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對,情墒重要啊。

我也常常為黃萬裏先生歎息,覺得他本來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的。有些事是很無奈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一次黃老有個講座,講兩個問題,其一是黃河治理,其二是一個流體力學的理論問題。講座後,人散了,老先生回家,我陪老先生走一段,我說,我們這一代要學您敢獨樹一織、敢講真話。可老先生很真誠地對我說:你千萬不要學我。老先生說,有點才不難,能發揮才能很難啊。老先生還引了一句古語,說知道自己的缺點不難,想改正好難。老先生能意識到自己太自負了,因而難於贏得支持,就是正確的觀點都因表達方式不合適而不能讓人接受,很痛苦的。我舉個例子吧,說明黃老先生不注意人情。清華大學有位河流動力學的專家錢寧,比張光鬥和黃萬裏兩位老先生年輕,是八十年代初的學部委員,錢寧先生八六年英年早逝,大家都寫回憶文章,張光鬥先生對錢寧先生極盡讚歎,張光鬥先生雖資曆更長,卻謙虛地說在很多技術問題上得到過錢寧教授的指導;黃萬裏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就沒有很多讚歎,主要讚揚了錢寧先生五十年代回國的愛國行為。而且在另一些場合,黃萬裏先生還批評錢寧先生的一部專著,指其引用文獻過多。要知道,那部著作是好評如潮,被國際同行視為經典之作,黃先生您何必雞蛋中挑骨頭呢。那部著作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後,美國同行一直想翻譯成英文版,但苦於著作篇幅巨大,一直沒能做成。直到十幾年後,一位美國工程院士退休了,他發願長住中國翻譯這部書,但他不懂中文,他就住到中國,讓一幫中國專業人員譯成英文,這位美國教授做英文韻色,翻譯完成了,這位美國教授也累死了,英文版在美國出版了,被評為某年度土木工程最佳著作,現在被美國同行稱為BIBLE。可黃老先生還挑刺一下。我非常敬仰黃老先生,可我在西方的經曆告訴我,即使是在美國,還是張光鬥先生比黃萬裏先生更能發揮才幹。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