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中國人多年的9大外國貨
當被問道“喝點什麽”的時候,你是否習慣淡淡地說一句:“我隻要依雲水”,且聲音裏有掩飾不住的優越感?但實際上,這些被認為是中國人的時尚指標的外國貨,完全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看看那些外國貨是怎麽忽悠中國人的。
1、美國大杏仁
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扁桃仁出口到我國時,被誤譯成‘美國大杏仁’,並廣泛傳播,這使得大多數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扁桃仁、杏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造成了長期的誤導。
“美國大杏仁不是中國杏仁”,在植物分類上歸於桃屬,中國學名是扁桃,與我國新疆所產的巴旦木屬於同一果樹,其核仁應該叫扁桃仁。
堅果協會調查發現是當年進口商為提價故意取名“美國大杏仁”。扁桃仁比杏仁產量高,營養低,因此初進中國時比杏仁便宜,但某些進口商為了賣出杏仁價,並迎合國人崇洋媚外的喜好,改名叫美國大杏仁。
2、Chivas芝華士
在國外,威士忌被認為是一種老頭子酒,很難想象,會有大學生的畢業派對選擇威士忌。事實上,當芝華士在1992年大規模進軍中國時,消費人群定位和所有洋酒品牌一樣:成功人士。但中國的成功人士並沒給芝華士帶來銷售上的成功。
但現在,芝華士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威士忌品牌,而中國也成為芝華士最大的市場,銷量超過美國和歐洲。在蘇格蘭愛丁堡著名的威士忌中心,芝華士在數百種威士忌品牌中毫不起眼,許多英國人也是到了中國才知道這個來自蘇格蘭威士忌品牌。
但在中國,芝華士已成為威士忌的代名詞了。在酒吧,你叫一杯“威士忌加冰”,服務生會想也不想地送上一杯芝華士。
芝華士的全球策略是“芝華士生活”,就像那個著名的廣告:舒緩歌聲中,幾個貌似成功但並不年輕的男人開懷地在冰山上釣魚。但芝華士的中國生活屬於光怪陸離的夜店,屬於激情四射的舞姿,屬於夜晚,屬於中國年輕人。
“我們的目標消費群體是年輕人:思想更開放,能接受新的品牌。”負責芝華士整合營銷戰略的TEQUILA公關公司中國總經理大衛•亨特 (David Hunt)說,“他們看到國外的派對生活,他們很想體驗這種生活方式。”
2004年,蘇格蘭威士忌雖全球銷量隻增長了2%,但在中國的銷量卻增長了 170%。一種本應屬於成功人士的酒卻在未算成功的年輕人那裏大獲成功,這真是個諷刺。
3、Cigar雪茄
對於煙草的屬性,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將香煙、雪茄和煙鬥,分別比作妓女、情人和老婆。
由於可以隨便請人抽香煙,所以將香煙比喻為妓女;因為很少有人在自己的家裏抽雪茄,並且也不喜歡主動將自己的雪茄與其他人分享,所以將雪茄比喻為情人;由於抽煙鬥需要很多清理工具,以及一段相對來說較長的安靜時間,所以比喻為老婆。
中國人對雪茄的感情大抵如此。珠三角曾出現水貨大量泛濫,無非就是為國人的炫耀心態服務。4年前,雪茄專營店“古巴雪茄”(La Casa Del Habano)在廣州白天鵝賓館商場開了分店,從1萬支賣到3萬支。盡管勢頭良好,他們還是在今年5月請到古巴大師級的卷煙工匠,現場演示一支雪茄的誕生,“我們想引導消費人群走向高質量的生活享受。”經理李先生說。
一支古巴雪茄的價格在100元到400元,較貴的一種Cohiba,在150元到400 元之間。偶爾消費一支不是難事,將抽雪茄養成習慣卻需要財力和品位的支撐。大衛•杜夫雪茄在上海的經銷商將中國的“中產階層”界定為年收入10萬—15萬元。這是一個相當小康的群體,但不是雪茄的消費群體,目前中國能夠整年消費雪茄的隻屬於富豪級別。
古巴雪茄的目標消費層是30—50歲事業成功的商務人士,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這僅與美國中產階層的收入相當。“很多人知道雪茄,但不知道怎麽享受。”抽一支雪茄最少也要25分鍾,不僅花錢,也要願意花這個時間。
真 正懂得享受雪茄的人中流傳的是另一個段子:好的古巴雪茄都是在處女的大腿上卷出來的。雪茄的製作是極為細致的手工活,少女們以腿為桌謀生,卻成為抽雪茄時 最美妙的幻想。在古巴,60%—70%的男性都抽雪茄,這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中國人眼裏的奢侈品,不過是另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重 要創匯產品罷了。
4、Credit card信用卡
手裏有卡,心中不慌,“窮人”和“富人”之間的界限似乎被模糊了。
如今,誰手裏沒有幾張信用卡呢,尤其是中青年人。以卡養卡,曾是不少“卡奴”引以為傲的“理財心得”,股市火熱,更有不少持卡人透支炒股。中國人支付著全世界最高的信用卡貸款利息(年利率高達18%),卻渾然不知背後的危險。
5、Backpackers背包旅行
背 包旅行起源於於歐洲,在1960年代嬉皮士風潮的帶動下,困惑的年輕人帶著問題上路,希望憑借那種“在路上”的體驗審視自我,找到精神的歸宿,而不是沿途 看看風景。所以背包客的精髓是精神追求,是身與心的體驗。而背包旅行變成一種時尚,有人把它看成了炫耀的資本,更奇怪的是,在國外背包的都是窮人,參加旅 行團的是有錢人,在中國恰恰相反。
把很個人的背包旅行變成時尚,可能是媒體、出版商、旅遊部門以及戶外器材商的共謀。而在年輕人都不再有困惑、疑問的時代背景下,真正意義上的背包客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消失了。
6、EMBA
EMBA 被視為公款消費的Easy MBA。人人爭上EMBA,為的是迅速積累社交資源,高校紛開EMBA課程,意在謀“財”而非謀“才”。借用明茨伯格的話,“EMBA與MBA的區別在 於:招收更有經驗的學員,建立在不脫崗的基礎上,其餘就沒有多少區別了。換句話說,他們用錯誤的方式訓練正確的人,然後得到錯誤的後果。這是因為他們大多 數無法對這些人擁有的經驗加以利用。”
EMBA課程往往是商學院的搖錢樹,但並非所有的美國頂尖大學都熱衷於此,教學質量不高的EMBA課程,讓他們擔心損害學校聲譽。
自 2002年8月正式批準開展EMBA試點後,中國的30餘家管理學院陸續陷入招生混戰。教學西方化、學員功利化、案例學術化、師資貧瘠化是當下中國 EMBA教育的幾個突出問題。比起西方人,中國人更熱衷於消費文憑,這背後包含著中國幾千年來對教育的熱愛,對學而優則仕的推崇。
7、Evian依雲水
當被問道“喝點什麽”的時候,很多人習慣淡淡地說一句:“我隻要依雲水。”聲音裏有掩飾不住的優越感。
一個依雲迷一個月在餐廳、酒吧、家中、外出等飲水上的投入近千元,她認為隻有這種精美的水才能與自己的服飾搭配;一個注重細節的女人每天用依雲水洗臉,她認為精致的女人不僅要用CD香水,更應該把自己的每一個毛細孔都照顧到最好。
依雲水似乎成為了中國人的時尚指標之一,好玩的是外國人看待依雲水,卻隻相當於我們對待農夫山泉。
8、Haagen-Dazs 哈根達斯
一個失戀的女孩買了一盒哈根達斯,悲傷地想愛人不見了,隻剩她一個人“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安妮寶貝寫出了小資們的心聲。有廣告人說,哈根達斯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冰淇淋,但可能是最會賣概念的冰淇淋品牌。“愛我,就帶我去吃哈根達斯”,使哈根達斯因愛而貴。
在國際航班上哈根達斯是免費的,而且還不大有人吃。在中國被當成奢侈品的哈根達斯在其發源地美國是個極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於中國,主要在超市和自動售貨機售賣,很少有專門店,很多美國人聽都沒聽過;售價也很平民,國內賣78元的家庭裝在美國隻賣2.99美元。
哈根達斯在中國走高端路線,隻選擇在大城市的繁華地段開店。以至於有沒有哈根達斯成了衡量一個城市時尚與否的標誌,一些城市的市長甚至呼籲哈根達斯的進駐。因為沒有星巴克、哈根達斯和宜家,廣州一度被認為不時尚。
2000年,哈根達斯在廣州的第一家店開張,特意請了當時最紅的謝霆鋒來剪彩,媒體和市民們很為廣州“終於”有了哈根達斯而興奮。
9、IKEA宜家
1998年進入上海,1999年進入北京,2005年進入廣州的IKEA家居,以其DIY的設計風格及昂貴的售價,一時成為白領與小資理想的高端家居品牌。而美國人的評論是“cheap IKEA”,他們買家具就像買衣服,好看就買,買來就用,膩了就換,許多家具的命運不是被換、被賣就是被扔。
在歐美,IKEA是價格最低的家居品牌,從全球來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處在中等。以廣州為例,普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四五千元,而來宜家來消費的,60%以上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家的感覺不一樣。歐美人覺得家具不是耐用品,而是經常可以隨興趣和需求隨時更換的快速消費品,他們重外觀和功能,輕材質,一年逛好幾次家具店,經常換些小家具,以保持新鮮感。而中國人經常是一次性裝修一次性消費,尤其注重材質,還要求一件家具能傳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