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篇好文章:《是什麽讓中國失去定價權淪為全球“苦力”》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滕泰


  中國應該把培育強大的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明確的國家戰略,支持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因為中國不論在進口中所支付的高價還是在出口時所必須接受的低價,都是因為中國對外部門沒有強大的跨國公司,因為沒有中國的品牌、技術和遍布全球的銷售或采購渠道。


有人說中國這些可憐的貿易加工企業,它們有兩個爹,親爹是中國政府,另一個是幹爹,就是委托它們加工的外國老板。  有人說中國這些可憐的貿易加工企業,它們有兩個爹,親爹是中國政府,另一個是幹爹,就是委托它們加工的外國老板。

  2010年我曾經安排分析師做了一個統計,在中國六大出口產業中,主要產品的平均出廠價和海外平均零售價,最低相差大約在140%,最大一類商品的海內外差價為470%——在存在如此巨大差價的情況下,我國的這些出口企業卻隻有5%到10%的毛利率。


  盡管掙紮在5%到10%毛利率邊緣的中國出口商們處境很艱難,甚至全靠出口退稅維持生存,但是這些出口商卻毫無議價能力。


  一個關於人民幣匯率對出口商理論影響的調查:


  “假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夜之間從6.2貶值回到8.3,比較靜態分析,那些毛利率為10%的出口商的產品毛利率應該上漲到47%左右,請問他們能不能保持47%的毛利率?”


  幾乎所有中國被調查者都做出了同樣的回答:不可能!


  有的人認為,中國出口商麵對這麽高的出口毛利率會每周7天每天24小時不休息加班生產,造成價格下跌,回到10%的利潤率水平;也有的人認為這些中國出口商會競相殺價,造成價格下跌,直到利潤率回到原來10%的水平;還有人認為根本用不著他們加班或殺價,海外采購商會直接降低采購價,讓他們的利潤率重新回到10%的水平……


  無論用哪種方法,結果都一樣,就是這些出口商會把人民幣貶值產生的更多的利潤,全部送給外國人。


  既然貶值不可能增加這些可憐的出口加工企業的利潤率,那麽人民幣升值能夠減少他們的利潤率嗎?這個最讓中國經濟學家和政策製定者擔心的問題,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8.3升值到6.2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出現。那些在8.3匯價時就嚷嚷著快要死了的出口商,在美元兌人民幣6.2時代居然還活著……


  有人說中國這些可憐的貿易加工企業,它們有兩個爹,親爹是中國政府,另一個是幹爹,就是委托它們加工的外國老板。


  “親爹”越心疼它們,越給匯率和稅收補貼,它們就把貿易利益全部輸送給外國“幹爹”;如果“親爹”心狠一點,匯率該升的升了,不給補貼,當它們真的要麵臨倒閉的時候,那些外國采購商就會讓步——海外采購商的讓利,隻在中國出口商的生死邊緣、命懸一線的時候才會發生。


  正因為如此,每一次匯率升值的短期衝擊過後,隻要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和貿易優勢沒有改,中國出口該怎麽增長還怎麽增長,所以人民幣匯率最近幾年連續升值,中國的出口增速也沒有降低。


  顯然,不管海內外多少差價,不管匯率怎麽波動,中國出口商隻賺5%到10%毛利率的現象,本質上是由於他們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一點點的定價權。因為這些中國出口加工企業通常既沒有海外知名品牌,也不掌握銷售渠道,更沒有核心技術和專利,而是隻賺取可憐的加工費。


  在中國的出口商在海外被壓榨到生存的邊緣的同時,我國需要從海外進口原材料的企業同樣被海外出口商壓榨到生存的邊緣甚至虧損。在中國進口迅速增長的十來年,我們見證了石油、銅、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的瘋狂上漲。


  以鐵礦石進口為例,中國鋼鐵行業已經淪為海外鐵礦石巨頭的打工仔。中鋼協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同比下降6.49%。虧損企業虧損額267.26億元,同比增長41.5倍,虧損麵達45%。由於鋼鐵行業虧損持續加劇,企業資金緊張,周轉困難,經營狀況持續惡化。


  與此同時,國際鐵礦石價格自2012年12月開始出現連續上漲的局麵,在2013年元旦之後開盤便突破150美元/千噸大關。必和必拓、淡水河穀等三大國際礦山巨頭通過嚴格控製鐵礦石發貨量、控製全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台等手段牢牢掌握定價權,高漲的礦石價格讓三大巨頭賺得盆滿缽滿。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中國鋼鐵業隻是中國現代貿易戰略失敗的一個縮影,同樣的悲劇也發生在事關重大國計民生的其他資源產品上。如已經全部喪失定價權的大豆(4591,2.000.04%)和基本喪失定價權的石油、木漿等。


  與英、美等國崛起過程中可以廉價獲取全球資源、高價賣出工業製成品的曆史截然不同,可悲的中國,凡是出口的東西都跌價,凡是進口的東西都漲價。


  由於沒有貿易戰略保駕護航,沒有國際定價權,中國隻能做全球苦力!


  未來在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和製造業相對比較優勢不斷強化的背景下,在國內製造業工人稀缺的背景下,在中國製造業產品的海內外銷售價格存在巨大差價的背景下,應該適度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減少對低端出口企業的退稅和補貼。


  不僅如此,中國的貿易政策從宏觀上應該盡快結束傳統的以追求順差為目標的重商主義政策,而應該以追求貿易平衡為基本目標。大國經濟隻有維持貿易平衡才是長期可持續的對外政策目標。


  在從貿易順差到貿易平衡的過程中,中國應該把培育強大的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明確的國家戰略,支持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因為中國不論在進口中所支付的高價還是在出口時所必須接受的低價,都是因為中國對外部門沒有強大的跨國公司,因為沒有中國的品牌、技術和遍布全球的銷售或采購渠道。


  反觀發達國家,不但在製造業曆史上全部是大型跨國公司主導國際市場競爭,而且在資源掌控上這些西方大型跨國公司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目前全球錫礦的80%、銅礦的75%、鋅礦的57%分別被行業排名前十位的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占有,掌控著全球資源的定價權。


  雖然跨國公司不代表國家,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行為有時候比國家出麵更有利。當很多國際規則限製和削弱主權國家政府在海外的行動之時,隻有強大的跨國公司才能完成國家財富戰略的必要行動。


  總之,當中國的進、出口企業不再是沒有品牌的低端製造和烏合之眾,而代之以有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當中國的出口部門不再依靠匯率保護和財政補貼,而是依靠技術、品牌和獨立海外渠道強勢生存;當中國的進出口不再持續巨額順差,而是基本貿易平衡,中國的外貿轉型才算初步完成,中國也將不再用整體經濟失衡的代價去支持完全沒必要的外部失衡部門。


  (本文作者介紹: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