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喉舌報刊將憲政打入萬劫不複 炎黃春秋單刀赴會

ZT: 喉舌報刊將憲政打入萬劫不複  炎黃春秋單刀赴會

文章來源:

一向深居簡出的中共黨刊《紅旗文稿》火了!直接原因有二:一是李慎明發表在該刊上的《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二是楊曉青21日發表的《憲政與人民民主製度之比較研究》。前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後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李慎明一文被熟諳中國政情的評論人士剖析為“習近平已經是黨內毛派的理論知音和政治後台”,楊曉青一文則因開宗明義地指出“憲政關鍵元素屬於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而備受指摘和批駁。截至多維新聞發稿前,包括人民網、新華網在內的官方喉舌媒體並未轉引該文。各大門戶網站也是各具風格——網易很快從要聞區下撤;鳳凰網突出顯示“憲政屬於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的內容;新浪則擬定同樣的顯示標題,但鏈接文章被置於不顯眼的位置。

究竟是何原因導致官媒和門戶網站如此謹言慎行?不妨先來看看引發憲政討論的楊曉青其文。在類似“導言”的部分,楊曉青直接搬出了社會上和學界有關憲政的幾種討論。“有人認為,西方憲政是現代政治的基本製度架構,有了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時,打出‘改革已死,憲政當立’的旗號,提出在中國實行西方憲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主張,認為‘中國夢即憲政夢’;還有人論述了‘社會主義憲政’的概念。”

在這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看來,這些都是對於憲政的認識誤區,不值一提。理由有四:其一是作為西方現代政治基本的製度架構,憲政的關鍵性製度元素和理念隻屬於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專政,而不屬於社會主義人民民主製度;其二是憲政的政治強權和話語霸權有著極大的欺騙性和虛偽性,因為其背後是資產階級的財產統治;其三是毛澤東並不認為人民民主製度可以稱為憲政;其四是人民民主製度絕不可以稱為“社會主義憲政”,因為人民民主製度與憲政是兩種本質不同的政治製度,且兩者的核心製度和理念是不相符的。

該文還在文末發出勸誡。“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使人民民主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民主法治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這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人民民主製度的需要,是從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的,而不是為了要‘保護少數’去搞憲政。”當然,此處言及的“少數”究竟指向為何還是謎,而緊隨其後的那句“切不可單獨提‘憲法和法律至上’”才是最具廣泛傳播力之言。按照楊曉青的說法,之所以“切不可單獨提”,是因為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憲法至上是不可分離的整體。在黨的領導下,為了人民的利益,通過法定程序,憲法和法律都是可以修改的。單獨提“憲法和法律至上”,容易掉入“憲政”的話語圈套,這也是“憲法和法律至上”口號的局限性。

無獨有偶。同樣論調的文章以社評形式出現在了22日發行的《環球時報》報端。此社評擬題為《“憲政”是兜圈子否定中國發展之路》,文中多次大張旗鼓將“憲政”掃地出門。在該報總編胡錫進看來,憲政概念從一開始就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個政治主張。它從西方的話語體係出發,與中國政治理論的一些詞匯強行對接,得出否定中國現行政治製度的結論。“憲政”實際上是繞了個彎,用新說法提出中國接受西方政治製度的老要求。

如此看來,談“憲政”實則就是在與中共一貫強調的“三大自信”之“道路自信”背道而馳。不僅如此,“憲政”還誤導了部分知識分子,在互聯網上也引來一些追隨者,但它毫無實踐基礎,越來越淪為空洞的政治口號。在現實中,它還成為少數投機者製造個人影響力的噱頭,或者成為有些人發泄對社會不滿的說辭。

“憲政”已被黨刊《紅旗文稿》和官媒《環球時報》打入了萬劫不複之地,這讓一向走在憲政最前麵的《炎黃春秋》情何以堪?後者作為旗幟鮮明的帶有政治自由派色彩的刊物,因其著者以中共黨內元老、作家與學者為主,曾一度刊登支持胡耀邦、趙紫陽,或者大陸其他網站不敢刊載的敏感文章而備受關注。繼2013年年初發表題為《憲法是政治體製改革的共識》的新年獻詞,導致網站癱瘓直至被關的厄運後,該刊在新近一期中再次單刀赴會,大談“百年憲政”的認識誤區。

比照與新年獻詞中“呼籲當局將虛置的憲法變成現實的製度體係,將現行一切違法憲法的製度、法令、政策改變過來,使其與憲法 一致”的欲說還休,《“百年憲政”的認識誤區》一文更加大膽敢言。不僅將中國當前之凋敝境況逐一進行盤點,還提到了震蕩世界的“薄王事件”。凋敝之況有:政治體製的改革過於遲緩,憲法所規定的許多公民權利得不到保障,憲法所應限製的公權卻日趨膨脹,許多黨政官員用各種方式侵吞國有資產,買官受賄,拚命斂財,還壟斷行業資源,與民爭利,形成某些操縱市場競爭的利益集團,甚至還借土地開發等名目,強奪下層的宅地資源,官民衝突持續加劇。而這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沒有很好地實行憲法。

如《紅旗文稿》和胡錫進聽聞《炎黃春秋》此言,恐怕又會重複強調一句——“談憲法沒錯,但這根憲政沒有關係”。後者沒有給對方留下口實,在第四部分開頭即引用了由胡適起草、蔡元培李大釗等16人聯署的《我們的政治主張》,就國家的政治改革提出三個基本要求:第一,我們要求一個“憲政的政府”,因為這是使政治上軌道的第一步。第二,我們要求一個“公開的政府”,因為公開是打破一切黑幕的唯一武器。第三,我們要求一種“有計劃的政治”,因為中國的大病在於無計劃的漂泊,因為計劃是效率的源頭,也因為即便是一個平庸的計劃也遠勝於無計劃的瞎摸索。

如果說前文還是在鋪墊,第五部分是當之無愧的最高潮。因為,“憲政的客觀條件已基本成熟”的核心要義,與此前黨刊官媒的論調形成直接的強烈對衝。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郭世佑看來,憲政既是治國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一個國家與國民的臉麵。不同的國家固然有著不同的曆史文化與國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憲政模式與民主標準,不過,維護民權與限製公權則是任何憲政國家和地區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則。民主與法治乃人類共有的世界文明遺產,人類的某些惰性隻有通過法治來限製,別無他法。

同樣的論調,早在習近平當家期間的《學習時報》中已有過前奏。十八大前,該份由中央黨校主辦的刊物發表署名張劍鋒的文章,指出“英明絕倫的領袖替代不了民主憲政”。其中,“民主憲政是政治體製的基礎性元素”與《炎黃春秋》的“憲政是一個國家與國民的臉麵”堪比同義反複。緊接其後的一段論述:一位英明絕倫的領袖和一批素質優秀的精英也許可以在一段時期、在某些局部替代民主憲政,但要長時間、全麵地替代,卻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最終總會走進由勵精圖治到驕奢淫逸、政怠宦成的循環。然而,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聰明人”不信這個邪,李鴻章、袁世凱、蔣介石……都曾經試圖走出這一循環,卻都在曆史麵前碰得頭破血流。可謂針針見血,句句帶刺。

不過今非昔比,不僅“領袖”易人,就連《學習時報》的當家人也有了新麵孔。“憲政夢”在中國有多難,這個時候很多人恐會再次聯想到《南方周末》被撤稿的那篇新年獻詞,並感歎其“憲政夢 夢之難”多麽有先見之明。就近來看,在高校間盛傳的“七不講”,打頭陣的就是“憲政民主不要講”。雖然此傳言漏洞百出,很快從大陸各個輿論場中銷聲匿跡,但就《紅旗文稿》與《環球時報》不約而同發出的“避談憲政”的聲音來看,不免再次陷入陰謀論的泥沼中。因為,不僅習近平新政讓人們直呼看不懂,單在“憲政”的問題上,已經是一團霧水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