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1971年8、9月間,毛澤東到南方視察,一天,派身邊工作人員在一家服裝店排長隊,買了一條“的確良”褲子,回來後匯報說,為了買一條“的確良”褲子,千辛萬苦排了半天隊。對此,毛澤東頗為感慨:買件“的確良”不要千辛萬苦,“百辛百苦”行不行?
增產棉花又存在糧棉爭地的問題。而在當時的工業化國家,化學纖維占紡織用原料的比重已達到40%甚至更大。在中國,這個比重隻有5.5%。
隨著大慶油田的開采,中國的石油年產量從1959年的313萬噸,提高到l972年時的4567萬噸,不僅自給,還能有餘。解決千辛萬苦買“的確良”的問題,已經成為可能。
1970年7月,周恩來宣布:全國重點抓輕工,輕工重點抓紡織,紡織重點抓化纖。輕工業部長錢之光提出,可以利用中國自己的油氣資源,建設幾個化纖基地,要搞l00萬噸,相當於2000萬擔棉花。所需的技術設備,則可以從國外引進。起草了《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
輕工部按照報告提出的計劃,進口總值為4億美元。在化纖方麵,擬從法國、日本進口4套裝置,約需2.7億美元。建成後每年可生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可織布40億尺(耐用方麵比棉織品高幾倍)。其中,“的確良”將達到19億市尺。
此時,調入國務院擔任副總理的華國鋒和李先念、餘秋裏副總理得到這一報告後,聯名上報周恩來。2月初,周恩來、毛澤東先後批示同意。確定,把項目放在紡織工業比較發達、棉花原料短缺而人口又比較多的地區,設想建“四大化纖”: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和四川天然氣維尼綸廠、天津石油化纖廠。
引進化纖、化肥項目的消息傳開後,各部委一下子炸開了鍋,天天到計委來,為本部門申請引進項目。
1972年8月,國家計委呈送了《關於進口1米7連續式軋板機問題的報告》,獲得批準。由此,引進工作從石化擴大到鋼鐵行業。11月,國家計委提出了《關於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建議進口6億美元的23套化工設備,並且提出,配備專職人員,來負責這項工作。1973年1月,計委提交了綜合性的第四個報告:即《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總體方案,計劃引進技術項目26個,共需資金43億美元,所以被稱為“四三方案”(這一方案後來經過追加,總投資為51.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