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別迷信中日“一衣帶水”


http://world.people.com.cn/GB/12833248.html


“一衣帶水”往往被用以形容中日關係,給人一種中日兩國相距很近,有許多相似性的感覺。《環球時報》27日發表文章《別迷信中日“一衣帶水”》,內容如下:
9月18日,遊客前往世博會日本館排隊參觀。


  “一衣帶水”往往被用以形容中日關係。釣魚島“撞船”事件本身雖隻是圍繞幾個人的“小事”,卻具有重大象征意義。它提醒了中日雙方,某種深刻的變化已然發生。中國在做某些必要調整之前,需要首先明確認識到日本其實是一個與中國有著完全不同文化、曆史以及行為模式的國家。

  “一衣帶水”的回憶往往讓人覺得中日兩國相距很近,有許多相似性,卻忽略了兩國不少根本的差異,這主要有兩點:

  首先,日本文化有其內在穩定的獨立傳承。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很大,不等於日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翻版或者說“複製品”。自孟子開始,中國就講“知恥”,“知恥近乎勇”,“知恥而後勇”,強調的是勇於麵對自身的缺點,承認錯誤並改正之。日本的文化甚至被稱為“恥感文化”,但正如《菊與刀》所指出的,這裏的“恥感”雖然也有對“犯錯”感到“懊悔”的意思,可更重要的含義在於“恥感”的來源不是“犯錯”,而是“犯錯行為被暴露或者公開”。除了“恥”這個字之外,中日之間對“恥”的理解,沒啥太大的交集。這種觀念上的衝突在中日關係互動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其次,日本文化還吸收了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西方思想,這些西方思想與日本傳統理念的混合,對日本各界的精英,以及日本的國際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日本傳統文化構建的是一個上下級關係涇渭分明的等級體係,並深刻蔓延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麵麵。日本漫畫《浪客劍心》其中一個橋段是,反派主角最終失敗後,其手下開始啟動自毀裝置,理由是“隻要在場所有人都死了,就不會有人知道我方戰敗了”。我們很容易就此理解戰後日本政府有關戰爭曆史責任問題的各種表態和行動,因為那是日本文化使然。

  簡而言之,日本雖然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體係,並對國際體係中的行為準則與理想模式有其自身獨特的認識。當中國整體實力持續上升,加深了日本對其經濟相對停滯的挫折感,同時,日本基本認定中國會遵循“弱肉強食”的法則,利用 “曆史問題”來反複敲打日本,使日本“蒙羞”,由此激起強烈不安全感。體認並適度理解這種文化的差異,應成為今後認知、處理新格局下中日關係的基本出發點所在。(作者 沈雨 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學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