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白團 受蔣介石重用的昔日敵人:神秘日籍軍事團—白團

當年蔣介石在困守台灣後即清楚明白,要守住台灣最重要的就是反登陸戰。若一但讓解放軍登陸成功,則台海天險就將失守。因此在金門戰役告捷,台軍稍稍獲的喘息之際,蔣介石立即召開高階將領的會議,研討反登陸戰的準備。 

 

當時主要提出的方案有兩個,一個是由當時的蔣軍嫡係將領所提出,彷造當時德國的大西洋長城,建造一連串的工事,作固守的準備。而另一派的建議卻完全相反,這一個由白團所提出的方案不僅令蔣介石眼睛一亮,於當年立即采用,更成為台軍日後反登陸戰準備的守則。 
 

白團是日軍在戰敗後由當時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所一手籌畫的極機密日軍顧問團,用以協助蔣介石部隊抵抗當時的解放軍。這一段曆史鮮為人知,直至日前NHK播出紀錄片「保衛金馬的影武者-白團」後,這件事才解秘。當時岡村寧次差一點被以戰犯審判,幸有蔣介石搭救才免於一死。岡村寧次為了感謝蔣介石,而在日本政府也不希望台灣被解放軍攻陷的情形下,由日本政府默許,岡村寧次招集前日軍最優秀的參謀軍官協助蔣介石作戰。 
 

這支沒有名字,不穿軍服,代號覆麵部隊的參謀顧問團,這就是曆史上最神秘的白團。當時這支神秘的顧問團幫助退守台灣的蔣軍訓練新軍,籌建防務。他們提出的反登陸計畫與德國人的大西洋長城完全不同。主事的情報官荒武國光大尉從日本本土找來當時日軍占領台灣時,守備部隊中的一名重要軍官小林善左協助。小林善左父親為當時日本政府在台灣的民政官員。他在台灣出生,除了能講流利閩南語外,並對台灣地理環境非常熟悉。他向蔣介石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畫,那就是不要浪費金錢構築防禦工事,而應該善用台灣沿海不斷淤積的問題來構成天然屏障。 
 

台軍西側沿海因為大陸棚平淺,極易在海岸淤積成爛泥海灘。百年來西部所有港口都飽受淤積之苦,若幹小港口甚至在短短五十年內成為內陸,當時日本政府每年都要花費钜資疏浚幾個大港以維持航道。而小林善左建議蔣介石,除了未來規畫要開辟港口的幾個地點外,其它的地區全部停止疏浚。而且要積極興建邊堤來圍住已經淤積的地段,以更加快淤積的速度。等到所有的西部海灘都成為深達數公裏的爛泥灘後,別說登陸部隊,就是一般人也無法在上麵安全行走時。那台灣雖然四麵環海,但是敵人卻沒有上岸之處。 
 

當時的蔣介石采用了小林善左的聰明計畫,不止節省了疏浚的經費,更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大舉展開海埔新生地計畫工程中的先期堤岸工程,加速海岸的淤積,造成台灣西岸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海灘都形成危險的爛泥灘。並且在這五十年間不斷增寬,最寬處有達十五公裏,最窄也有五公裏以上。一日隻有兩次短暫漲潮時可見到海水,但是水深也不過數公尺。這個爛泥灘非常危險,每年都有多人不慎在爛泥中滅頂,就算熟悉當地水文的漁夫也不敢大意。 
 

這一個計畫讓台軍可以用少量的部隊就防守絕大多數的海岸,而精銳則集中在沒有淤積的少數海灘上。而這些少數可以讓登陸部隊上岸的海灘在蔣介石死後,蔣經國認為反攻無望,決心固守台灣時,更是大加破壞,一一改建成無法登陸的人工岩岸或興建攔沙堤使其也開始淤積。而這樣的政策都用所謂的海埔新生地工業區計畫掩蓋。因為幾十年下來淤積的範圍廣大,有些地區已經可以加以修建成為占地幾百公頃的海濱工業區。" 
 

 
 

時到今日,台灣的海岸真能登陸的地點少的可憐,這些海灘通稱為”紅色海灘”,均有重兵駐守。其中最大的登陸地點是位於屏東的加祿堂沿岸,也隻能容納兩個團同時登陸。而台軍在這裏部署重兵防守。除了一個戰車旅與一個海軍陸戰旅就在海灘口外。台灣的三軍聯訓基地也在一個小時車程內。這裏隨時都有一個完成戰備的旅級單位正成實彈演習,而當地守備軍團的炮兵群就躲在山區掩體中,炮口幾十年來就是標定了這片海灘。一但開戰兩個小時內台軍預計還能增援一個機械化步兵旅、一個空中騎兵旅。 
 


 

白團當初設計的高超防禦計畫,五十年來依然被台軍奉為反登陸戰的準則,不斷淤積的海岸不止為台灣提供了新的海濱工業區,更成為台軍防守的天險。蔣介石生前極為倚重白團在軍事上幫助。其中台灣的憲兵隊就是白團仿照二戰時令占領區人民聞風喪膽的皇軍憲兵隊所建立。直至今日依然是台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而且台灣憲兵隊依然穿著與當年皇軍憲兵隊一樣的墨綠色軍服,而不與陸軍一樣換穿著迷彩服。日本與台灣斷交後,白團多數人返回日本,但是新成立的日本交流協會依然由日本自衛隊退役將領出任駐台重要幹部,與當年的白團就是一脈相承。如目前駐台的處長級幹部長野陽一就是前不久才退役的日本陸上自衛隊少將。

所有跟帖: 

take it easy,, 老米還幫台灣訓練特種兵呢.... -ininjiji- 給 ininjiji 發送悄悄話 ininjij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5/2013 postreply 13:10: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