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再論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替代方案

來源: ouyanghui 2013-06-08 12:53:1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100 bytes)
摘 要:針對國內對興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提出的種種質疑或存在的無法回避的某些弊端問題,再次提出替代方案,認為鴨綠江水南調工程、湖北長湖調水工程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優越性。通過替代方案,改西線調水為調電,不僅能夠為華北地區、黃河中上遊地區提供較多的水資源、有利於西北地區發展節水經濟和西南地區保護生態環境,而且會使受益地區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繼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調水工程動工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簡稱西線工程)也將於2010年開工。對於箭在弦上的西線工程,國內眾多學者針對有關方麵所謂“西線工程不可替代”的說法,從地質、生態、水利、經濟、社會、宗教等方麵,紛紛指出了西線工程的諸多弊端問題。[1-3] ,但是,對究竟應該采用那種比較合理的方案來替代西線工程,則缺少深入探討與選比,本文則試圖專門回答這一問題。 

     一、為什麽要提出西線工程的替代方案? 

    據黃委會提供的報告,西線方案計劃從長江上遊引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之水入黃河上遊。整個西線工程全長1 073.3 km,調水規模為年均170億m3,總投資3 040億元(2000年的預估),主要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區)的農業用水、工業和城市用水、衝沙用水的缺水問題。因調水區低於受水區,工程需要築高壩蓄水,挖長隧洞打通巴顏喀拉山,建“六壩七洞”,100 m以上的攔水高壩6個,最高壩達193 m,隧洞全長1 022 km,90%的工程需穿越四川境內分水嶺,且深埋地下數百至上千米。[1-3][11]

    提出西線工程替代方案,目的是避免西線調水可能產生的諸多弊端問題,防患於未然。如果能夠通過科學選比、民主化決策,找到優於西線工程的好方案,則西線工程就喪失了所謂“不可替代”的理由。與西線工程比較,歸納起來說,替代方案將會避免西線工程可能產生的以下弊端:。[1-3][11]

    (1)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地震多發區,高原不斷隆升,地質條件複雜,鮮水河—爐霍斷裂帶,與西線一期工程區緊鄰,區內存在5條主要的派生斷裂帶,與引水線路近於垂直相交或大角度斜交,主體工程根本無法避讓。工程建設需麵對高溫、高地應力、斷層破碎帶、漏水、有害氣體等不良地質條件。

    (2)西線工程地處橫斷山北段,平均每年有4~5 mm的左旋平移,沿斷層活動帶一次突發的地震可使“位移”達數米。這種“位移”不僅會對施工帶來困難,也會對西線若幹深埋超長隧洞、超高大壩的安全性,構成嚴重的威脅,而高壩蓄水亦可能誘發水庫地震。

    (3)西線工程地處三江源頭,調水可能打破該區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自然生態平衡。調水將誘發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瓦解凍土帶,加速沙漠化、草地退化、冰川退縮、雪線上升,縮小沼澤和濕地,高原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樣性也將受到嚴重威脅。在源頭地區大量調水,會對三江源頭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均衡產生長遠的負麵影響。

    (4)西線工程地處凍土地帶,調水沿線海拔高度3 400~4 800 m,屬高寒缺氧低壓地區,且多霜凍、雪災、雷暴、泥石流等災害性天氣。年平均氣溫-4.2℃~5.6℃,極端最低氣溫-45℃。調水源區水係和工程規劃水庫壩群存在長達幾個月的河流和水庫封凍問題,其產生的冰淩現象將導致河流淩汛,危及水壩安全,長距離回水,水庫將淹沒當地牧民的越冬牧場。

    (5)西線一期工程規劃從雅礱江、大渡河5條支流的調水量占5條支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的60%~70%,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維持河流生態生命的最低要求,對河流維持生態水量將產生重大的負麵作用,對四川和重慶以及長江下遊地區的環境容量也將帶來不利的影響。

    (6)西線工程地處藏區,將淹沒藏民族傳說中的格薩爾王故鄉,工程移民和補償淹沒的大片牧場的,工作難度遠遠超過農區。同時要搬遷少數民族的寺廟,也將加劇移民的難度。據有關階段研究成果顯示,[2-3]如選擇90億m3的調水方案,淹沒區影響人口達2.26萬人,淹沒寺院達18座,淹沒1個縣城、7個鄉政府駐地;如選擇80億m3的方案,將涉及1.18萬人,淹沒寺院8座,淹沒4個鄉政府駐地。

    (7)西線工程無法回避四川盆地數千萬人的缺水危機,未顧及未來的工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認真考慮四川從大渡河引水濟岷江(引大濟岷)工程的必要性問題。大渡河、雅礱江的理論年徑流為480億m3,常年徑流是300億m3。考慮四川省工農業的發展用水,若調走一半流量,這兩條河流會在幹旱年份成為季節河。據有關資料指出,近40年來,大渡河年均徑流量已減少近30%。[2-3]

    (8)西線工程將導致已建成的三峽、二灘、龔嘴、銅街子等電站及已經啟動或規劃的向家壩電站、溪洛渡等巨型電站發電量大幅下降,而且將導致該流域未建和未規劃的水力發電能量大減,將喪失西南地區尤其四川所具有的水資源優勢和水電優勢。

    (9)西線工程因地況不佳、動遷移民、工程施工、生態環境、發電受損、運行管理等形成的調水成本,將遠遠大於替代方案的調水成本。例如,高原的風化作用、凍土消解誘發滑坡、夏季的泥石流、渠道長期封凍等都會加大運行的管理成本。

    總之,從西線調“南水”,遠遠不如調“南電”(水電)!如果能夠避免思維定勢,繞過高海拔、多凍土、多地震的青藏高原這一地理屏障,利用西南豐富的水利資源,調“南電”其實比調“南水”要容易得多,可謂成本低而效益高。通過向我國北方調“南電”可促進當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節水型的工農產業,而為北方增水問題,則可以通過更好的替代方案來解決。 

     二、鴨綠江水南調方案 

    針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存在的水環境問題,筆者曾於1997年提出鴨綠江水南調方案,而後又多次對該設想進行深化與研究,[4~6][1],國內外網站亦有轉載。該方案無疑可以用來作為替代方案,茲再次概略論述之。 

    2.1 調水的總體思路

    由鴨綠江義州水庫(或太平灣水庫)調水,遷就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大致等高的邊緣階地地貌,架設跨渤海灣渡槽公路兩用大橋(利用廟島群島作部分橋基),抵廣饒調蓄庫,然後就近配置客水,其中一支可西行至德州入南運河,向北自流入天津。調水線路由義州水庫(或太平灣水庫)至廣饒水庫全長大約為720 km;由廣饒調蓄庫抵德州以北入南運河,長約200 km。取水口水位拔高約70 m,進入廣饒調蓄庫的水位高程不低於35 m,途經德州拔高為20 m,從而實現全線自流調水。

    2.2 鴨綠江水南調方案的基本內容

    (1)水源:鴨綠江(發源於長白山,流淌在峽穀中,水質清澈,沒有汙染)。

  (2)取水口:義州水庫(或太平灣水庫)。

  (3)調水線路:遼東半島義州水庫—老鐵山岬(跨渤海渡槽公路兩用大橋)—山東半島蓬萊—山東廣饒水庫—山東德州—天津市。

  (4)工程難度:主要是興建跨渤海灣渡槽公路兩用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勝利竣工則不失為很好的樣板)。

  (5)調水量:160億~180億m3。

  (6)受益地區:華北平原(京津唐地區、山東半島、河北、河南);節約使用上遊入境的黃河水,並將節餘額重新配製給黃河中上遊地區使用。

    2.3 輸出地區水環境與輸水數量

    鴨綠江是中、朝兩國共有、共管、共用的邊境界河。鴨綠江幹流全長795 km,總流域麵積64 471 km2。其中,中國側流域麵積32 466 km2。鴨綠江自水豐水庫大壩至江海分界線為下遊段,虎山以下河段屬平原區,長62.5 km,水麵寬800m~2000 m,平均比降為0.13‰。鴨綠江年均流量為1 040 m3/秒,年均徑流量327.6億m3。據丹東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王極剛先生(1997)公布的資料[MS8]:“‘八五’期間鴨綠江最大年徑流量379.6億m3(出現在1995年),最小年徑流量140.3億m3(出現在1994年),平均年徑流量224.32億m3,比‘七五’期間增加了12.7%。”[7] 由於在幹流上已建立大型水電站(兼水庫)7座,下遊日平均調節流量一般在300~500 m3/秒。可以看出,如果有水庫進行調節,蓄豐補歉,鴨綠江每年應該有160~180億m3水資源供外調,將不成問題。

    2.4 鴨綠江水南調方案的優越性

    (1)由於所調鴨綠江之水,是層層攔截發電後即將入海的棄水(不損失可供發電利用的原有水量和電能),因此不會對中上遊地區造成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合理配製即將入海的棄水資源,也不會造成輸出地區與輸入地區的利益衝突問題。

    (2)鴨綠江流域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區內植被茂盛。如丹東依山臨河,年平均降雨量為1 019 mm,迎風山坡降雨量達1 200 mm,與江南水鄉太湖流域(年降水量1 100~1 150 mm)幾乎相當。鴨綠江朝方一側,年降雨量為1 200~1 400 mm。不僅如此,朝鮮半島三麵環海,絕大部分地區為季風溫帶氣候,深受海洋吹來的東南風的影響,氣候濕潤,高溫多雨。朝鮮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所以一般不缺灌溉用水。尤其是,朝鮮山地廣布,平原少,山地占全國總麵積的75%。與中國接壤的鴨綠江朝方一側,沿江群山逶迤,展布著狼林山脈、江南山脈、狄逾嶺山脈,平原地區則遠離鴨綠江,朝鮮似沒有必要考慮翻越長白山餘脈(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來調運鴨綠江之水。以平等互利、平均分配為原則,在合理利用我國棄水資源的同時,適當的購買朝鮮方麵的部分棄水。若能南調160~180億m3的鴨綠江水,顯然可以緩解未來華北平原、山東半島的缺水問題。

    (3)建設跨渤海渡槽公路兩用大橋,能夠繁榮環渤海經濟圈,具有重大的交通旅遊意義。一是勢必促進環渤海地區城市群的繁榮,帶動內地經濟發展。我國北方集裝箱港口將以天津、青島、大連為輻輳中心,形成環渤海圈港口城市群,即丹東——大連——營口——錦西——秦皇島——天津——煙台——威海——青島等大中城市港口鏈,有利於增強它們彼此結合、聯結內地與對外開放的力度,提高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能力。亦能促進新的港口基地的興起。例如,南長山島是廟島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呈南北向條帶狀展布,麵積約20.4 km2,其背風的西岸線是現成的、有待開發的天然良港,可建設集裝箱碼頭,若再建設立交橋與跨渤海大橋相銜接,便可利用跨海大橋迅速集散貨物,實現港口吞吐。

    二是可為我國沿海高速公路建設以及渤海灣區域物流、人流交往提供一條便捷的通道,增強東北、華北、華南之間的經濟聯係。我國“二縱二橫”四條交通大動脈,其中一條北起黑龍江同江市,南至海南島三亞瀕海通道。跨渤海大橋,北與沈(陽)大(連)高速公路相接,南與山東半島環島公路並網,可使大連與青島的公路交通,至少縮短1 150 km。換句話說,建成一座百餘公裏的跨渤海大橋,等於獲得一條大大縮短了空間距離與流通時間的高速公路,並可為中我國華北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調來急缺的淡水,!直接為國民經濟快速運轉節約金融、貿易、商品、資金、信息、勞動力等流動之中的時耗物耗,提高工作效益和降低成本,贏得環渤海地區航運、公路、旅遊事業的大發展。

    (4)可通盤考慮若幹小規模跨流域調水工程問題。興建鴨綠江水南調工程,可以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華北平原地區擬議建設的小規模跨流域調水工程統籌起來,通盤考慮,促使共同投資、共同開發,集中有限的人財物力,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實現優化調水、共同受益。

    (5)區域研究程度高,基礎設施等條件優越。調水區內,基礎地質、工程地質研究精度高,地質構造簡單,地震、水文、氣象、環境等施工製約因素少,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口輻輳,基礎設施齊全且完善。整個調水地區,海拔高度在100m以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為低矮舒緩的丘陵,發育2~3級階地,易於進行工程勘測與設計,不用開鑿大隧道,溝穀則可用定向爆破技術填平加高,施工難度小;尤其是我國開采渤海石油,已做了大量的石油地質勘探工作,為開發渤海積累了精度極高、數量豐富的工程地質資料。如已探明了14個構造帶、23個油田和含油構造,建立了13座固定式采油平台,所有這些科研積累與施工經驗,都可直接為建立跨渤海灣渡槽公路兩用大橋所利用。而杭州灣大橋的竣工,也為本工程樹立了成功的範例。

    (6)除可以回收過橋費與出售橋墩使用權、發展旅遊業外,調水的運行成本低。鴨綠江南調工程調水高程是40~50 m,水價低,用戶易於接受。沿途所經之地,處於調水主幹渠道以東的廣大地區,由於高程低於主幹渠,可以隨意引水,全部自流;處於調水主幹渠道以西的地區,則需稍加提揚,便可實現引水。值得指出的是,黃河下遊平原,自鄭州桃花峪以下至海口(或海麵),總落差隻有95 m,減去北水南調工程在山東登陸的高程,最高提揚不過60 m左右就可到鄭州。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南段必須提揚65 m;北段除運河之東可以自流外,運河之西,也要提揚。

    (7)丹東以下至入海處,全長39 km,這一區段因處於入海口,海水漲潮時平均潮差為4.19 m,意味著海潮每天都會沿鴨綠江周期性入侵丹東河道。鴨綠江沿岸中朝兩國陸地的基底,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後期有岩漿岩侵入,形成了低緩丘陵(一般在海拔200m以下)與基岩海岸線,鴨綠江幹流沿岸岩石比較單一,兩岸山體厚實,滲水的可能性很小,故鴨綠江水被大量調走後,無需擔心海水會對陸地基岩海岸線造成鹽堿化浸染問題。這與黃河、長江衝積平原河口地帶的(沙土質)岸線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足之處是,鴨綠江水調走之後,會對黃海魚類資源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8)鴨綠江水南調後,由於海口地區每日2次漲潮,鴨綠江幹流納潮量達4.9億m3,可利用海水動力,束水攻沙,衝刷西水道,能夠保證西水道3千噸級輪船的航運不受影響。[7]

    (9)可為開發大西北增加淡水資源。華北地區調來160~180億m3鴨綠江之水,就可以對黃河流域的水資源進行重新分配。80%的黃河水資源出自龍門——三門峽以上,除保留刷黃用水外,下遊少用的100億m3的黃河水,就可以由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來分配,從而替代西線工程。 

    三、南水北調中線修正方案 

    筆者曾於2000年提出南水北調修正(長湖)方案,而後又多次對該設想進行深化與研究,[8-10][1],國內外網站亦有轉載,茲再次概略論述之。

   3.1 為什麽要提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修正方案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概略地說將麵臨8大社會問題:

    (1)漢江上遊的漢中、安康、商州3個地區即3市25縣900多萬人口的陝南地區,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將不斷增長。陝西關中平原缺水,也將動工興建引漢水入西安工程,包括西線引紅(紅岩河)濟石(石頭河)、中線引漢(漢江幹流)濟渭(渭河支流黑河)、東線引乾(乾佑河)入石(石砭峪水庫)等工程。

    (2)調水會閑置丹江口水庫90萬千瓦發電機組以及下遊的老河口黃甫水電樞紐、碾盤山水電樞紐的低水頭發電設備。

    (3)調水將影響丹江口至漢口858 km、丹江口至陝西安康、石泉的漢水航運業,譬如僅襄樊市樊城區境內梯子口、回龍寺、興武街等20多座碼頭,52個泊位,年吞吐能力400萬噸,它們可能從漢江兩岸永遠消失。

    (4)調水將影響丹江口水庫與漢江淡水魚類生存環境。如安康境內魚類便有6目13科93種之多。漢江中下遊以浮遊生物為主食的小型魚類將銳減或消失,“四大家魚”繁殖期也將受影響。經濟洄遊魚類鰻鱺、長頜鱭以及珍稀魚類胭脂魚、白鱘等,可能將遭到滅頂之災。湖北天門市漢江左岸,有可養殖水麵20萬畝,適宜集約化養殖,年產鮮魚7萬噸。假如漢水流量急劇衰減,地下水位降低,毗鄰漢水的可養殖水麵將會枯竭、消失。

    (5)漢江中下遊地區人口達2200萬,占湖北全省人口的1/3以上。漢江中下遊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湖北全省的45.4%(1997)。武漢市數百萬居民,60%的生活用水(即自來水水源)取自漢江。漢江流量銳減,沿江工農業生產與城鄉生活用水,尤其是武漢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6)目前漢江已出現了多次類似於海洋赤潮的“水華”事件。如果漢江上遊來水大幅度銳減,漢江中下遊工農業汙水、生活汙水匯入漢江後,水環境將難以維係自淨能力,水質將發生嚴重的惡化,勢必損害漢水的生態功能,從而危及漢水的生產與飲用功能、養殖功能、旅遊觀光功。

    (7)漢江有“豐枯水年”。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83.4億m3,正常蓄水量174.5億m3,平均年蒸發量為2.213億m3。10年一遇的大旱年入庫水量為218.4億m3,百年一遇的特大旱年入庫水量為133.0億m3。丹江口水庫在必須兼顧中下遊地區用水利益的前提下,在平水年、幹旱的缺水年(即10年中有6年左右),無法為北京“年平均引水130m3”[MS9],甚至是根本無水可調。[8-10][1]

    (8)目前中線調水是通過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來實現調水的,目的是攔蓄汛期的全部棄水或洪水(要改變“蓄清排渾”的運作方式),意味著水庫的淤積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水庫自建成以來,由於泥沙淤積已損失死庫容27.7%),水庫的壽命將大大縮短。

    3.2 南水北調中線修正方案的基本內容

    (1)取水口:由丹江口改為長湖(湖北荊州市北),水源以長江為依托。(圖2)。

    (2)在江陵東側的湖北第三大湖——長湖建抽水站,揚程100 m,利用平坦的漢江穀地、唐河穀地,修建長度小於400km的人工運河,翻越低矮的方城埡口分水嶺後,與原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的“方城埡口——北京”線路相銜接。

    (3)調水線路:長湖—鍾祥—襄樊—方城—鄭州—北京;其分支線路是,鄭州—黃河河道—山東位山—天津。

    (4)調水沿線沒有高山屏障,不用開鑿超長隧道。可調水500億m3,一則在鄭州過黃,分解為150億m3抵京,50億m3留給河南使用,合計為200億m3;二則在鄭州入黃,300億m3入黃刷沙,其中150億m3到山東位山後,引入魯北運河抵天津,50億m3留給山東使用,剩餘100億m3繼續刷沙入海。調運500億m3的水資源,隻需增加黃河以南的運河寬度(還可以利用部分入淮河道為河南東部供水),提揚總量與某些幹渠工程則可分若幹曆史階段,分期施工,逐步到位。[8-10][1] 。 

    3.3 南水北調中線修正方案的優越性

    (1)選擇長湖作取水口,可盡量容納來自三峽大壩、葛洲壩兩級攔蓄發電後的棄水,實現3個梯級水庫攔蓄,長江水資源從而得到充分的利用。建議開挖“江陵——長湖——潛江北——漢水”運河,在長江中遊洪水威脅最大的、已成為地上懸河的荊江河段,對長江進行分流。新運河串聯了長湖,把長湖作為調蓄水庫,可以獲得蓄水、調水、分洪以及灌溉、養殖、航運等並舉的多重效益。

    三峽水庫的入庫年平均徑流量達4500億m3。假如每年為長湖分流棄水500億m3,那麽隻是長江三峽水量的1/9,加之在宜昌~長湖區間,還有清江、沮漳河等一些較大的支流匯入長江,長江主航道的航運問題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2)從丹江口水庫調水,要斜穿南北走向的唐河、白河水係,建設一係列渡槽工程,難免要受唐白河汛期洪水的威脅。白河有流域麵積100 km2以上的支流29條,上遊山區河流落差大,地形陡峻。修改後的路線與唐白河河穀平行,避免了斜穿白河水係及大部分唐河水係,減少了洪水對調水設施構成的威脅。

    (3)長湖方案就是要充分發揮“地利”優勢。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高聳、廣袤且綿延數千公裏的秦嶺山脈,惟獨在河南方城出現了一個“缺口”(北為華北平原,南為南陽盆地、江漢盆地),這個“缺口”地貌上是長江流域與黃淮流域的分水嶺,地形為低矮的丘陵且寬度極窄,“缺口”最低處海拔不到150 m。長湖方案旨在利用這個“缺口”以及漢江中下遊河穀與南陽盆地,這裏平均比降為0.09‰—0.19‰,地形十分平緩。至襄樊、社旗後,遷就唐河幹流溝穀,經“方城埡口”(即在方城分水嶺最低缺口處),翻越分水嶺,使“南水”進入華北流域,總揚程大約為100 m(按:東線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總揚程為65 m),不僅無須興建超長隧洞工程,而且地質條件相對最佳,交通便利,施工環境好,水質則比東線要好得多。若從供水區受益麵積來考察,由於它的地理位置高於東線工程,所以自流覆蓋的地域比東線要廣。

    (4)充分考慮了未來陝西、湖北漢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丹江口水庫所蓄之水,主要來自陝西的漢中、安康、商洛(或秦巴)地區,集水區內長期交通不便,區域經濟較為落後,人民生活相對貧困。然而,陝南時逢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是西安——安康、西安——商洛——南陽——南京兩條鐵路建成後,與境內原襄渝線、陽漢線構成鐵路網,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區已迎來經濟全麵振興的新時期,鄉鎮企業將大發展。二是陝西省自身也存在關中、陝北水少而陝南水多的問題。由陝南向關中調水,要翻越高聳的秦嶺,難度與投資太大,但調整陝西工業布局卻比調水容易得多,對耗水量大的企業,可以搞北廠南建、北廠南移工程,實現南水南用,就地多用南水。[1][11][12]。

    (5)長湖作為三峽、葛洲壩發電後“棄水”的調節庫,可避免從三峽水庫內高揚程、長隧道調水補充丹江口水庫,而過多損失三峽、葛洲壩的水電電能,同時三峽上網發電(總裝機容量18200MW,年發電量847億kW·h)以後,調峰問題十分突出,還可充分利用三峽、葛洲壩夜間所發的電能,為中線實現常年不間斷調水,較好地解決既要保證調水電能又要保證調水水源的兼得問題。

    3.4 長湖方案的施工策略

    增加庫容以後的長湖水位可達33 m,庫容可達5.2億m3。“長湖——方城埡口”調水線路,地圖直線距離為340 km(其中:長湖——襄樊段160 km,襄樊——方城埡口段180 km),提揚總高度大約為100 m,平均每公裏高差約0.3 m。

    (1)長湖——襄樊段(直線為160 km):湖北境內的漢江東、西兩岸,一般地形為階地、台地與崗地。建議本段調水線路,充分利用瀕漢江東岸的台地或崗地,開鑿渠道化、鋼筋混凝土化的人工運河。首先,沿河堤走向,用液壓打樁機等間距向地下注入20 m鋼筋水泥樁。然後,使用大型推土與挖掘設備,自運河的中心線向東、西兩翼推土,構築運河兩岸寬厚堅實的大堤,開拓出寬150~180 m、深8~10 m的運河河床,挖掘出來的多餘的土石,則可用來加固台地或崗地的邊坡,或者用來人工造地,或者用來加固(加寬與加高)漢江東岸的大堤。此段開鑿運河,要占用一定的耕地,但未必全是壞事,損失了少量的耕地則換來了等同的“濕地”,而運河可以發展淡水養殖業,並為我國北方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 

    (2)襄樊——方城埡口段(直線為180 km):整治唐河河道,建設高標準、渠道化的新河床。唐河的全年流量不過21.2億m3,遠遠小於我們期望向北方調水的數量。唐河僅是漢江一條不大的支流,河流切割較深,一般為8~12 m,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開出的這條通向“方城埡口”的通道,實施加工改造工程,使用大型推土與挖掘設備,將唐河裁彎取直,利用唐河的主幹河床,按預期的調水數量,開拓出寬150~200 m、深5~12 m的運河,同樣將渠道鋼筋混凝土化,並依據揚程情況,分成若幹調水梯級。此段是對原河道進行擴容改造,好處是不占耕地,挖掘出來的土石,可用來加固(加寬與加高)運河兩岸的大堤,或者用來人工造地。同時,唐河流域要廣植草木,遏止水土流失,凡與運河相交的小支流,穀內要建設多級攔水沉澱設施,使流域內“清水”入運河,泥沙不出溝。“南水”翻越方城埡口分水嶺後,便進入了黃河流域,與原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的“方城埡口——北京”線路相銜接,這裏不贅述。[8-10][1] 

    四、外來客水與區域水資源的優化配製 

    構想西線工程的替代方案,目的是優化配製中國的水資源。即通過實施:①北水(鴨綠江)南調工程,華北地區可節約出100億m3黃河水;②長湖調水工程,以江水刷黃,可節約刷黃用的黃河水100億m3;③改變龍羊峽、劉家峽等水電設施的運作方式,變發電為蓄水,可為黃河中下遊提供100億m3;④兩個替代方案合計總調水量為660~680億m3,具有供水量大、施工難度低、經濟與生態效益高等特點。總之,華北地區由此節約的黃河水,可以重新配置給黃河中上遊地區使用。修正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取水口改為湖北長湖,可保障並大大增加調運“南水”的數量,徹底滿足受水地區的工農業用水和刷黃問題。[1][11-12]

    西線高海拔地區“調水難,調電易!”改“調南水”為“調南電”,實施西線地區的南電(水電)北調戰略,可促進西北地區節水經濟大發展。在“世界屋脊”上調水,不如充分利用西南的地形落差,發揮“南水”的水電優勢,調水不如調電:①若把長江眾多梯級電站所發的富裕電力,優化配置到北方來,一方麵可安排北方某些還無法退役的大型非坑口火電機組暫停發電、輪換檢修保養,用“南電”調荷北方火電;另一方麵可減少“北煤南運”數量,優化交通運輸,淘汰部分落後的火電企業,節約大量的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延緩資源消耗速度,減排溫室氣體,造福子孫後代。②調“南電”可以避免在高海拔、低含氧地區修建橫穿昆侖——秦嶺山脈的高壓輸電工程。隻要將“南電”,並入西南電網,然後串聯華中電網,令強大的電流經低海拔地區越過長江流域與我國北方電網相連接,便非常經濟地實現了向華北電網、西北電網輸電。③南電北調可以改變黃河上遊水利樞紐工程的運作方式(變發電為蓄水),緩解黃河斷流問題。顯然,國家應該高瞻遠矚、統籌全局、避難就易,積極扶持西南發展水電、鼓勵西北使用“南電”,調整北方產業結構及布局,南遷部分高耗水企業,大力發展節水工業和節水農業,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造福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1][11-12]

 參考文獻

[1] 霍有光. 策解中國水問題[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4).
[2] 林 淩,、劉寶珺.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備忘錄[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5).
[3] 劉世慶.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若幹問題述評[J]. 開放導報,2007(7):49~55..
[4] 霍有光. 策論鴨綠江水南調工程及跨渤海灣渡槽公路兩用大橋[J]. 科技導報,1997(11):53~56..
[5 ]霍有光.再論鴨綠江水南調工程.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J],1999(3):57~61.
[6] 霍有光.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與鴨綠江水南調工程水環境分析及優化決策[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36~41.
[7] 王極剛. 鴨綠江下遊及丹東近海海域“八五”期間水質現狀評價及“九五”水體變化趨勢[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1997(1[MS12]):44~50..
[8] 霍有光.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宜選擇丹江口水庫為取水口[J]. 科技導報,2000(11[MS13]):11.~14.
[9] 霍有光. 現有南水北調中線“補償工程”的不合理性及其取水口選址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1(2):24~27.
[10] 霍有光. 南水北調中線大寧河補水、長湖調水各方案的利弊對比[J]. 科技導報,2003(5):6~9.
[11] 霍有光. 海水西調與再造西北[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2] 霍有光. 開發大西北與綢繆水安全[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