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把脈中國經濟:中國的信用擴張
最近會為中國經濟把把脈。之所以要談這個,主要是最近以查諾斯(Chanos)為代表的中國崩潰論的友邦朋友們,上竄下跳的很辛苦,可是列舉的觀點,大部分又隻是現象,然後用扯蛋的邏輯進行了組合。
為了和諧地球,隻好以正視聽。
一、回顧
中國經濟有沒有問題?當然有。
而且不光是中國,現在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歐元區和中國都有問題,看大家的PMI和最近的各類經濟數據,比如德國的IFO、中國的GDP、美國的大宗商品,都有疲弱的現象。
中國的主要問題,就是要看這張圖。
圖1
這張圖,其實就是信用擴張。其中,規模較大的擴張有兩次:第一次是2009年的4萬億,這是一次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其結果就是信用大幅度擴張。還有一次就是去年上半年經濟不太滿意後,第3季度開始打雞血。
但這兩次的信用擴張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信用擴張和GDP增長關係在減弱:
2009年那次,信用擴張上去了,增長出來了。而第二次,信用擴張上去了,但增長沒有出來。其實就是信用擴張帶來的GDP增速的內在關係減弱了。
那麽問題出在哪裏呢?請看下圖。
圖2
我們從圖中可以發現,GDP增速和打雞血的感情比較深。不過後麵這次信用擴張,水分相對少一些。因為有不少信用,是之前4萬億的地方政府貸款2012年到期,而引發的借新還舊,這個並沒有帶來總規模的增加。
不過對這些新替換的債券的具體情況,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因為有的項目可能是回報期還沒有到,所以效益還沒有體現。當然也有的項目就是壞帳,或者就是經濟回報率比較不好的。因此,如果你一股腦的把所有的都認為是壞賬,是不是太極端了?
但是新的貸款,其中有兩大塊,是比較麻煩的。
Ø
Ø
另外大家比較一下,信用擴張的投向也有差別。
2009年有不少錢是去了鐵路,而後來鬧得比較厲害的就是分拆鐵路,要搞投資市場化啥的(市場化的結果就是鐵路票價上漲哈,嗬嗬)。當然,這個是對消費者而言的。對投資方來說,市場化的結果就是投資的金融成本(對金融業來說就是利潤)上升哈。
二、也談影子金融
1.現狀及危害
最近關於影子金融係統的討論和新聞很多。我們也湊湊熱鬧。繼續看圖說話。
圖3
圖3顯示,融資成本從2002—2010年的年度平均成本占GDP的10%左右。其中,2008年因為緊縮導致成本高企,2009年放水促使成本略低。但是在金融改革大發展的背景下、特別是在影子金融係統出現之後,2012年已經上漲到了14%。
這幾天,大家討論給地震災區捐款、慈善基金管理費,那麽這個也可以算作是金融行業的管理費。
不過管理費高了,實體經濟拿到手的就少了,自然的信用擴張對GDP增長的效應就減低了。這個也是主管機構要打擊影子銀行係統的一個原因。
其實就是我說的:風險收益比太低——回報率過高,風險率過低。發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靠的是市場化推銷,導致回報率過高(比市場利率高一點就行);出現損失了則靠政府信用來保底,就是風險率過低(自己沒損失)。
如果中國走到美國這個地步,50%以上的企業是金融企業,再加上金融成本/法律成本/醫療成本,那其他各行業大部分都隻好翻肚皮了。
所以,要調控中國目前的融資成本,就是要對信用擴張進行限製。不過這樣一來,就會有人站出來,說這是“拒絕金融改革”、“不肯加速金融改革”,會“導致經濟增長率的下降”。而如果按照他們的理論全麵放開“金融改革”,我們就要麵對未來的金融係統崩潰——這個就是目前政府的兩難選擇。
2.對策
那麽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可以保證讓擴張的信用不要流入房地產和其他用於炒作的領域和資產,而是真正流入實體產業發展,形成經濟的正回饋?其實途徑和方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試舉幾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