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批《舌尖上的中國》 打破味覺至上的文化桎梏

來源: 數據有道 2013-06-21 11:24:3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047 bytes)
鳳凰網編者按:就在這個老鼠肉冒充羊肉、為了口腹之欲而將非典和禽流感輪番請進肚腹、奶粉成為毒粉的當今中國,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大熱至今,據悉第二部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旅居海外的作家李麥遜先生以犀利的眼光和鋒銳的見解,向我們揭示了這部紀錄片虛華表象之下的淺薄本質。作者經由囂張又幽微的筆調,對母文化中的新老病灶一並進行了梳理和探究,揭去了口腔文化的畫皮,一個吃貨民族的前世今生暴露無遺,那麽該如何走出淺薄庸俗的口唇人格邁向新生。又該如何從飲食文化的感官陶醉中清醒過來,作者的論證及結論都頗具警示意味。

當一個民族變成“吃貨”——我看《舌尖上的中國》兼本書自序

作者:李麥遜

一部怪異偏頗的視覺拚盤

去年夏天,北京幾位學者朋友、素食者(清華蔣勁鬆、中國政法黎安等)和我聯係,說CCTV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得一塌糊塗,攪得廣大吃貨們夜不能寐哈喇子泛濫,並引發一係列後續現象。他們敦促我發文評論,也有出版界朋友催我修訂書稿再版。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居然是第一個出書係統性討伐國粹食文化的不肖逆徒。因“非典”促成的這本書已出了四個版本,一晃快十年,我出國也快六年了,對這一國粹的態度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為激烈。

其實,十年前首版時的參考書名居然和這部紀錄片一字之差:《舌苔上的中國》和《舌苔下的中國》。我不否認搭順風車,權當唱對台戲,添個景加道料,賺聲吆喝。

為了修訂本書,特地去了CCTV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官網。整兩天,除細看全片,連研討會、拍攝花絮、創作人員及專家學者訪談都基本看了,當然,更能體現民意的海量的網絡唾沫更不容錯過。

和大多數“大尾巴狼”的看法不同,我隻看了兩集,就判斷這絕對不是紀錄片,而是一部藏得很深的宣傳片——是一部預埋動機、先伏立場、片麵選材、以最先進拍攝器材最摩登藝術技巧不惜用錢砸出來的唯美主義色彩視覺盛宴,盡管也是一部由iPhone, iPad的眩美外貌和286、奔2乃至算盤處理器拚裝起來的怪誕產品,高明仍不超“裝裱匠”水平。叫什麽都行(宣傳片、廣告片、故事片、報告文學片、穿越片、懸疑片……),就是不能叫紀錄片。

如果無法說服你,還是聽聽創作人員的“自供狀”吧。麵對片子播出後的盛況,驚喜之餘的總導演、老“吃貨”陳曉卿卻表示:“好多人理解的,跟我們原來想表達的,不是很吻合。”在他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一部“吃貨聖經”,也不僅限於“吃貨狂歡”。他說,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這片子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希望觀眾能從對美食的熱愛品讀到對生活的熱愛,看到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玄外之音,你懂的。

陳大導及團隊,不是你動機不純,也不是你的經沒念好,實在是“吃貨”們悟性太差。盡管你撓準了癢處,卻隻找準了一個淺層G點。對吃貨,你永遠不要寄望過高,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早已被中國獨特隱秘而凶猛的食文化鉗製於舌尖之內,腸肥了,腦子豈能不滿?食欲終究隻是一種淺層生理反應,看看漫漫西行路上,天蓬元帥是如何屢屢重蹈覆轍的吧。編導們企圖讓吃貨們從對口腹之欲的膜拜提升到對幸福生活的感恩和現狀的戴德,其難度不亞於讓八戒同誌領會科學發展觀,讓韓二理解什麽是民主、自由、人權,不是成心為難人麽?純屬表錯了情,會錯了意。

該片另一位主創人員稱,隻想找到社會中最溫暖的東西,自己沒有刻意表現黑暗,那也是局部的東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靜中性地表達,傳遞的是美好,就已經站在正義這一邊了。”

不愧是CCTV的,說話總是高屋建瓴到不著調。這句話我反複讀了二十次,沒領會其中奧妙。我實在弄不懂其中的語法和邏輯關係。依我糟糕的學識,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偏心同樣可以是正義的,隻要心裏向善。

果然,這世界上有兩套邏輯,一種叫“普世邏輯”,一種叫“中國邏輯”。即使中國邏輯,也可以按動機區分為“善意邏輯”和“惡意邏輯”。

揭去虛幻的畫皮 口唇的淺薄追求催生道德毒瘤

根據“善意邏輯”,“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天藍水碧田園牧歌、炊煙嫋嫋雞犬相聞,是食物勞動者淳樸的麵孔、健康的古銅色肌膚、驚心動魄的勞動場麵、對味覺的膜拜和對自然的敬畏,是其樂融融的親友餐聚,是母親親手做的菜肴和遠方遊子的鄉愁,是大廚們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是餐桌上美輪美奐的美味佳肴,是食品小販們勤勉的身影和餐館酒樓的賓至如歸……

依“惡意邏輯”,“舌尖下的中國”是這樣一個悲摧世界:

天空灰暗,每年直接死於大氣汙染者達數十萬(空氣汙染已是北京頭號健康殺手),可吸入物MP2.5值標準竟引起外交齟齬;即使按中國標準,全國水係70%以上已不宜飲用(無一城市自來水可直接飲用),不宜養殖,部分甚至不宜澆灌,各種健康疾病越來越嚴重,癌症村成片增加;土壤退化毒化沙化鹽堿化且不斷減少,衛星圖片裏,除了因熱帶季風帶形成的幾大沙漠,惟中國版圖猙獰如疥瘡,異常紮眼;內蒙古的沙漠已追到北京城北不足百公裏,十年前我曾探訪,觸目驚心;各類野生動物珍禽異獸無一能逃脫中國吃貨的鐵嘴鋼牙,而且養殖、運輸、烹飪和進食各個環節異常血腥殘忍;近海漁業枯竭外海作業屢屢釀成人命和外交衝突,連遠在數千公裏地圖上難覓蹤影的蕞爾島國帕勞也不能幸免……生態瀕臨於崩潰邊緣,中國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說中國食文化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中國可持續發展,絕不是聳人聽聞。

食品安全已成為絕大多數國人的噩夢。陳曉卿解釋該片未關注食品安全,是因為去年初開機時食品安全被曝光的程度還不那麽可怕,這說辭好像不太CCTV啊!吃貨們哪個不知誰個不曉,這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曝光了,“非典”爆發後更加密集。爆發於陳曉卿家鄉安徽的“大頭娃娃(空殼奶粉)”事件至少導致嬰兒數百人受害,死亡多達五六十名,震驚世界,作為資深媒體人和“吃貨”,陳先生居然渾然不覺?莫非他老人家真已達到老子所蠱惑的“聖人為腹不為目”境界?

近年來多次民調,食品安全“榮登”國人痛苦指數前三甲,居然成為先富階層拚命移民的三大原因之一,這一現象在各國移民中非常奇特。

食品安全也表現在製假者屢教不改甚至百般抵賴,即使特大企業也不例外。就在修訂本書時,國內幾大食品巨頭紛紛“又出事了”:“伊利”嬰幼兒配方奶粉重金屬汞汙染,“三元”被揭“早產”,“聖元”被疑導致女嬰性早熟,“蒙牛”被曝長滿蟲子,安徽78名學生喝“光明”營養餐牛奶後嘔吐;最大肉類食品公司“雙匯”爆出“蛆蟲”醜聞,“湘酒鬼”甚至整個白酒行業爆出“塑化劑”事件(前些年啤酒行業爆出“甲醛事件”)……剛開始,巨頭們基本采取百般抵賴的態度。食品打假者無不承擔巨大的風險。著名文化人王小山發起抵製“蒙牛”,竟一度被逼得逃亡香港。11月21日,“乳業打假第一人”蔣衛鎖因被勒索遇害,案情撲朔迷離。之前還有為“結石寶寶”討說法惹來牢獄之禍的趙連海,揭露地溝油被殺的洛陽電視台記者李翔(遇害時年僅30歲)……

比《舌尖上的中國》更火爆的,是洶湧的網絡民意:有揭露,有大量行業黑幕甚至自揭黑幕,還有對“特供”的揭露;有攻略,代表性的有軟件《中國求生手冊》和各類“中國食品安全形勢圖”;有黑色幽默,代表如時評家作家李承鵬的博文《神農氏後裔》……更多的是吃貨們的憤怒和無奈。“舌尖下的中國”還讓全體吃貨完成了化學掃盲,那些古怪生澀的化學名稱,人們如數家珍;“舌尖下的中國”還增強了人民體質,讓吃貨們無形之中成了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原木”和各種慢性毒品的“小白鼠”。如果哪天爆發生化戰爭核大戰乃至世界末日來臨,地球上惟有我百毒不侵的吃貨民族可以幸存。“舌尖上的中國”堪稱諾亞方舟,善莫大焉!

“舌尖上的中國”還豐富了漢語發展,催生出“易糞而食”這個新詞——指食品生產者明知自己摻雜使假還為之,但不吃自己的產品,還自以為得計。這種愚蠢的自欺欺人的心理循環,便形成“易糞而食”。

連“吃什麽”都被搞得焦頭爛額,還奢談什麽“怎麽吃”?沒錯,我們是“吃貨”,同時也是“恐吃貨”。人們最關心的不是怎麽吃,而是吃什麽,而是一覺醒來會不會基因突變為一隻甲殼蟲!《舌》片之所以撩撥得吃貨們唾液長流,其實也隱射出吃貨們對現實的無奈和恐懼。

我剛剛完成的探親之旅,兩隻特大號皮箱裏一如既往地塞滿美國奶粉和保健品。因中國人大肆搶購奶粉,繼新西蘭、澳洲和香港之後,近期美國一些大商場也不得不采取限購措施,我不得不多跑幾個商場,這是怎樣一幅畫麵,怎樣一種心情?我不否認《舌》片勾起了海外華人的鄉愁,但當他們啟程回國前,卻免不了鑽研一番《求生手冊》。

食品行業的道德崩潰表現在全行業,跨行業。為有毒食品大開綠燈的媒體(包括陳曉卿供職單位)也逃不脫幹係。

作為世界上最龐雜最昂貴最低效同時也最不作為的食品監管機構,人們很難見到他們主動、自覺地偵破重大關乎百姓生命安全(包括絕大多數吃不上特供的他們自己)的案子,大多是在獲得舉報或重大事故已發生後才在電視鏡頭的配合下“雷霆出擊”,甚至掀起一場整治運動,硬是把本應嚴肅的問責,導演成一場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報告會……運動後,街市依舊太平,腸胃仍需和諧。

以上隻是食文化的淺層危害,更可怕的是“舌尖下的中國” 變異了文化基因,戕害了心靈,自宮了人格發展,鉗製了吃貨們對世界的認知興趣、能力和疆域,庸俗化了價值觀,異化了人際關係,毒化了社會風氣,毀壞了生態……以致結構性阻障了中國曆史運行軌跡和命脈。《舌尖上的中國》對中國食文化的理解,實在是以腹障目,“舌”走偏鋒,淺薄至極。

被稱為國粹的食文化的份量,堪稱“吃教”,遠比專業吃貨美食家們禮讚的玄奧、隱秘甚至致命,這是作者最為憂心如焚的地方,也是本書探溯重點——我試圖為大家掀開被美妙“舌尖上的中國”掩飾和綁架了的血淋淋的“舌尖下的中國”,正如要找到一棵參天大樹的秘密,你不得不刨出它的根底。

“吃禍”的民族 在自戀製造的虛假泡沫中幻滅

由法語詞匯“gourmet(美食家)”演化而來的“gourmand”增加了一條釋義“貪吃者”。英語中還有個帶貶義的詞叫“chow”,來自粵語,特指“戀食癖的中國人”,這兩個詞是“老饕”“吃貨”英譯的不二選項。當然,你貪吃,別人對你的認知也局限於此。比如,不久前火爆的好萊塢名片《功夫熊貓》,以中國元素討好中國市場,依然把中國人認知為一群吃貨。

隨著經濟騰飛,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吃貨們病態食心理不改,不乏鬧出外交糾紛。比如,年初在非洲津巴布韋的四名中國工人偷食40多隻野生龜,在當地法院被起訴並驅逐,輿論嘩然。

可見,當一個民族淪為“吃貨”時,遑論民族複興?大國何以崛起?靠神州十億皆天蓬麽?


由此想到中國近年來的“大外宣”。大外宣戰略也許沒錯,但由一幫外語水平有限,不懂外國文化、心理也不懂西方媒體的人來操作,戰術上糟糕透頂,甚至屢屢鬧出笑話。還是拿這部在海內外華人圈火得一塌糊塗的電視片來說,即使以藝術品或宣傳片的眼光來看,盡管比前一段時間砸大錢在紐約時代廣場屏幕牆豎起幾個笑容僵硬的中國名人(西方媒體調侃為“呆頭呆腦”“推銷襯衫的”)強一些,但絕對談不上上乘之作。

猶太哲學家阿多諾說:“美學必須以真理性為目標,否則就會被貶得一無是處、一文不值,或者更糟,被貶為一種烹飪觀。”《舌尖上的中國》就很不幸地淪為了某種偏狹而淺薄的烹飪觀。

首先,對勞動者的尊重是全人類的價值,反倒是中國,體力勞動者的尊嚴被長期公然地製度性地踐踏,古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今有“農村戶口”“農民工”“下崗職工”和“世界(血汗)工廠”。其次,敬畏食物也是普世價值,除了中國,至今還未聽說哪個文化以浪費糧食為榮。再說人倫融於美食,也不是中國食文化的特質,西方人也把餐聚看成親情交融的機會。英語中有個詞“comfort food”指的就是各類思鄉小食品,尤以母親親手烹製的為最。

以“美食”為維度,介紹中華文化並沒錯,錯在對受眾的不了解。據說這部片子在法國嘎納電影節引領“中國晚宴”活動,得到各國媒體和機構好評。我對此表示置疑,google了一下,到6月底為止,幾乎沒一家主流英文媒體為這部片子背書。即使法國媒體叫好也不足證,同為“吃貨”的法蘭西民族,曆來就是西方的一個另類(本書有論證),以致於國學家兼大吃貨辜鴻銘曾惺惺相惜,西方列強惟法蘭西理解天朝。

即使《舌》片翻譯後推廣,我也斷定其隻會成為中國文化形象的負資產。大多數西方人頭腦極為“機械”,判斷事物的標準也極為“簡單”——求真,他們對於真相和誠實的敬畏和堅持有著孩童般的執拗和任性。

中國美食過分注重味覺,嚴重忽視健康。多油多鹽多糖多膽固醇(內髒)多辛辣多醃臘。西餐大多清淡,商場裏居然買不到肥肉,惟一的五花肉品是熏肉,但在烹製中肥油均棄食不用。美國人不吃動物內髒、頭部、血液、脖子、皮膚、耳朵、鞭等部件一概不吃,甚至四肢也不吃。美國人喜甜食,但大部分是不含糖的替代品。再說味精,上世紀70年代就基本停用,海外中餐館也紛紛掛起“No MSG”標誌。中國人吃味精的狠勁(尤以火鍋和方便麵為最),足以把他們嚇成腸梗阻胃下垂。

食品恐怖主義最直接的危害無異於健康,甚至斷子絕孫!近年來,因為大量食品添加劑,國內不孕症迅速上升。《重慶商報》曾“自爆其醜”,以雄性著稱的重慶崽兒,居然超六成精液不合格!這座雄性十足的城市何以雄起?莫非除了“火鍋,夜景,美女”三張城市名片之外,還要獻出一張“缺精男”?

傳統美食綠色環保但製作環境極不衛生,器具極其簡陋,廚師個人衛生堪憂。如果說偏遠地區條件有限,但一堆大閘蟹放入浴缸的那個鏡頭,除了讓我太太連連搖頭,還叫了幾聲:“My God!”

現代美食又大量使用味精、味素、添加劑、非食用材料甚至形形色色的致癌化工原料。

這就是中國食文化的困局。

不錯,一些美國人喜歡中國美食,那是因為在美國的中餐迫於嚴厲法規和顧客飲食習慣已經嚴重西餐化了(本地中餐館盡管比國內絕大多數餐館幹淨,還是因衛生問題被查封過幾次)。去過中國的老美們大快朵頤之際大多有過不堪回憶,不少人進餐後在大街上狼狽尋找馬桶。我太太2004年首次隨團去中國,餐後病倒,不得不取消行程,回酒店休息了一整天,至今心有餘悸。就在我寫序言這短短間隙,無意間瀏一新聞:據日本共同社6月18日消息,139名學生赴中國旅行後出現腹瀉、發燒等症狀,保健所調研後判定為感染性腸胃炎。

嬰幼兒奶粉裏大規模加入三聚氰胺,中國人在非洲濫吃被驅逐,以及上述事件隻要發生一次,就算拍100集《舌尖上的中國》,又有多大用處呢?我太太至今不願在中國生活超過半月,她簡單一句話噎得我啞口結舌:“貴國連嬰兒奶粉都敢……”

去年秋回國期間,曾和CCTV相關部門聯係,想以本書內容為藍本,拍一部中國食文化反思的紀錄片,並發去相關資料。可能當時《舌尖上的中國》拍得正酣,對我這個體製外學者的殷勤呼籲,直接做了“醃臘”和“涼拌”處理。

《舌尖上的中國》固然精彩,終究不過一堆基於自戀並自戀到病態的魔幻現實主義泡沫,說它是“舌尖上的阿Q”也不為過。《舌》片的火爆並不是一件幸事,舌尖撲騰味蕾舞蹈之中,一種令人不寒而栗的魅影如影隨形。縱觀曆朝曆代,無一不在感官狂歡的麻醉中轟然倒塌。

有網友戲言:“7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建議央視拍50集《中國生化食品》。”這網友顯然太naive(天真),《舌》片第二季已緊鑼密鼓地進行。不過,如果以《舌尖下的中國》作為姊妹篇,上下互動,必將拍出一部“吃教”維度下的完整中國,貨真價實不辱紀錄片或評論片聲譽,且絕對利國利民利世。

“吃貨”即“吃禍”,二者既互為因,也互為果。中國食文化早已危如累卵,到非徹底革命不可的時候了。大國崛起終究取決於人,人之所以為人,取決於心,人要想獲得靈魂的自由,首先必須擺脫和超越味覺的囚禁。靠一群吃貨大國複興,最樂觀的局麵,也不過“肥大”而不是“強大”,如此局麵,曆史上屢屢出現,一個比一個垮得難看。

再次寄語CCTV,麵對一個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堂堂CCTV,你有這樣寬闊的胸襟嗎?

序記

感謝蔣勁鬆先生和黎安先生。在《舌》片“席卷”全國之際,他們及時在網絡上呼籲吃貨們冷靜,推介本書(舊版本),並敦促我予以關注和抨擊。蔣勁鬆多年前就為我寫過書評。黎安先生的那篇精彩的書評,修訂達五次,直到我登機前一小時,還收到他的最新修訂版。作為虔誠而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們是這個感官致死時代少有的醒者,我們這個千年吃貨民族因而還有希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