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客家人 (為認為客家人不是中國人者所發)

來源: wxc40 2013-06-06 13:40:4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5946 bytes)

客家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6344.htm



百科名片




客家人,又稱為客家民係,是一個漢族民係,千百年來,中原人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係。遷徙給了客家人堅韌的品性。盡管所處環境位於偏僻的山區,但是勤勞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了屬於自己和華夏民族的曆史。特別是近現代以來,湧現了何子淵葉挺葉劍英朱德等傑出人物,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簡介


客家是南方漢族的重要支流,是族群和文化上的一種籠統性概念。
客家人的智慧(25張)

客家族群是指自秦朝至今在嶺南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曆史[1]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重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其中,廣府、客家、潮汕是廣東三大主流族群之一。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因此,廣東的原居土著為上古時期散居的古越諸族,而非現今廣東本地族群的任何一方。客家民係比其他民係形成的時間要晚,但客家人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客家先民

廣東福建廣西台灣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廣東省內最多,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占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嶺南,而最終形成於嶺南大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裏有陽光,哪裏就有客家人;哪裏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裏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2]

李光耀葉挺葉劍英張弼士曾憲梓何子淵洪秀全、魯迅,泰國首位女總理英拉等都是客家人的典型代表。

在廣東各地,本地客家人群體內部用客家話交流,對外用普通話或廣州話交流。

在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下南洋運動),特別是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客家話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3]

曆史脈絡


多次遷移


第一次南遷是在朝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封為皇帝,在他的暴政下迫害和大遷移開始了。客家人也在其中,一些姓氏滅絕了,而有些更改了姓氏。留得活命的逃往河南、安徽的山區,更遠的到了江西邊界,他們安頓下來,在漢朝、晉朝許多人做了官府的高官。[4]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五胡亂華”、“永嘉之難”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

  深圳客家文化節



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遊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汴梁,繼遷福建寧化石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

  廣東客家商會



,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曆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隻有閩粵贛係和源自這一係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5]

洛郞另有所指


我們所說的“河洛郞”,並不等於客家人,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人們常說的“河洛郞”是閩南語“Hōk ló láng”一詞的音譯,其本字是“河佬人”(參閱“漳州話”、“河洛人”、“河洛語”詞條)。

清末嘉應州人黃遵憲在《梅水詩傳·序》中說:“嘉應一州,占籍者十之九為客家。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曆年七百。”按黃遵憲的說法,嘉應州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州,從嘉應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經在嘉應之地定居超過700年,已經延續了三十世嗣,是大約公元1000年前後(北宋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到嘉應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許多被歸類為廣府方言係的居民,至廿一世紀之初仍未有傳下三十代孫嗣,可見客家人在嶺南定居的時間並不比廣府係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來自河洛地區,黃遵憲所謂“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必然隻是對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體客家人。黃遵憲《梅水詩傳·序》對嘉應州居民來源的描寫,可能隻是以他本人的家族遷徙史為基礎。

另外,在黃遵憲的《乙亥雜詩》中也提到:“蓽路挑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
台灣客家(18張)

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這就再一次證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嶺南已經超過1000年。 大埔縣萬福寺始建於唐文宗太和八年(834),至二○一四年已經超過1180年。羅孟郊(1091~1153)號休休,循州興寧縣刁坊鎮羅壩村人。北宋宣和年間探花,授職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據明朝祝枝山編《正德興寧縣誌》記載,宋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探花羅孟郊童年時,在神光山南麓貴人峰的小廟裏讀書。常在池邊習書,洗硯池中,其水盡黑。羅孟郊考中探花之後,鄉人便擴建這座小廟,並定名為墨池寺。羅孟郊生於北宋初的循州興寧縣,斷然不可能是北宋才從中原南遷而來,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於此。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係,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一種說法更符合曆史真相。從魏南北朝、兩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係。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散居之緣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中原,後來搬遷到華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曆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曆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
廣東客家漢劇(9張)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裏,“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我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隻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係群體。

遷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來。一位客屬長者說:“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場的位置。怎麽定呢?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迷信的那個風水內鏈。主要是采陽光,看風向,近水源,傍硬山,擇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陽背風、柴近水便、視野開闊則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讚歎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係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它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係及社會人際關係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分布概況


綜述



客家人分布情況(2張)

據統計,生活在中國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8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6%。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000萬之眾。

一般認為客家大本營是指“客家四州”,包括惠州梅州贛州汀州。客家州府於清代而言是指:惠州府韶州府贛州府汀州府南安府(虔)、寧都州(虔)、嘉應州(惠)、龍岩州(漳)、南雄州(韶)、連陽州(韶)(合計十州)。客家州府於宋代而言是指:循州、梅州、汀州、虔州、惠州、韶州、英州、廣州(合計八州)。在清代十個客家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贛州府、汀州府、嘉應州四處為客家大本營,也就是“客家四州”。

惠州


惠州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縛婁國。縛婁國都在今博羅縣境內,國境範圍包括珠江口東岸的增江流域

  惠州圍龍屋風格體育館



(增城/龍門)、東江流域(深圳/東莞/惠州/新豐/河源)、韓江流域(汕尾/梅州/潮州/揭陽/汕頭/福建龍岩),最東到達福建九龍江流域(漳州/廈門)。縛婁國於秦末為趙佗所滅,其濱海之民被遷入東部山區,成為今天客家人的南方來源之一,相傳縛婁人與楚國有關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以縛婁之地設傅羅縣、龍川縣,縛婁國滅亡之後(西漢初年)縛婁國東部增設揭陽縣,或分封給南武侯、海陽齊信侯建立諸侯國。其中揭陽縣於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建縣,其地大致在今梅州一帶;海陽國大致在今潮州/揭陽/汕頭/福建漳州一帶;南武國大致在今福建龍岩一帶;其餘仍屬博羅縣、龍川縣管轄。

東晉鹹和元年(326),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範圍包括今中山珠海增城東莞深圳、香港、惠州、河源、梅州、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漳州等地。東官郡的建立,標誌著這一區域的中原移民增多,成為重要的客家先民(中原移民)定居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東官郡東部析出設義安郡,治所在海陽縣(今潮州市),增設義招縣(今梅州市)。

隋開皇十年(590)合並梁化郡、義安郡、始興郡(今韶關市)、東官郡,置循州,是惠州最早的“州”級行政建置。南漢乾亨元年(917)循州移治龍川縣,轄龍川、興寧、程鄉三縣,增設齊昌府,歸善縣改為禎州。南漢乾和三年(945)程鄉縣升置敬州。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趙禎諱,改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並入惠州府,初轄歸善博羅東莞增城河源龍川興寧、長樂(五華)、海豐程鄉十縣,後東莞、增城兩縣劃屬廣州府,程鄉縣劃屬潮州府,又增設長寧(新豐)、永安(紫金)、和平、連平四縣。

梅州


全境位於韓江上遊地區,此城初名程鄉縣屬東官郡,隋初屬循州,宋元

  梅州



時名梅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為義安郡治駐地,明初屬潮州府,清初改名嘉應州,清嘉慶十七年(1812)屬惠州府,1988年複名梅州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內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萬人,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世界客都”的之稱,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之美譽,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因其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但多以“嘉應”聞名僑界而非“梅州”。在海外,梅縣的知名度不亞於梅州,海外華僑很多誤以為梅州是指梅縣,而嘉應才是包括梅縣周邊的幾個縣域的統稱。

贛州


原名虔州。在客籍人遷入之前,贛南除有少量當地土著——“贛虞

  贛州龍南縣圍屋



人”居住外,幾乎是一片未經開發的原始的蠻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學家王安石描寫得最為形象:“大山長穀,荒翳險阻”,“地曠人稀”,荒涼閉塞,人跡罕至。贛南的開發,得益於秦始皇。據學者考證,秦代興國上洛山居有“木客”,他們是秦始皇為建阿房宮,派來伐木的降卒。這便是最早進入贛南,開發贛南的客家人。

贛州是客家的搖籃,是曆史名城(保留完好的宋城)、文化名城、美麗江城、紅色故都。贛州府轄下十八縣之多,純客屬縣多,但是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贛州府以三種不同方言為主,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屬客語於桂片)、廣佬話(新客話,屬客語寧龍片)、府城話(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係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

贛南客家人的主要來源,是中國曆史上的七次人口遷徙潮流。贛州現(2010年)總人口890多萬,而客家人就有800餘萬,占總人口的95%以上。據統計,原籍贛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僑胞有20多萬,其中華僑分布在東南亞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汀州


汀州的曆史源於長汀縣,新羅縣又為縛婁國的一脈。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封織為南武侯建立南海國,亦稱南武國。西晉太康三年(282)設新羅縣,其地恰恰相當於今龍岩市全境。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州於新羅口,因境內有長汀溪,取名汀州,轄境最大時包括今龍岩市全境(包括市區和漳平)和三明市的市區、永安、沙縣、明溪、寧化、清流等。但三明市管轄的原汀州府縣域的曆史與南武國、新羅縣均沒有關聯,寧化、清流源於古將樂縣。從整體而言,三明市不屬於客家大本營成員;雖然寧化縣被奉為客家祖地,但其境內客家人比例不及深圳、韶關等城市;泰寧建寧等縣方言一般被認為屬於贛語而非客家話。三明市的情況與江西吉安市相似。江西吉安市也管轄了客家人口大縣遂川、井岡山等,但一般不會認為吉安市屬於客家大本營成員;與這種情況類似的還有廣東汕尾市、清遠市、東莞市。海外的汀州籍華僑主要為原籍永定縣、上杭縣兩處,尤以永定縣最多。長汀縣被成為客家首府。

七星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廣東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關市,廣州市,江西贛州,以上合共七個城市。當今與客家大本營接壤,曾被提議歸入客家大本營的城市主要是指廣東省清遠市福建三明市。其它與客家大本營接壤,並且客家文化在當地形成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有廣東省東莞市、廣州市、汕尾市、揭陽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灣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東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廣西賀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廣東省茂名市、中山市、江門市。

禮儀習俗


(一)婚嫁習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衝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 (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麵,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紮”前,有的在“大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麵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 另一頭是酒和鬆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麵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麵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麵,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分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穀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二喜慶習俗




  1. 誕生禮儀



標誌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麵條、粉幹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嶽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 、雞蛋、麵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麵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婦女生小孩前家裏都會準備生雞,一般一百多隻,等婦女生完小孩後,殺雞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雞炒酒”,酒是自家釀的糯米酒。有句話叫做”吃了雞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說明其對產後恢複很有幫助。



  1. 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代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1. 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隻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1. 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三)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隻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麵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麵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餘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征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鬥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鬥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鬥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鬥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遊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困倦,直至盡歡盡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習俗禮儀都是傳統禮儀,有些禮儀已經簡化,甚至不再舉行。

(四)好客多禮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禮,在狹窄的路上相遇,會主動讓路,年輕的讓年老的,男的讓女的,大人讓小孩,空手的讓挑擔的,挑輕擔的會讓挑重擔的,挑重擔的會讓給扛抬的,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與人相遇,會打招呼,並相互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以親人稱呼對方,比如遇到與自己年紀相似的人,男的稱之謂“老撥”(“撥”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則稱之謂“大嫂”、“大姐”。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稱之謂“大伯”,女的稱之謂“嬸婆”,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則稱之謂“老弟”、“老妹”。對開店經商者,男的稱之謂“老板”,女的稱之謂“老板娘”或“老板嫂”。對工藝人一般都稱之謂“師傅”,對醫師則稱之謂“醫生”。小孩稱與自己父母年紀相似者謂“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爺爺、奶奶年紀相似者,則稱之謂“老阿爺”、“老阿婆”。

客家人很注意人際往來的禮節。“上家過來下家客”,也就是說,上家人到下家來,就會被當作客人一樣對待。親戚朋友之間,每遇喜慶,都會登門相賀。客家人一向熱情好客,注重禮節。凡是宴請或吃便飯,都有一定的禮節,如按輩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來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為舅父(母親外家),民間稱之為“三代親”。城裏男家結婚宴請時,首席為舅父,其次為舅公太再次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開筵,如果是因故或對主人有成見,不願到席,主人應把席位留下,讓它空著,方可開筵。除“三代親”為上賓外,姻親次之,親屬同族則以輩分及年齡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隨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請客的,其首席應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為上述的“三代親”,席次由宴請的主人安排,遲到的要飲酒表示歉意,中途離席要向主人說明原因,並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間,主人來謝客敬酒時,客人要起立表示禮貌。

平時,如逢客人來到,主人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並請客人進屋坐,同時以煙茶相待。無論是城裏或鄉下的客家人,屋裏都建有小浴室並配備有浴盆,客人來到後,女主人會客氣地燒一大鍋開水,用水桶裝著,拿進浴室,同時還會提進一桶冷水,讓沐浴者對滲著洗,使水溫不會過熱或過冷。讓客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消除旅途的疲勞。“一家來客,四鄰接待”這是山村客家人的風俗。無論是誰家來客,左右鄰居一般都會炒煮幾碟菜肴,溫熱一壺糯米酒,端到來客人的鄰居家裏,擺上餐桌,並親為來客斟上一碗酒,請客人品嚐自己的家釀和自己烹調的的菜肴。即使鄰裏之間曾發生過口角,也會不計舊時怨恨,照樣提著酒壺端著菜肴,到鄰居家款待客人,這樣一來,鄰裏之間便會和好如初。

如逢年節,親友之間都會互相拜年,拜年時往往會包一個紅包,並且帶一包如冰糖、紅糖等之類的食品做為禮物,主人必定會留客人飲酒並佐以各種臘味,在和親戚朋友飲酒時,主人會夾一塊雞肉或鴨肉放進客人的碗裏(每頭雞、鴨一般切成9至11塊),另加二個圓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雞腿或鴨腿相待。客人回家時,主人會把紅包(另添點錢)及禮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辭別時,主人應讓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體弱,出門時主人會小心攙扶,或讓小輩送他(她)歸回家中。

(五)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 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幹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幹幹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幹幹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過後,每家每戶會到圍龍屋前廳點燃長長的鞭炮,用很長的竹篙串起,一邊放一邊往自己家門口走,意思是把福氣接回自己家裏。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幹幹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嶽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嶽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嶽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嶽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遊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賞燈“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幾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節日,上一年家裏有小孩出生的,就會在這時候請所有親朋好友過來一起慶祝,以小孩喻為燈芯,有傳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稱”賞燈“。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隻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隻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麵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 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係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客家名人


曆史名人


客家曆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出[7]類拔萃的風客家名流,燦若群星(12張)流人物如:


現代名人


朱德葉挺葉劍英胡耀邦他信英拉李光耀李顯龍鍾亞瑟陳丕顯肖揚謝非陳奇涵楊成武楊勇張鼎丞謝晉元肖華陳銘樞劉複之葉選平曾生劉亞樓張南生黃華華曾國華袁文才張廷發賴維波賴霖楓蘇增添遊寧豐薑成康何立峰邱會作賴名湯賴傳珠李天佑張廷發羅策群鄒洪黃國書張立群鄧逸凡盧嘉錫盧衍豪李國豪王佛鬆汪懋華丘成桐羅香林鄒瑜鄒侖黃旭華郭沫若朱光葉喬波鍾敬文楊憲益林默涵張資平蒲風黃藥眠林風眠王力林丹石智勇劉惜君謝穎穎何雯娜鄭小瑛張其彬吳伯雄馬英九李登輝呂秀蓮蔡英文彭淮南黃玉振邱議瑩林鬱方範光群羅文嘉葉菊蘭李應元許信良湯曜明劉泰英傅連章劉闊才劉鬆藩吳濁流龍瑛宗鍾理和林海音鍾肇政李喬陳映真藍博洲劉興欽賴聲川侯孝賢楊德昌廖繼春徐仁修鄧雨賢江文也羅大佑慎芝張小燕江美琪羅時豐鍾昀呈廖家儀陳建州胡自雄曾國城林曉培範植偉溫升豪張馨月王心淩鍾欣怡張善為彭佳慧方岑葉青陳嘉樺田馥甄陳喬恩廖洋震李惠堂曾憲梓黎明張國榮萬梓良陳小春鍾漢良鍾楚紅成奎安鄧麗欣曾誌偉田家炳鍾正山張雲青鍾曉玉光良品冠巫啟賢戴佩妮曹格範文芳杜一鳴陳靚萱何耀珊、阿瑟·鍾、素帕差、科拉鬆·阿基諾夫人、吳奈溫、欽紐科拉鬆·阿基諾、譚傑希萬慶良冠佑盧小娟、李漢陽、羅晉吳亞春導演

客家模範


客家模範——賴維波,普通話培訓師主持人、高級教育顧問,廣東興寧人。2009年7月,賴維波與孫儷、鄭中基、梁詠琪、曾誌偉等數位明星參與了電影《越光寶盒》的拍攝工作。肩負著拯救國語的使命,賴維波老師主編撰寫了《解析“潁川堂”》《十大拚音差錯》等數篇著作,並多次率領考生創下普通話二級乙等百分百通過率的紀錄。作為客家人,賴維波展現出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被譽為“客家模範”。[9]

大學傳奇

榮譽概況

賴維波在大學期間一直擔任班級班長,蟬聯國家勵誌獎學金和學院優秀學生獎學金,學業總成績在電子商務專業中排名第一,曾獲“三好”學生標兵、三好學生、先進個人、優秀學生幹部、宿舍之星、優秀畢業生等美譽,並在主持人大賽、演講比賽、棋弈大賽、簡曆製作大賽、模擬應聘大賽等各類比賽中榮獲最佳人氣獎、最佳簡曆獎等多個獎項。

兼職之王
客家模範賴維波(2張)


賴維波出身於一個貧寒家庭,為減輕家庭負擔,積極上進的他不斷尋求各種兼職機會。

賴維波在大學期間曾做過校園代理、主持人、促銷員、群眾演員、酒店服務員、派單員、網絡兼職、導遊、貼海報等多份兼職,被同學稱為“兼職之王”。

在眾多兼職經曆當中,讓賴維波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並不是主持人,也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做或者願意做但又很難做出成績的校園代理。考證培訓校園代理是賴維波人生中的第一份兼職。雖然沒有任何經驗,但他卻做得風生水起。賴維波冒著被紀檢的風險,鼓起十足的勇氣,到其他班級公開演講,當涉及英語四六級培訓課程時,他還用英語演講。由於他說話底氣十足,演講之後效果甚佳並受到了不少同學的追捧。在校園代理這一份兼職中,他不斷尋求突破,從班級演講到開講座再到開宣講會,無一不是巨大的挑戰,但他卻做得非常成功。

約法三章

在大二學年開學初的第一次班會上,為防止墮落,作為班長的賴維波以身作則,在講台上莊嚴地宣誓自定的“約法三章”——不睡懶覺、不打遊戲、不談戀愛。

公開表態之後,賴維波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他堅持每天早上六點半之前起床,然後到圖書館旁站著晨讀。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過去了,賴維波以年度班級學業成績第一、品德分第一、綜合分第一的優異成績毫無爭議地蟬聯國家勵誌獎學金和學院優秀學生獎學金,並榮獲學校最高榮譽——三好學生標兵。[10

演藝


[11Hebe田馥甄(歌手)、Ella陳嘉樺(歌手)、劉惜君(歌手)、邱清雲(歌手)、鍾盛忠(歌手)、鍾曉玉(歌手)、謝玲玲(歌手)、光良、(歌手)、品冠(歌手)、巫啟賢(歌手)、戴佩妮(歌手)、客家妹妹(客家文化宣傳大使)、曹格(歌手)、張少林(歌手)、張智成(歌手)、陳奇 Rambo Chin(演員) 吳德鈺(歌唱家)、盧小娟(網絡紅人客家仙子,福建土樓代言人)、彭於晏(演員)陳建州(黑人.演員) 、羅晉(演員,江西)、陳小春(歌手及演員)、羅大佑曾誌偉黎明張國榮萬梓良王心淩張善為鍾漢良譚傑希陳喬恩

文藝


張誠忠(沙巴崇正中學民樂團指揮)、鍾怡雯(馬華旅台散文家、台灣元智大學中語係副教授)、楊曼生,馬來西亞“水彩之父"、林風眠、郭沫若、吳亞春導演(中國青年先鋒導演、星殼傳媒創始人、廣州微電影第一人、廣東電影行業協會、微電影協會發起人)

科技


謝世源(專業技術人員)、丘成桐(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張其彬(生於廣東河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導彈專家和衛星發射專家)

體育


李惠堂(亞洲球王)、葉喬波(世界速滑冠軍)、何雯娜(2008年北京奧運會蹦床女子個人賽冠軍)、黃健翔(體育評論員)、林丹(羽毛球)、石智勇(舉重)、張湘祥(舉重)

客家民居


綜述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土樓。其中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華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華北中原地區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曆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曆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係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


(一)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客家圍屋(11張)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汙水自然淨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麵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采光、通風、排水、排汙。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係。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麵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隻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二)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麵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麵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豔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複蘇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麵,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遊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麵,屋內住戶按輩分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前麵已有敘述)

土樓


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郵票裏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 的土樓。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關於土樓的一個笑話估計大家還有印象: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裏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客家方言


一個民係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客家民係的共同語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稱客語,客話,客家話,屬於漢語七大言之一。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台灣四川, 等7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長 汀縣,連城上杭,永定等8個縣;廣西賀州廣東梅州惠州深圳蕉嶺等16縣市;江西南部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 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詔安,龍岩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 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湖南長沙株洲、婁底新化等地也講客家話。此外,台灣海南四川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依據內部的 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汀北片(又稱閩西片),粵台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美食


綜述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係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曆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麵更為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製備鹹菜、菜幹、蘿卜幹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饑,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麵,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於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較有特色得菜有釀豆腐,肉丸(包括魚肉丸,揮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卷,白切雞,醬鴨等。

長樂釀豆腐


當然客家的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隻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裏都有豆腐,例如有一
客家村居圖(2張)

首這樣唱道:

新買磨石圓叮當,

一心買來磨豆漿,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齧齧到天光。

所有跟帖: 

LZ客家人?俺是世祖南遷定居後第25代客家人 -mltd- 給 mlt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13:52:18

客家人不是中國人者那是哪國人? -v5- 給 v5 發送悄悄話 v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18:16:17

"兩岸交流"有人說客家人不是中國人.我在為客家人辯護哪.向客家人朋友致敬. -wxc40- 給 wxc4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7/2013 postreply 09:09: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