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天下大同?什麽是天下為公?古來聖賢各有解釋。
中國兩千年的平等觀念是經濟平等,一旦天下大亂,平定天下以後就均田地,大家平分田地。洪秀全均田畝,大躍進一大二公,都屬於這種平等。均田地以後,假以時日,就出現兩極分化,然後是豪強兼並土地,然後是民不畏死揭竿而起,然後是改朝換代,然後再來一次均田地。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的願望,也是毛澤東的願望,蔣介石在台灣也搞土地改革,通過贖買均田地,均田地是農業國家政治家的座右銘。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均田地,不久兩極分化,就改為共田地,走合作化,然後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大二公使得經濟沒有了物質刺激的激勵機製,隻剩精神激勵。
改革三十年,平等有了新概念,就是機會平等。引入市場機製,否定了第一種平等,第一種平等是農業社會的農民意識,不符合現代化社會生產,於是有了第二種平等,就是機會平等。機會平等就是大家都有機會,機會麵前人人平等,但是,爭奪機會的時候就有了贏家和輸家,假以時日,就出現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引發社會動亂,動亂積累就會引發革命,就會重新洗牌,再來一次機會平等。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放棄了精神激勵,完全靠物質刺激利益機製。
因此,我們有了第三種平等,我稱之為利益平等。何謂利益平等?利益平等不是效果平等,也不是機會平等,而是利益相關者都有得益,大家都有得益,都有經濟進賬。這種利益平等的通俗表達有很多種,如互利共贏,或互利雙贏。這不是第一種平等那樣無論投入大小大家收益都一樣,也不是第二種機會平等那樣或許雙方投入都相當,但是贏者通吃,分贏家輸家,兩極分化。在第三種平等下,經濟體保持一定貧富差距張力,這樣經濟運行有動力,同時保持大家都有收益,所謂共同富裕,就是雖然大家貧富有差距,但是經濟發展進步的利益共享,大家都有經濟地位的改善,都有動力致富,也不會因素屢屢失敗喪失動力。一個成功的商業,就應該讓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有得益,這叫利益組合,利益捆綁,即保持物質利益激勵,又倡導社會責任的精神激勵。這就是我提倡的第三種平等,這第三中平等才是我心中的普世原則。
第一種平等是空想,第二種平等是動物本能,地三種平等才有人的尊嚴。第三種平等下人的努力有成果,成果包含社會責任和社會貢獻,社會貢獻是人的尊嚴和成就的精神肯定。第三種平等意識使得人不僅僅是經濟動物,而且有精神追求。
第一種平等是結果平等,地二種平等是機會平等,第三種平等是利益平等,大家都有利益,經濟發展也和普及教育一樣,一個不能少,人人都有生活改善,人人都有奔頭,人人有人的尊嚴。
我提倡第三種平等,第三種平等叫作利益平等,叫作互利共贏,叫作共同富裕。我們即不應該提倡理想而忽視了物質激勵,也不應該盲目拜金而忽視了精神激勵。我們有兼顧物質利益激勵和精神激勵,個人奮鬥要兼顧社會責任和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平等這才是生動活潑和諧社會的理念。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