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3日電(記者 張雲龍 夏曉 賈立君)目前正在內蒙古自治區召開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說,中國初步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轉變。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中國是目前全球防治荒漠化事業中唯一做到‘人進沙退’的國家。”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裏約+20峰會秘書長沙祖康說,“聯合國正在為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而努力,但中國事實上已經超越這一階段。”
趙樹叢說,近年來,中央政府每年用於荒漠化防治的資金達到數十億美元。植被覆蓋度每年以0.12%的速度遞增,其總麵積已達到了20%。
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羅斌說,總體來講,中國逆轉了上世紀90年代沙化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裏的局麵,現在每年逆轉1417平方公裏沙化土地。
沙漠化是世界性難題,也是中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中國荒漠化土地占國土總麵積27%。全國共有18個省區市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200多億元人民幣。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防沙治沙工作。2002年中國實施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專門法律,政府還製訂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建立了防沙治沙的目標責任考核製度。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現在,中國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一大批重點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帶動普通農民參與治沙,逐步改善生態,消除貧困。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寫進了黨代會報告。中共十八大以來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生態文明”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明確推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說,中國的“生態文明”是非常有遠見卓識的提法,從土地退化、荒漠化角度講,這是世界的未來、全球的目標。
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幹傑說,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給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包括荒漠化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中國的荒漠化防治本質依然是發展理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問題。”他說。
去年,中國政府頒布了新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明確到2020年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約20萬平方公裏)得到治理,沙區生活進一步改善。
中國仍將大力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尤其是針對生態脆弱地區,將啟動實施一批新的工程。
羅斌說,現在最緊迫的任務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前10年投入了560多億元,未來10年將投入844億元,影響北京的沙塵暴來源地將得到有效治理。
“中國北麵大概是沙塵暴來源的30%,已在一期工程中解決。西麵20%和西北麵50%的沙塵治理力度還不夠,所以西麵和西北麵138個縣納入二期工程。”他說。
“中國很注重調動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機製多渠道籌集治理資金,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讓參與防沙治沙的企業、個人在經濟上得到合理回報。”沙祖康說。
另外,中國政府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鼓勵科技創新,積極探索適應不同沙化地區的技術模式。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論壇上表示,通過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專項,中國支持科研人員和企業對防治荒漠化進行多方麵綜合研究。
“我們組織和提煉了20多個荒漠化地區生態修複技術的模式,結合國家防護林建設,累計推廣麵積達到1600多萬畝,直接受益百姓達到220多萬人。”他說。
中國還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麵積極參與國際重大科技合作的計劃,聯合攻克難題;另一方麵,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經驗,持續加強技術培訓、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
以色列前駐華大使安泰毅說,中國與以色列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上各有特點,“雙方建立強強合作將教會人們如何在沙漠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