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約瑟提出了“古代中國為什麽沒有產生科學”的問題。姑且不論整個問題的真假和種種回答,中國的科學技術從近代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世界,這是一個不爭事實。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這條巨龍在擴張到地理極限之後,便逐漸閉上了眼睛,陷入了自我閉鎖的心態。這種閉鎖表現在兩個方麵上,人與人之間的和人與物之間的,前者表現為和其他文明之間的交停滯流,後者則表現為停止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前一個在國家層麵上便是閉關鎖國、拒絕吸收外來文明的成果,這方麵的相關論述已經很多了,不必贅述。而真正妨礙中國科學發展的實際上是後一種閉鎖,這一點卻常常被人忽視。
試想,如果我們的先祖們沒有失去對未知的好奇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琢磨諸如“蘋果為什麽落地”的問題上,或者醉心於看上去玩物喪誌的野外探險和博物學,而不是一味地把頭埋在故紙堆裏鑽研先賢的經典,很可能是中國人首先提出運動定律和進化論,。遺憾的是,曆史並非如此,沒有大規模的探索活動,沒有大量基礎性的數據積累,沒有科學家群體的專注思考,古代中國沒有發現新大陸,也根本不可能產生出現代科學體係。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今天的中國已經放開了閉鎖的心態,開始睜眼看世界了。這個世界不限於地理意義和政治意義上的世界,即人與人的世界,還包括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中國的科學家正在最廣闊的空間和時間中對物質世界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探索。
南極冰芯是地球曆史的記錄者,可以告訴我們過去百萬年來地球氣候和溫室氣體等等的變化情況。掌握這些數據,從大處說有助於人類的生存,從小處說能提高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地位。目前中國在南極現已擁有3座科學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未來還將再建設兩座。眾所周知,南極的自然環境條件極其惡劣,中國在此建立和維持長期有人駐守的站點,不僅體現了工業、經濟和科技的綜合實力,而且能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反過來也會促進促進工業、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從南極冰芯我們了解到的是遙遠時間之前的曆史,可以幫助我們沿著時間的方向更好地認識現在。而從嫦娥二號告訴我們的,則是遙遠空間之外的現狀,同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身所在的地球。此外,此次從嫦娥二號獲得的高分辨率月球影像還將為今後球進行著陸探測和載人登月提供數據支持。
除了遙遠的過去和縹緲的太空,中國龍的探索之眼自然也不會放過身邊的海洋。海洋考察不僅具有科學上的意義,還有助於開發海底資源、維護海洋權益,以及軍事意義,比如為己方的艦隊特別是潛艇提供水文資料等等。在進行海洋專屬經濟區劃分、申請海底資源開發權等等國際談判中,隻有掌握第一手的水文、海底資料,才能為自己的國家有力地爭取到更多權益,否則就隻好望洋興歎了。
科學號上的實驗設備十分全麵和先進,包括七大船載科學探測與實驗係統,其中有水體、大氣、海底、深海極端環境探測係統,以及遙感信息現場印證係統、船載實驗係統、船載網絡係統。此外,船上還搭載了高精度星站差分GPS定位導航係統、全海深多波束測深係統、多道數字地震係統、纜控水下機器人、電視抓鬥等多種國際先進的探測設備,具備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生物、化學等綜合海洋觀測、調查能力。船上的實驗室分為通用和專用兩種,配備有海上科學實驗所必須的各種水、電、氣供應,以及各種試驗設備、測量分析儀器,是一座真正的專業實驗室。未來這艘船將作為中國海洋科考的旗艦使用。
此外,在海洋探測方麵,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在南中國海布置全方位的水聲監測係統,這是中國建設的首個水底聲呐陣列,有望把南海變成中國的透明內湖。在深海探測方麵,中國擁有全球唯一的7000米作業型載人深潛器,其探測範圍和作業能力都具備經濟、科學和軍事上的多重意義。此外,在空間監測方麵,中國於2013年4月發射了“高分一號”對地觀測衛星,具有高分辨率、大範圍、多光譜的對地觀測能力,圖像分辨率2米,可以在4天內完成對地球的掃描。
對於作為個體的人來說,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成長的必要條件,探索身外的未知世界則是成長的過程,否則他的一生就隻能在愚昧和黑暗中渡過。對於一個民族也是同樣,曆史上那些隻滿足於眼前世界的民族,要麽被時間淘汰,要麽被外來力量消滅。過去的中國在這方麵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文明成長期的中國人曾經敢於孤身通西域、取佛經,之後卻逐漸陷入了衰老和保守的心態,乃至主動放棄了遠航的巨輪、拒絕了來自南美的移民邀請,不再對外麵的世界有興趣了,直到生死存亡的關頭,才重新睜開了看世界的眼睛。好在今日中國不但站立了起來,而且已經恢複了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次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各個未知的世界,貪婪的收集著信息、汲取著知識,即便是在那些暫時看起來和我們沒有什麽關係、也不能立刻帶來經濟利益的領域,比如百萬年前的南極冰層、三十八萬公裏之外的月球表麵。從這點來看,我們的民族心態正在變得進取而開放,已經從精神上返老還童了,重新進入了充滿活力的成長階段,未來正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