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縱深與閃電戰 轉貼

來源: ouyanghui 2013-09-07 08:10: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642 bytes)
在一戰中,坦克是一種發展勝利的坦克出現在戰爭舞台上。由此圍繞坦克作戰運用產生了許多看法……一戰後,保守的法國陸軍實權派認為戰壕戰才是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所以將坦克當成步兵的附屬品,作為火力支援和鋼鐵堡壘,將其完全從屬於步兵遷就步兵……而二戰中,德軍繞過馬其頓防線,通過閃擊戰摧毀了大半個法國,證明了坦克作戰必須遵循下述原則: ( r0 t' k. R+ V# d- \4 V

% s- w# F, q( K/ }5 ^
3 G& x( E, }7 y. ~* j* ]3 P7 k! |& n8 ]/ `3 F3 w$ X# b
6 `5 P$ j  N$ l5 W1 p; T( E
1:坦克必須集中使用才會產生最大的勝利…… / W# h9 w9 }* P) y( o, _
- o8 @% a! u' U
2: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來突破前沿防禦,而是用來突入到敵人縱深發展勝利的……雖然坦克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克服戰壕鐵絲網機關槍防禦體係的…… . w5 }" M% _1 N
$ O6 T6 K6 g* n- `$ u
3:坦克必須應用於適合它的地形……
2 A, c$ t! x5 {: f
. V8 U2 m5 o- `4:坦克必須在其他兵種配合下完成作戰任務…… 2 W" D% Q+ p! J4 D
" k5 Q9 D: e5 {( L4 v0 ~" K+ s( B
其中,坦克運用發展最成熟的有兩種理論——大縱深作戰和閃擊戰…… / f/ r7 v! C( @6 g+ |7 @0 O# F

9 \3 V+ @9 A3 A/ J所謂大縱深突擊作戰,是前蘇聯二戰後直到蘇聯解體所一貫堅持的軍事戰略。並形成了以地麵坦克突擊為核心的完善的軍事理論……

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基礎是二戰以前前蘇聯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論……

所謂突破口理論就是:將進攻部分分為幾個梯隊,其中第一個梯隊主要有步兵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準備之後,在諸兵種協同突破敵人防線,擴大並鞏固突破口, 第二個梯隊主要由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組成,主要任務是穿過突破口,並向縱深發展勝利……這是一個沒有考慮到對手反應的靜態模型。在實戰中,當第一梯隊突破突破口時,往往遭到敵人反衝擊,封閉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隊還需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繼續突破……所以,這時候就分為兩種看法,一種是等突破口還沒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經取得決定性的進展時,就投入第二梯隊,協助第一梯隊完成突破,並發展勝利……第二種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隊完成突破之後,拓展並鞏固突破口之後,再投入完整的裝甲部隊發展勝利(所以又稱為純突破口理論)……而在戰爭實踐中,往往采用第一種更有有利……而何時投入發展勝利的第二梯隊是獲得勝利與否,戰果大小的關鍵,也是指揮官對戰場戰機把握能力的考驗……當然,不是所有的指揮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隊的時機往往難以把握,所以,在二戰中蘇聯的進攻梯隊往往不是兩個,而是三個甚至四個……
  t; E! A" ?' p! ?9 i8 p) y
* `; b7 R+ H8 }( W
2 k  `0 K* I) n- ]
. ~+ M6 ~# b" r; G+ x, Y
1 s  g  l) h  a8 B按照突破口理論,第一梯隊是缺少裝甲部隊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戰中,由於蘇聯步兵缺乏足夠的火力(由於素質等諸多原因,往往按照計劃炮火準備做的還行,但是在投入步兵進行攻擊的時候,缺乏協同)和防護缺乏攻堅能力……。所以,在實戰中,往往用於打開突破口的第一梯隊也裝備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裝甲戰鬥車輛,所以一句話,坦克裝甲車輛是大量需要的…… " \# r/ n1 s+ z2 w
3 S$ x: ]( r! V0 Z' v
但是戰爭初期,中期,蘇聯的大縱深進攻並沒有發揮(主要是被德國閃電戰打得喘不過氣來,處於戰略被動)……但是大縱深防禦確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衛戰(縱深達數百英裏,既然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火力和裝甲力量,那麽就用距離來防禦巴,因為,坦克一次縱深進攻,會耗費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時彈藥,也就是說,坦克不是核動力,每一次經過周密的作戰準備之後,進攻距離是有限度的,將防禦縱深擴大,那麽敵人一次進攻難以突破防禦,那麽,戰役就會陷入持久化之中,優勢將隨著時間向防禦者轉化……當然,也隻有朱可夫對裝甲戰友深刻理解的人才會做出這麽一個方案)…… ! @0 _3 F  ]$ @* c- g) z: n; D

- N1 G4 J3 C, r, M$ D在二戰中突破口戰術逐漸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諸如突然性等要求。比如利用黎明,技術(比如朱可夫的探照燈戰術)營造突然性,利用佯動,佯攻等牽製迷惑敵人,突破口往往選擇在適於裝甲突擊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並在狹窄正麵展開,航空兵炮火準備在戰役發動時往往按照計劃對突破地段進行火力準備,營造一種兵力火力壓倒性的優勢等等……前麵說過,在蘇德戰場初期,蘇軍由於處於戰略被動,不能有效的使用突破口戰術,但是在戰爭末期,蘇軍的突破口戰術才稍見成效……比如,白俄羅斯等連續發動的十次戰役(我國的劉伯承元帥曾在南京軍事學院講解分析過)蘇軍對盤踞我國東北日本精銳關東軍的突擊……而在戰後,蘇聯為了謀求對北約的戰略優勢,將突破口戰術發展成大縱深戰略,即強調在寬大的正麵上,實施多點(多個窄正麵)突破造成敵人防線的崩潰,同時,快速向敵人縱深插入,切斷敵人補給,占領交通樞紐政治中心,奪取機場,摧毀指揮通訊中心等……在核時代,集結在一起的兵力往往是個巨大的目標,很容易遭到敵人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打擊……所以,集結在一起的部隊往往分的很散,比如,按照蘇聯戰鬥條例來說,一個坦克師集結地域麵積不少於2000平方公裏(記得不太清,好像是這個數),一枚小當量核彈,不能同時消滅兩個坦克營……開進過程中展開,快速接敵,集中攻擊突破得手之後馬上散開,從宏觀上來看,就是分散-集中-分散,集中攻擊的過程盡可能短,盡快的與敵人膠合在一起……以防止敵人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打擊……這就是著名的開進中變換進攻隊形……但是,這需要很高的指揮技巧,較高的部隊素質和控製部隊的能力…… " a2 O2 R: k7 d8 m  o  y

- o% b0 d4 |- E  但是總體來說,核武器的應用是增加了大縱深坦克作戰的優勢,因為,突破敵人的防線不在需要周密的計劃,付出相當大的犧牲,一顆核彈就可解決問題……而且,坦克可以在核爆後幾分鍾就可向爆心發動衝擊,這是其他武器所不具備的(這也是T-72裝備鉛襯層的原因,可吸收中子流),這對於進攻方極為有利…… ( B7 z$ P3 U9 n
; H/ Q* R" ^. n" c
蘇聯在鼎盛時期擁有5萬輛坦克,這引起了北約巨大的恐慌,為了平衡蘇聯的裝甲優勢,抑製大縱深突擊,北約曾經想過許多辦法……比如,德國和日本同樣是戰敗國,可是為什麽西德發展出強大的陸軍沒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卻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國真正認識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蘇聯的威脅也是迫不得已……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陸軍非常強大,也發展出了非常優秀的裝甲車輛,但是空軍卻很薄弱,這就是因為西德處於蘇聯華約威脅的第一線,他的任務是阻擋蘇聯滾滾裝甲洪流,其防空任務則有其他北約國家承擔(就是現在的德國空軍也不是很強,這是後遺症)。。非但其陸軍強大,還發展了一係列阻止裝甲部隊快速推進的裝備戰術……比如,西德發展的快速布雷車作為裝甲師的標準裝備(這在別的國家很少見)。西德還設計出,將裝有液體炸藥的軟管埋入地下,可以控製起爆,快速形成反坦克壕的戰術……北約曾經設想過使用戰術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彈、中子彈等)阻擋蘇聯大縱深突擊……甚至有西德將軍提出,要將國防軍分成小分隊分散配置在全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1000個以上的隱蔽軍火庫,利用單兵反坦克導彈火箭筒在蘇聯突破北約戰線,占領德國後,在敵後進行遊擊作戰……可間北約對大縱深幾乎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
' i+ H4 }6 Y, A8 L8 d' G7 Q( O8 z3 b8 W1 d
為了擋住在核條件下蘇聯的坦克優勢,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認為,以坦克對坦克是最佳的選擇,所以,美國德國開發了M-1豹-2坦克,其根本目的在於以質量的優勢換取數量的優勢,以高成本,新技術的大量采用,重量的大幅度增加而設計的一種防禦性坦克,要達到以一擋三的地步……我們可大略看出美德坦克幾乎走的是一條路子。。而英,法坦克則大相徑庭,這就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直接麵對蘇聯坦克的直接威脅有關……
6 S% C2 p& ~0 P/ L; J7 j! ]! e1 V( H% \! @
蘇聯的坦克優勢一直到80年代以後,美國提出新的作戰理論---空地一體戰得到了平衡,空地一體戰說白了,就是發揮空中部隊的優勢,對敵人進行全縱深的火力打擊。在戰術上,通過利用地麵部隊阻滯(請注意不是殲滅,而是阻滯,降低蘇聯裝甲洪流的前進速度)敵人第一梯隊前進,通過戰術空軍遮斷華約後續梯隊與後勤保障(所以美國戰術空軍特別重視遮斷戰術的運用)……可以說空地一體戰就是為了應對大縱深而來,如果說大縱深是一種強調進攻的戰略戰術的話,那麽空地一體戰就是一種強調防禦的戰略戰術(但是,這種情況再倒薩戰爭中可能有所改變,地麵部隊孤軍深入,實際上是依賴空中打擊力量,一旦地麵部隊遭到打擊,完全可以轉為防禦,由空中力量收拾敵人,由此可見空地一體戰也可用於進攻)……蘇聯為了針對於空地一體戰友提出了快速集群的概念,就是在第一梯隊在突破口取得進展時,投入快速集群,向敵人機場,遠程打擊兵器推進……而美國則第二次修訂了空地一體戰,強調機動防禦……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空地一體戰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地麵部隊是否能夠擋住敵人的裝甲優勢……所以北約軍隊(當然也不是完全這樣,比如法國就很另類,當然不算主流)的地麵部隊由於更加重視防禦。所以,他們的裝備更重一些,地形的適應能力差一些,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地形戰術機動性是非常好的,這些你可從豹2、M1A1等坦克型號的最大行駛速度,單位壓力等數據中看到……而蘇聯是處於進攻狀態,並向敵人縱深推進……所以,他的裝備必須適應更多的地形,前進更遠的距離……所以,其裝備的戰略機動性要更好一些……
; h* H/ Q- T% b$ }! x9 U" I; i/ g
. q" D" _; N% {" I

3 }5 o/ f2 P- j" S( g, |
! h: r8 U* Q: X9 K要說德國的閃電戰,就不能不提一提德國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大家可以看出任何國家的任何作戰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妄想靠著照搬他國 軍事理論而不考慮自己的實際上而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 p9 I  c( V+ Z- X1 p) |, q4 ]+ a2 o
魯登道夫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認為,戰爭不僅僅是軍隊的問題,也是人民的責任,總體戰需要民族整體的力量,而在這種論調下,閃電戰可以說是總體戰具體實行的產物。如果說總體戰提出了一種綱領,一個理念的話,那麽閃電戰就是一個具體實行的計劃,具體實行的方案……而為了避免重蹈一戰中,陷入兩線作戰(20世紀初到二戰結束為止是德國一支頭疼的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良好的出海口)長期消耗之中,必須,采取速決戰,迅速解決一個方向的敵人,然後集中力量解決另一個(施利芬計劃就是如此,而一戰的陷入僵局也在於此,之所以不說一戰德國戰敗,因為我認為德國的失敗不在軍事上)那麽速決戰,閃電戰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 l+ Y3 {$ P6 Q5 Q% Z; V7 n7 }( q- |  _1 p
所謂廣義的閃電戰,不僅僅局限在軍事一麵,它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他強調,為了集中一切力量打倒敵人,必須在戰前就需要將全國的力量(包括經濟,軍事,物質精神準備等諸多準備)轉入戰時軌道……利用小規模戰爭,演習等集結部隊,采用不宣而戰的方式,突然打擊敵人……比如,之所以德國輕而易舉擊潰了法國,這就是因為德國利用入侵波蘭完成了和平時期到戰爭時期的轉變(而法英馬奇諾防線之後的靜坐戰爭,我認為,這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僅僅是一種半戰爭狀態……這就好像運動員比賽一樣,在比賽之前要做好準備運動,甚至打一兩場比賽,來進行熱身,好讓運動員快速的進入到最好的比賽轉狀態中,而在這場戰爭中,我們隻能說英法蘇沒在狀態,而美國也是慢慢進入狀態)蘇德戰場之所以德國在初期占有絕對優勢則是因為德國在入侵法國等一係列戰爭中,完成了戰爭準備,雖然當時蘇聯也在準備戰爭,但是和平到戰爭的精神準備不足,物質上也沒有完全的準備。 5 h8 w' y- Q/ N

1 Y5 a5 m, x* ?! e) h! o9 D因為,利用外交手段政治姿態來迷惑敵人,集中全國力量,隱蔽的集中軍隊,采用不宣而戰的方式,所以,在突擊初期完全可以輕易的撕破的敵人防線……
: ~* A5 H9 B% t$ c( ?! t* e) b% x
' t1 d9 c3 Z  w( X6 z7 l. E在戰術上,閃電戰與大縱深作戰有許多區別,閃電戰往往不留預備隊,全軍裝甲力量都配置在第一梯隊中,營造戰爭的突然性,選擇敵人意料不到突破口,獲得較大的突破成功率,法國之戰,巴巴羅薩計劃都是如此……在第一線集中盡可能多的力量,給予敵人最猛烈的打擊,意圖造成敵人混亂,以達到迅速摧毀敵人防禦體係的目的……而大縱深作戰,則是通過建立多個梯隊,一次投入戰鬥。第一梯隊用來撕破敵人防線,而後續梯隊則是用來發展勝利,但是實戰中,敵人往往通過預備隊反衝擊,建立多條防線,增大防禦縱深的方式來進行防禦……所以為了達成目的,大縱深作戰往往建立多個梯隊,甚至建立三個、四個梯隊…… # f/ h0 n6 u) x( `% c- I  `
5 e: j0 p/ p; t0 M0 @
在縱深發展勝利的過程中中,德國人更加重視在縱深圍殲敵人有生力量,蘇聯人更加重視突破的深度……比如德國人,往往采用鉗形攻勢,通過在敵人縱深打圍殲戰,像基輔戰役等幾個大規模圍殲戰就是如此……而蘇聯人更重視突入的深度……這兩種方式可以說各有優劣……利用鉗形攻勢在縱深圍殲敵人有生力量,雖然可以殲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技術兵器,但是卻耽誤寶貴的時間,使得敵人可以在更深遠的縱深組織防禦……而圍殲敵人有生力量往往又依托堅固工事城市等困獸猶鬥……而深度攻擊,則突入深度盡可能的遠,而敵人諸兵團由於沒有了後勤,指揮等支援,後路又被切斷,所以不得不迅速撤退,與敵人進行賽跑,不過二戰後期德國軍隊裝備較重,油料消耗大,往往跑不過蘇聯的突擊部隊,但是深度攻擊造成了敵人往往從各個縫隙中溜掉……所以曼斯坦因也曾經在某些戰役中嚐試過深度攻擊……

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91年海灣戰爭,有人說美國人陸軍的戰術是照搬蘇聯大縱深,個人認為並不確切,從以上兩點區別可以看出,美國人的陸軍突擊更像是德國人閃擊戰……
1 w! B) v5 _4 Q7 r: Y4 i7 K% e" a+ k' t* }% ]0 q: B- T
無論是德國人的閃擊戰還是大縱深作戰,他都受到國家的戰略縱深的限製,如果蘇聯的領土隻有法國那麽大的話,……相對於大縱深作戰而言,德國的閃擊戰後勁不足,如果敵人的領土過大的話,難以進行持續有效的突擊,因為,依靠不宣而戰突然性獲得突破的加成,在戰爭進行到中後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敵方國家已經完全轉入了戰時體係的情況下……所以個人認為閃擊戰這對於中小國家是致命的,因為中小國家 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一旦遭受致命打擊,後果不堪設想……二戰的法國就是如此…… 6 {7 J5 G7 q5 S

, J9 X: x/ U& h所有的坦克縱深突擊戰術,都會受到坦克機動距離的限製,坦克這種龐然大物需要龐大的後勤支援才能持續進攻……保持快速的進攻速度,由於後勤的補給難以跟上,所以每一次接受補充支援後,加以攻擊的距離是有限的(當然,如果采用戰鬥箱一類的隊形,也許可以隨隊提供一定的支援,但是這種支援是有限的,比如二戰北非戰場的隆美爾、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都采取過類似隊形)……所以,無論閃電戰還是大縱深在初期高速前進一定距離後,將產生一個停頓的過程,這將是防禦方反擊的最佳時機(如果,有足夠的後勤情報可輕而易舉推算出這個距離),我將這個稱為致命的停頓(有人也把這叫做致命七日的,因為按照計算,蘇聯人一次補給僅夠連續作戰一個星期的,而在頭七天中,蘇聯人的進攻將是致命的,而七天過後,對蘇聯缺乏彈藥油料經過大量消耗的部隊將是危險的……而美國則是相應提出七日戰爭,就是前六天,地麵部隊盡可能的遲滯敵人進攻,而戰略空軍不斷打擊敵人縱深,戰術空軍進行遮斷敵人後續梯隊,等到第七天才是大反攻)。如果,在致命的停頓中,我方的反擊可抑製敵人的進攻,那麽戰局將會陷入一個僵持的階段,如果隨著時間的不斷增長,優勢將向著防禦一方發展……而如果,不能抑製敵人進攻,等到敵人再次發起攻擊,這將是防禦方的噩夢……所以說,無論是大縱深還是閃電戰都有一個致命的停頓這個戰爭主動權易手的轉折點……比如,朱可夫就相當了解這一點,在莫斯科戰役中,在缺乏足夠的裝甲部隊和反坦克部隊的力量,則布置了數百英裏的防禦縱深,從而抑製了德軍仿佛不可能的抵擋的進攻。因為,德國人雖然遇到的抵抗並不激烈,但是幾百英裏將德國人的油料,坦克摩托小時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才有莫斯科防禦的勝利……實際上,我們也可將美國的倒薩認為是一場閃擊戰,一個坦克縱深突擊作戰……我曾認為美國會在進入巴格達防禦外圍停止前進,根據就在此,等到美國人得到了充足的補給後,發起進攻將是不可抵擋的……美國人將這個叫做進攻頂點(估計美國人是從克勞塞韋茨的戰爭論抄來的),就是說,如果過了這個距離繼續前進的話,那麽優勢將向著防禦的敵人轉化……。 1 D9 W+ }$ q3 j0 O, t7 z4 T
6 o# ^: J! Y) c8 N+ U3 e
大縱深作戰需要適應坦克機動的地形,而隨著坦克重量的不斷增加,世界上這樣的地形越來越少,而我國地形複雜,除了北方,西北的沙漠地帶以外,適應坦克大規模機動的地形僅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等有限地區……而在60年代以前,我國和蘇聯是蜜月時期,我國主要麵對 資 本 主 義 陣 營 國家的封鎖和周邊不穩定的因素,而當時進行的抗美援朝,和對印反擊戰來說,我國的裝甲部隊還處於建設時期,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在朝鮮戰爭中主要充當自行火炮參加火力準備等有限行動……
5 f" @% R* H4 X9 ?) ?$ S  p7 @# o! J

5 v: u/ }: D/ q& V. ~
4 [1 u) Q) `0 `9 c5 Z7 G. X  
- y5 f: e/ h$ N. K; @     實際上大縱深作戰在今天已經受到了非常大的限製,大縱深作戰實際上也很好對付……美國人用的是空地一體戰……就是盡可能的在地麵拖住對手,減少其進攻速度(為什麽德國師裝備地雷撒布車,這是非常特別的,就是為了快速拋撒地雷,減慢蘇聯人的坦克高速進攻),利用空中力量的優勢對敵人全縱深進行空中打擊……即使沒有這種能力,也很好對付,對付大縱深進攻最好就是大縱深防禦,擴大防禦縱深,發動遊擊戰爭,將主力配置與縱深……等到敵人大縱深進攻突破防禦前沿,向縱深發展,利用地形不斷的消耗其進攻能量,等到了進攻頂點之後……利用落後在敵人突擊部隊後方的部隊切斷敵人的補給線,而同時布置在縱深的部隊主力部隊發動反擊(但是需要幾百公裏的縱深)…… : K  r/ a! B% O5 Q4 [& K
/ w$ |4 p: K4 W7 B: d% q
另外要重視城市戰,大縱深作戰要求快速縱隊進行縱深突擊的時候,對於堅固設防和城市這種易於隱藏兵力與地形複雜的地區,能繞開得繞開,能衝過的衝過,不能繞開的,則以少量兵力牽製,一切都留給後續部隊……比如以色列在黎巴嫩,美國倒薩戰爭……快速縱隊強調的是速度,是突擊縱深,隻有更快更遠才能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5 c  j1 _) N* V

- `+ H+ j; S/ k) M$ _
) |1 V9 G' n3 _4 {/ S
! p" q  @: X  X/ u4 b- |; M2 c但是,今天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城市不斷的擴展,現在城市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往往經濟發達地區城市比鄰而望,而且,城市往往是經濟政治中樞,是交通樞紐,往往控製著幾條乃至十幾條重要鐵路公路。。而且城市是部隊最好的補給基地,也是部隊隱蔽集結,優良的進攻陣地……對於火力占有優勢的敵人,城市複雜的地形,大量的平民往往將火力優勢削弱同一層次……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城市戰,不但重視城市的防禦戰鬥,還要重視城市的進攻戰鬥……我認為,應該建立一支專業的城市作戰部隊,研製專業的城市作戰兵器,建立包括城市進攻,城市反遊擊,救助,安撫,甄別難民等一整套城市作戰理論……

所有跟帖: 

回複:大縱深與閃電戰 轉貼 -zhu_charlie- 給 zhu_charlie 發送悄悄話 (11 bytes) () 09/07/2013 postreply 12:39: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