神。
 

3.        蘇軍最大的缺點是不善於協同動作,缺乏團結互助精神,各部隊往往分散作戰不統一。
 

4.        在兵力部署方麵,蘇軍往往機械的執行各項規定,不能隨機應變和加強重點。
 

5.        蘇軍善於防守,正麵作戰表現十分頑強,對側翼非常敏感,尤其是後方補給線受到威脅時更是如此。
 

6.        蘇軍不固守一城一地,進退靈活,往往是大踏步後退。
 

7.        蘇軍刻苦耐勞,耐寒力強,而且受局部失利的影響較小。
 

8.        蘇軍善於宣傳鼓動和進行諜報活動,但另一方麵也容易受敵人的宣傳。
 

其次,主要由於政治及社會因素形成的特點:
 

1.        蘇軍由多民族構成,各民族的利害關係往往不一致。
 

2.        蘇軍往往把作戰指揮服從於政治上的戰略和策略。
 

3.        蘇軍不管部隊大小,都有專門從事政治工作的機構(如對占領地區的行政管理和宣傳工作等)。在作戰的同時,花費很大精力開展經常性的政治工作,以便提高軍隊的階級覺悟,改變戰場上的政治形勢,使之有利於自己。
 

4.        蘇軍主要是通過政治工作上發動該地區的人民群眾在敵人後方開展遊擊戰。
 

最後,主要由於建製、武器裝備及訓練等因素形成的特點:
 

1.        蘇軍高級指揮人員,一般說來都是血氣方剛的青壯年,但他們亦有諸民族共同的缺點。不過其中有些人,指揮勇敢果斷、雷厲風行。非俄羅斯民族尤其如此。
 

2.        蘇軍的組成幾乎完全立足於無產階級社會基礎之上,具有階級性。正規部隊一般都經過兩年的軍營生活,由於普通教育的迅速普及,所以他們的戰鬥技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蘇軍中班長級的下級指揮人員在戰鬥技能方麵大體上隻有日軍上等兵的水平。由於平時幹部定員充足,所以戰時部隊中幹部比例可能比日軍高。一般說來,幹部比較熟悉相應的正常指揮職務,但對戰術上的廣泛應用和理解比較差。
 

3.        蘇軍中正規部隊和民兵幾乎各占一半,但這兩種部隊的戰鬥力相差很大。
 

4.        蘇軍的編製和武器裝備有如下特點:
 

     步兵有很多機槍,步兵團所屬炮兵也很多,有充足的山炮和輕步兵炮;師屬炮兵的火炮一般來說是舊式的;騎兵多,武器裝備也很好;有比較強大的航空部隊、機械化部隊和化學(瓦斯)部隊。
 

5.        蘇軍善於采取迂回包圍戰術,但往往犯兵力分散,正麵過寬的毛病。
 

6.        蘇軍在搜索和警備方麵常常有漏洞。
 

7.        蘇軍不善於在夜間活動。
 

乾岔子島事件和對蘇軍的看法     《對蘇作戰法綱要》是在1933年製定的,當時蘇聯遠東軍正進一步加強它的兵力,到1936年它的步兵師數超過了日軍駐滿洲及朝鮮師團數的三倍。
 

日本陸軍在進行對蘇作戰準備時,就是把以少勝多作為前提條件的。日本陸軍大學在作戰方案中,也想以日軍一個師團去對付蘇軍三個師。關東軍計劃通過加強訓練來對付數量上占優勢的蘇聯遠東軍,培養進攻精神及提高指揮水平等以提高部隊質量來彌補兵力之不足。但是由於過分強調蘇軍的數量優勢並不可怕,所以往往出現過低估計蘇軍、輕視蘇軍擁有的物質力量的傾向。
 

在1937年的乾岔子島事件中,關東軍所屬的一支部隊曾擊傷、擊沉過蘇軍炮艇,促使關東軍內部上述傾向更加嚴重了。實際上對蘇軍來說,不過是遭到一些輕微損失,而關東軍卻認為由於這次戰鬥的勝利才使邊境糾紛得到解決。關東軍認為事實已經證明,對蘇軍也完全能給予沉重打擊,甚至竟然說出什麽:“對蘇軍隻要給予痛擊,它就會地乖乖的退卻。”
 

關東軍的這種用武力解決邊境糾紛的想法,給乾岔子島事件以後發生的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兩次事件卻給日本陸軍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使它認識到在邊境糾紛中給蘇軍以沉重打擊是很難的。作為日本陸軍,尤其是關東軍來說,在提出武力解決的主張之前,本應更加認真而具體地研究如何給蘇軍以沉重打擊的問題。
 

事實是,關東軍在乾岔子島並沒有同蘇軍大部隊交過鋒,但是卻散布上述那種輕視蘇軍的觀點,這純屬自吹自擂。產生這種主觀輕敵觀點的原因,也許是日本陸軍那種急於以少勝多的使命感過分強烈的緣故。因此,可以說在乾岔子島事件過程中形成的對蘇軍基本看法,並不是源於多次作戰的實際體驗,它的思想基礎乃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精神力量,過低的估計了蘇軍的物質力量。
 

一般地說,日本陸軍軍官對事物的判斷往往過急。這種傾向可能受《作戰須知》的影響,因為其中規定的指揮原則指出:“指揮官最忌無所作為和猶豫不決”。不能否認,在部分作戰參謀中這種判斷過急的傾向是很嚴重的。如果說在乾岔子島事件中產生的對蘇軍的看法,是那些關東軍作戰參謀臆造出來的,恐怕也不算過分。
 

通過以後的戰鬥所見到的蘇軍形象    在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和日蘇戰爭中,日軍尤其它的情報工作人員,掌握了《對蘇作戰法綱要》中所沒有掌握的蘇軍特點。現摘要如下:
 

1.        後勤補給能力強:
 

前麵已經談到,在諾門坎地區的戰鬥中,蘇軍有三個步兵師、兩個坦克旅、三個裝甲汽車旅及大批炮兵直接參加戰鬥。當時蘇軍能在遠離鐵路幹線終點七百五十公裏的開闊地出色地完成大兵團作戰的後勤補給工作,使日本陸軍驚歎不已。
 

在日蘇戰爭時,蘇聯外貝加爾方麵軍的二十幾個師,從外蒙東部地區出發,克服重重困難,進軍數百公裏,他們這種巨大的後勤補給能力是確實令人佩服的。
 

由此可見,蘇軍一直把保證後勤補給看做是戰勝敵軍的一項重要因素。他們在戰備工作中,十分重視作戰部隊和後勤部對之間的聯係與平衡問題。他們不僅對前線部隊幹部進行教育,而且也對後勤工作幹部積極進行教育。例如1939------1940年間,蘇聯新建了有關後勤方麵的軍事大學和軍官學校。
 

然而,就日本陸軍來說,他們的後勤部隊人員往往是剛入伍的新兵,或即將退伍的老兵。載重汽車等運輸船車輛的維修工作往往排在維修戰鬥兵器之後。在陸軍大學裏有關戰術教育中,往往不考慮後勤補給能力。陸軍大學畢業的學生,一般都不願意做不太顯眼的後勤主任參謀。總之,在日本陸軍中,輕視後勤工作的傾向是很嚴重的。因此,麵對蘇軍巨大的後勤補給能力,日軍隻好是目瞪口呆。
 

2.        黨員越多,戰鬥力越強:
 

在過去的沙俄軍隊中,率領部隊前進的是現役軍官,在部隊中這些軍官越多,它的戰鬥力越強。在蘇軍中,共產黨員站在部隊的前頭,起著“火車頭”的作用。例如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及日蘇戰爭中,勇敢戰鬥,挺身而出的蘇軍官兵中看來幾乎都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據說,蘇軍中的黨員在精神上做好了準備,決心以身作則,帶動非黨官兵,寧死不屈。而在日軍的《對蘇作戰法綱要》中,根本沒提黨員人數同部隊戰鬥精神之間的相互關係。應該說在部隊中黨員越多,戰鬥力越強,這是蘇軍的一個特點。
 

在蘇聯部隊中黨員最多的是內務人民委員部所屬的國境警備隊。在這種擔負國家安全的部隊中的官兵,必須對黨忠誠。和國境警備隊相比較,屬於國防人民委員部係統的部隊,黨員數量不算多,但是在坦克、航空及炮兵等部隊中有較多的黨員。在步兵部隊中黨員較少,連長或連長以下的軍隊幹部也有不少不是黨員的。
 

據蘇聯公布的有關資料,到1945年8月1日為止,蘇聯遠東軍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人數為八十八萬五千四百七十八人,即站全軍總數的一半以上。黨員數和共青團員人數相比較,一般地說,黨員數較少。據蘇聯公布的有關資料,在參加對日戰爭的是第三十五軍(第一遠東方麵軍所屬)中 ,黨員所占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八。這個比例在當時的遠東蘇軍中,是比較高的。看來蘇聯當局敢於公布這個數字,原因也就在於此。據蘇軍當局戰後公布的有關資料,關於在軍隊裏黨員所占的比例,每百人中,國內戰爭時期為五名。據粗略估計,在對日參戰士的遠東軍中,每百名官兵中可能有十幾名黨員。
 

3.        側背受敵仍然堅持作戰:
 

日俄戰爭時期的沙皇俄國軍隊,從側翼或者後方遭到日軍攻擊,在多數情況立即開始退卻。這種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俄國軍隊中也同樣可以看到。綜合許多類似戰例,日本陸軍認為俄國軍隊對側背受敵的反應是過敏的。
 

《對蘇作戰法綱要》中也指出:“蘇軍對側翼和後方的反應非常過敏,對後勤補給線更是如此。”日本陸軍認為,蘇軍繼承了沙皇俄軍的上述傳統。根據蘇軍對側翼和後方反應過敏這一特點,在對蘇戰爭中推行了包圍或迂回戰術。
 

看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例如,在諾門坎事件中,日軍第二十三師團為打擊哈拉哈河東岸的蘇軍左後方,進入哈拉哈河西岸後發動進攻。蘇軍不僅沒有退步,反而更猛烈的進行反擊。同時,在哈拉哈河東岸地區,盡管日軍第二十三團對一大片蘇軍據點式陣地發起夜戰,攻占了若幹據點,一直打到陣地腹地,但留在前方據點的蘇軍部隊並沒有退卻,而是繼續頑強的抵抗。在張鼓峰事件中也同樣才出現了這種局麵。日軍已經打到蘇軍的側翼和後方,但蘇軍並沒有潰散,看來這是蘇軍不同於沙俄軍隊的突出特點。這可能是由於沙俄軍隊多數指揮員缺乏鬥誌,而蘇軍指揮員隻要上級沒有命令就決不退卻。
 

4.        大炮、坦克和飛機協同作戰,顯示了強大威力:
 

在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牡丹江地區的戰鬥中,蘇軍依靠大炮、坦克和飛機協同作戰的強大力量,給日本陸軍以沉重的打擊。在《對蘇作戰法綱要》中雖然沒有提到蘇聯這種強大的協同作戰的力量,但實際上它就是蘇軍的基本戰力。正像日軍一樣,蘇軍也提倡軍隊旺盛的進攻精神和勇猛果斷的戰鬥作風。不過,他也有不同於日本陸軍的一麵。這就是蘇軍在任何情況下,都把有效的使用武器看做是作戰的基本原則。其中最典型的是大炮、坦克和飛機的協同作戰。蘇軍的這種協同作戰,其力量實在驚人,它使人感到如同沉重的壓路機在隆隆聲中衝破一切向前推進。
 

毫無疑問,蘇軍在武器裝備方麵,把大炮、坦克和飛機放在首要地位。眾所周知,斯大林就十分重視炮兵。經過幾個五年計劃,蘇聯踏踏實實的加強了基礎戰力。而且,在人員裝備方麵,在炮兵、坦克和航空等部隊中安排了較多的黨員。
 

同它優秀的武器裝備相比,蘇軍的服裝顯得過分簡陋。蘇軍士兵穿著既不幹淨的又破破爛爛的軍服,實在難看。不過,當時在穿衣問題十分緊張的蘇聯,這可能是已經盡到了最大的努力。總而言之,蘇軍在軍備上徹底執行了武器優先的原則。日軍士兵的服裝和蘇軍相比,是既整齊又美觀的,但在武器方麵,特別是火力裝備則落後了一大步。
 

日本陸軍《作戰須知》規定:“戰爭的勝敗,並不以兵力多寡而定,精練的、富於進攻精神的軍隊,可以以少勝多。”而且它特別強調勇猛進攻精神和旺盛鬥誌的重要性。日本陸軍把步兵看做軍隊的核心兵種,並根據它傳統的打法,善於打端著刺刀衝上去的夜戰。在夜戰中雖然可以攻占“點”,但占領麵就十分困難,至於殲滅敵軍大部隊就更是無法做到了。在白天進行的戰鬥中,日軍部隊發揮了進攻精神,抱著地雷衝上坦克,但歸根到底都是無濟於事的。
 

這就是說,日本陸軍確信,隻要有充分的訓練、必勝的信念、極嚴格的軍紀和旺盛的進攻精神,就可以壓倒物質的威力而取得勝利。但是蘇軍卻與此相反,認為作戰方法的基礎,在於有效的使用武器。在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及日蘇戰爭中,最突出的反映了這兩種不同的看法。
 

5.        具有很高的衝破自然障礙的能力
 

    剛進駐新京的蘇軍部隊中,有許多官兵臉上有被牛虻刺傷的痕跡。他們從西部地區過來時可能遭到了牛虻群的襲擊。但他們毫不介意,表現頑強。在滿洲國東部邊界,蘇軍紅旗第一軍所屬的一支部隊不到兩年時間穿過大森林地帶到達穆棱前線,這件事是很值得讚賞的。還有,在南樺太島邊界線附近的戰鬥中,大約兩個營的蘇聯步兵,利用夜間一口氣越過了當時被日軍認為是無法通過的沼澤地帶,這也是很驚人的。蘇軍官兵依靠兩條腿衝破自然障礙的能力是超人的。在這一點上,他比日本步兵強得多。《對蘇作戰法綱要》中也沒有提到這一點。這可能是因為根本就沒有估計到蘇軍會發揮這種高度的衝破自然障礙的能力。蘇軍不僅在機械化程度方麵遠遠超過了沙皇俄國軍隊,而且在既粗野又有耐性這一點上,也可能超過了沙俄軍隊。不管怎樣,應當坦率的承認,具有很高的衝破自然障礙的能力是蘇軍的另一個特點。
 

6.        指揮官生硬的指揮任務:
 

在日蘇戰爭的停戰談判過程中,蘇軍前線指揮官拒不接受日軍關於舉行停戰談判的建議,這件事是日本前線指揮官異常為難。盡管日軍部隊向蘇軍部隊指揮官提出停戰談判的建議,但蘇軍前線指揮官因沒有接到上級命令,固執的按既定目標繼續前進。尤其嚴重的是在南樺太島,日軍軍使曾兩次被槍殺。日本大本營甚至為此兩次打電報給駐在當時已經停戰的馬尼拉的美軍元帥麥克阿瑟,請求他從中協助使蘇軍接受局部停戰。
 

談判終於開始了,但前線各地的日軍指揮官還是遇到了下列問題,使他們感到驚訝。
 

1.        在蘇軍前線指揮官之間的相互聯係很差。
 

2.        蘇軍前線指揮官隻考慮完成自己的任務,不關心其它問題。
 

3.        對完成自己任務無直接關係的事物,決不去幹。
 

     在《對蘇作戰法綱要》中所說的關於蘇軍不善於進行協同作戰和缺乏獨立判斷等問題,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除此之外,蘇軍部隊指揮官在執行任務方麵的教條主義,日軍前線指揮官都感到驚訝。蘇軍指揮官的這種傾向,是滿洲事變後曾在蘇軍中工作過的大約十名日本軍官一致承認的。他們之中有些人還提出,在同蘇聯進行作戰時,要消滅司令部等指揮中樞部門。理由是:這樣就會使蘇軍前線部隊得不到上級命令,指揮陷入混亂,戰鬥力將會明顯下降。但是,在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及日蘇戰爭中,日軍始終沒得到這個機會。

所有跟帖: 

蘇、蒙軍的進攻與關東軍之防禦 -ouyanghui- 給 ouyanghui 發送悄悄話 (84626 bytes) () 09/27/2013 postreply 10:21: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