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已被 [ star-sun ] 在 2013-05-29 17:57: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 警惕中國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
作者: 畢汝諧
★ Alerte: Possible Allemagne et le Japon Militarisme en Chine
Auteur: Bi Ruxie
★ Alert: Possible Germany and Japan Militarism in China
Author: Bi Ruxie
|
|
警惕中國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
——畢汝諧的第四次政治預言
畢汝諧(紐約作家)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峻如寒冬,令人憶及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以及因之得勢的軸心國法西斯同盟;筆者甘冒大不韙,鼓喉一呼:"警惕中國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每隔五、六十年,便發生一次由最高統治者支持的大規模排外運動:二十世紀初,爆發了由慈禧太後支持的義和團排外運動;二十世紀中期,爆發了由毛澤東主席支持的紅衛兵排外運動;前者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後者火燒英國代辦處,如出一轍!
而今,時序又已接近關鍵節點,中國社會已積蓄了足夠的破壞性能量;那麽,將有怎樣的最高統治者和怎樣的排外運動應時順勢而生呢?1965年十一前夕,陳毅元帥在中外記者會上突然發難,聲言要與美帝決一死戰,還說:"也許我看不到這一天了,但是我的兒子能夠看到這一天,他們也會打下去!"幾十年過去了,陳毅的幾位子婿並無太大出息;然而,屬於陳毅子侄輩的習近平(當年,其父習仲勳與陳毅同為國務院十二位副總理之一)已貴為儲君,等候接班;在其標準化的溫良微笑後麵,隱藏著怎樣的利齒銳牙?
改革初期,鄧小平欽定"韜光養晦"為國策;中國崛起後又如何?他沒有說,也不必說;回顧中共由弱變強的煌煌曆程,答案昭然若揭!中共建黨之初,原是共產國際豢養的遠東支部;奉莫斯科之命,裂土創立國中之國蘇維埃;然執政十年後,自恃羽翼已豐,以反修為名與莫斯科爭奪國際共運的領導權,甚至一度爆發邊境戰爭!又,抗戰之初,中共宣布服膺國民政府,工農紅軍易幟為國民革命軍之一翼,受官索餉;然坐大後即取而代之,赤化大陸。
由此可見,中共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是:弱小時依附於某一強大實體,吸吮養分以自壯;成熟後即時斬斷臍帶,反噬其主!有一有二即有三,十年前,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卑詞稱"美國是世貿組織的黨委書記";而今時移世易,中國得到西方的資金、技術、管理方式後,理應揮刀斬向"黨委書記"了!
一俊遮百醜,經濟高速成長掩蓋了當今中國的陰暗麵: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僅僅停留在紙麵上;官民勢同冰炭(一句驕狂的稚言"我爸爸是李剛",竟然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中國貧富差別之大,名列世界前茅(基尼係數為5,突破了危險線)!社會不公,隻有黨委領導下的法治,而無法治能夠規範的黨委。貪腐遍地,道德滑坡;群體抗議事件無日無之、房地產泡沫化、產業結構失衡、經濟畸形發展。中國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起飛,自不可能擺脫資本主義經濟榮衰規律的支配(這一周期性規律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例外!),不可能永遠保持高速成長的勢頭,也不可能在一體化的世界經濟中獨善其身;經濟大國兼人權侏儒的怪異形象難以持久!
中國經濟停滯(更不必說危機了)之日,即是中國社會沉積的各種矛盾爆發之時!
然而,專製製度不具備民主製度應對經濟衰退的柔韌性和泄洪渠道(比如"占領華爾街"運動);隻能以不斷加大力度的鐵腕付之!
以史為鑒: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衰退源自美國!);1933年,世界經濟會議於倫敦舉行,不歡而散;德、意、日三國在其後的關稅大戰中居於下風;納粹黨借機而起,希特勒要求德國人民以整體利益為重,先國家後個人,民族的團結加上社會主義;使德國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以驚人速度崛起!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後,於1938年實現充分就業;而後,日本出現了由外匯管製、價格管製、政府分配資源組成的不平衡體係;1937年,意大利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後,成立"經濟獨立最高委員會";至此,軸心國全部脫離了世界經濟體係,德、日、意高度控製貨幣、物價及資本流動,不再對世界經濟體係的貨幣、物價及資本流動變化作出反應。
改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進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三十年來,中國於物質層麵采取徹底的拿來主義,"與國際接軌"成為最時髦的口號;但是,在政治層麵,依然采用老祖宗的牧民之策,以中國特色為由否定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曆史證據表明:經濟發展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改革,無良性的政治改革,就難免產生惡性的政治癌變!
重軍抑民、國防優先的軍國主義,具有非同尋常的內聚力和實用性;當今中國纏如亂麻的內政外交死結,可用軍國主義的快刀加以解決!
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原本同是產自德意誌大地的極端學說,淵源甚深(納粹黨NSDAP名稱中的"S"即社會主義),殊惡同歸;二次大戰期間,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始而親密勾結、繼而血腥火並,給世界造成極大災難!
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均善於誘發人類獸性的一麵:針對特定種族的排猶運動和針對特定政治群體的文化革命,便是最突出的例證!特別要指出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驚世成就,是以不斷否定原有意識形態為依托的。鄧小平率先提出"不要談姓社姓資",一舉否定了共產黨的階級屬性;鄧小平的接班人則拉資本家入黨,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大唐!
最近,王歧山副總理幹脆將中共執政六十年與康熙王朝六十年相提並論;聞斯言也,與其說他是共產黨人,莫如說他是王公大臣!依理可知,當局為擺脫困境,否定人類文明的基本準則,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又足何怪哉?所謂六四,無非是當局在垮台與大規模殺人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一旦經濟形勢有變,當局在垮台與綁架十三億人民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之間,依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就短期效應而言,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對中國有諸利而無一弊: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當局可以快刀斬亂麻地解決經濟停滯乃至經濟危機造成的社會危機,搶占道義製高點,喚起民眾的祖國自豪感,要求民眾以小我服從大我;當局可以援德日軍國主義之例,把民眾迅速動員起來,將民眾簡單地劃分為絕大多數愛國者和一小撮賣國者;褒揚前者,鎮壓後者,維持鐵板一塊的政治局麵。以日本為例:1918年,日本爆發大規模"米騷動",上千萬人卷入,列島鼎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即使戰爭後期民眾含辛茹苦,以野菜為食,也未見此類騷動。
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當局可以發揮專製製度的高效行政職能,放棄一般法,執行緊急狀態法,恐怖的對內鎮壓和積極的對外擴張並舉,利用民眾政治上的天真,以內鬼應對外魔,將民怨民憤引向國境之外!可以使充斥於中國社會的暴戾之氣,堂哉皇哉地升華為愛國護國的情操,從而規避弑君、內戰的傳統內耗!
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當局可以用"社會主義祖國在危險中"(列寧語)代替"穩定壓倒一切",最大限度地剝奪民眾的基本人權;二戰期間,日本民眾的人身自由受到嚴格限製,離家百裏需要警察局的證明文件,而民眾自覺遵守,沒有怨言。
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當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黨心民心黨員之心,賜予民眾最廣泛的參政權,每個人都可能從默默無聞的市井之輩躍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可以彌合國內勢不兩立的階級矛盾,一致對外;七七事變後,東京鋼廠十萬工人集會,憤怒抗議支那暴行;其調門比資本家更高亢!
可以想知:當李剛之子與貧民之子共同攘臂高呼:"打倒XX帝國主義!"的時候,他們雖然不是兄弟,卻也勝似兄弟!
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將大大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層次”,使之從形而下的拜金主義升華為形而上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怎麽理解都可以的概念!多少罪惡,假"愛國主義"之名而行?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可以給中國鋒頭正健的的現役將軍提供用武之地;他們原是文革時的紅衛兵、紅小兵;文革於他們並非惡夢,而是盛大的節日;他們急於重溫青少年時期的"解放全人類"的夢想,"超限戰"、"金融原子彈"等好戰言論層出不已!
由於法西斯主義極富魅惑力及傳染性,能夠使全民如醉如狂;中外作家紛紛以"魔法"(托馬斯.曼著小說"馬裏奧與魔術師")、"鼠疫"(加謬著小說"鼠疫")、"細菌"(夏衍著劇本"法西斯細菌")喻之!
也許,有人說,中國人愛和平,不可能走德日軍國主義道路;對此,1957年,毛澤東於莫斯科說過:"有人說中國人愛和平;不對,中國人愛戰爭,兩千年來,戰爭不斷。"他進而發表不惜在核戰爭中犧牲一半人口的宏議高論。
三十年來,當局自覺地以愛國主義大旗取代共產主義大旗,舉凡中國曆史上稍有亮色的帝王將相,無不得到著力吹捧;太平時節,尚不失為健康的國家意識,危急時刻,隨時都可以轉化為軍國主義的精神源泉-----一如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後,全國電台播出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以激勵法西斯士氣!
屈指數算,中國走軍國主義道路的條件已基本齊備:經濟停滯的達摩克利斯劍高懸於頭頂、輿論鉗製、指令性選舉、一批現代趙括式的鷹派將領、日益強盛的自成體係、不受監控的國防力量;百年屈辱曆史綜合症、"兵營"式的等級(戈爾巴喬夫語)、急待發泄政治熱情的民眾、美國時而綏靖時而緊逼的搖擺政策、約束中國的不盡合理的國際遊戲規則.......
所缺者有二:一位具有非凡個人魅力的偏執型的"元首";一個標誌性的突發事件。
然而,以中共囊括中國社會政治精英之徹底,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希特勒隨時可能脫穎而出,主掌中南海;以中國與美日台及周邊國家關係之複雜,突發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值其時,天安門廣場上,高冠博帶的孔夫子曾經站立的地方,將出現赤裸上身的嶽武穆,其背後"精忠報國"四字,將召喚千百萬中華兒女步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千年易逝....擁有十三億人口和核大棒的中華軍國主義罪孽難消!
附記:畢汝諧曾對文革、六四、美國航空母艦亮相黃海作出三次政治預言,無一不中!白紙黑字,鐵證如山!
|
|
相關文章
作 者 :畢汝諧 |
出 處 :北京之春 |
整 理 :2012年1月30日13:54 |
|
|
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