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國的拿破侖:南明戰神李定國

轉發一段鐵血論壇的貼,關於李定國和四將軍,在南明史中的地位,有助於了解小說背景。考慮到小說的故事,前半部基本符合曆史,所以隻貼他的前生部分,到兩厥名王一戰為止。後麵的部分不貼了,有興趣的可以查百度。因為他後半生的命運,在《帝國傳奇》故事中,與真實曆史大不相同了。


在帝國名錄之中,他居然占據第一位。真是天大的機緣啊。本來我計劃的是,按照小說出場順序,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排在名錄第一位呢。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擇日不如撞日吧,這與李定國的曆史地位,也算十分相符。我給他的角色定位是——17世紀中國的拿破侖。不過論外形之帥氣,估計比拿破侖強多了,^_^


看到簡介的第4段,他兵貴神速下桂林,逼得孔有德自殺那段,那是李定國的一生中,最精彩絕倫的一戰吧,想起去桂林靖江王府,到處尋找他的遺跡,卻看不到一點記錄,本來覺得很失望,卻在離開的時候,回首王府的石碑刻,看到李定國的名字,赫然放在大門口上,列於孫中山名字之前,真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啊~


 
 
 
    李定國,字寧宇,陝西綏德人,出身貧寒,十歲時不堪明廷欺壓,投張獻忠起義軍,轉戰於四川、湖北。定國少年英武,人稱“萬人敵”、“小尉遲”,臨陣必披堅執銳,屢立戰功。十七歲,射殺明軍上將張令。二十一歲,奉命奇襲襄陽,擒明朝親藩襄王。二十四歲,張獻忠稱製,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為義子,封定國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後李闖攻陷北京,清兵乘機入關。江山獰淪,張獻忠轉而抗清,順治三年,失利而死。定國隨孫可望領餘部轉戰滇、黔,以昆明為中心建立新政權,孫可望被推為國主,定國稱安西王。可望本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地位相當,入滇後雖稱國主,但定國、文秀等手握重兵,尤其定國性情倔強,遇事常生爭執,故有隙。順治五年,可望借故縛定國於演武場,杖責過百;後又相抱持而哭,命定國取沙定洲以贖罪。定國心中憤懣,但為了大西軍內部團結,忍下屈辱,曆時三月,平定作亂的沙定州,穩住了雲南的形勢。
 
 
    南明抗清節節敗退,岌岌可危,孫可望著眼全國大局,為挽回頹勢,決定聯合南明,領兵出滇,赴前線抗清。同時,為名正言順的統轄李定國、劉文秀,可望上表朝廷,請封秦王。李定國直樸,初遣使請封時,不悅道:“我自為王,安用請?”後幾經反複,終獲南明封爵後,又道:“若是,則為朝廷官,不再作賊,勿反複也!”順治六年,孫可望以李定國、劉文秀為先頭,武力收編了南明永曆朝廷殘存的地方割據武裝,收複貴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區。可望嚴明軍紀,一致政令,使西南地區的抗清力量重獲統一指揮。而嚴整吏治,恢複生產,安撫人民,招徠商賈等舉措。也使飽受戰亂摧殘,喪亡殆盡的川、貴百姓重煥生機。
 
 
    順治九年,後方已定,孫可望遣李定國東攻湘桂,劉文秀等進軍四川。既受命,定國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奸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揮軍入湘,收複大批州縣後,又利用清定南王孔有德的驕橫輕敵,奇兵下桂,五月,敗清軍,兩夜下武岡、克寶慶,勢如破竹。六月,奪取全州。孔有德聞報大驚,親領桂林守軍前往興安縣嚴關,企圖扼險拒守,被定國軍擊敗,浮屍蔽於江下;傍晚狼狽逃回桂林,緊閉城門。六月三十日,李定國大軍將桂林圍得水泄不通,四日中午,攻破武勝門,清軍不敵獸散,孔有德悵然失色,悲歎道:“已矣!”遂在王府自殺,死前命隨從將其所居後殿及掠得的珍寶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縊前把兒子托付給一名侍衛,囑咐道:“僥幸活命,便叫他出家。不要學他父親,作賊一生,落得今日之下場。”接著,李定國麾下各部乘勝南下平樂,收複柳州。其親鎮桂林,頒布政令,穩定局麵。八月,整頓稍定,定國揮軍進攻梧州,守將不敢迎戰,逃入廣東乞憐於平南王尚可喜。十五日,明軍收複梧州,廣西全省均告平定。廣東清軍極為恐慌,與廣西接境各部紛紛棄城撤往肇慶。定國欲待廣西局麵穩定,即進逼廣東,收複失土,卻逢滿清親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援湘,可望唯恐有失,調定國北上抗敵,定國離開廣西後,因兵力淡薄,匡複之地複陸續被尚可喜奪回。
 
 
    十月三十日,李定國部進抵衡陽。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明將馬進忠引部眾退寶慶。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進至距離衡陽三十餘裏處。李定國派部將領兵佯攻,隨即後撤。尼堪驕心自用,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即兼程追襲,次日天色未明已至衡陽,與李定國大軍相遇。定國見尼堪輕進寡謀,遂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線將士對陣時稍一接觸即佯裝不敵,主動後撤。尼堪“乘勝”追擊二十餘裏,陷入埋伏。定國一聲令下,全軍出擊,殺聲震天,勢如潮湧;清軍倉皇失措,迅速被明軍擊敗,主帥尼堪斃命於混戰之中。軍士割下其首級向定國獻功,全軍歡聲雷動,齊唱滿江紅,時人有詩曰“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勇敗八旗,克斃敵酋,定國軍名揚天下。
 
 
    清軍不敢再戰,垂頭喪氣的退往長沙。衡陽大捷,粉碎了八旗兵不可戰勝的神話,清朝官員中有人號天大慟,稱“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連順治也悲歎:“我朝用兵,從無此失。”清廷上下神情沮喪,士氣低迷,致力抗清的鄉紳義士則大受鼓舞,他們重新喚起興複之希望,欣喜欲狂、奔走相告。許多退入山區的明朝殘兵敗將和隱居鄉間的官紳更聞風雲集,共勷盛舉。加之孫可望不久前親自揮軍攻克辰州,若兩軍合力,天下一心,隱有北進中原,匡複山河之勢。
 
 
    然而,就在李定國連殲清朝二王,複地千裏,軍威大震之時,身為南明永曆王朝實權者的孫可望非但不趁機出兵,收複失土,反而愈加妒忌,認為定國功高震主。當初,定國攻克桂林,送到貴陽的繳獲物品中鮮有金銀財寶。孫可望聽信小人之言認定李定國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賞將士示恩於下。衡陽之戰,孫可望不派兵支援,卻仍獲大捷,到擊斃尼堪的消息傳來時,孫可望妒火中燒,決心除掉定國。他假意派人至衡州慰勞,封定國為西寧王,李定國道:“封賞出自天子,今以王封王,可乎?”拒不受封。可望更怒,唯恐楚粵人心盡歸定國,遂召其歸。定國未應。十月,可望出兵沅江,連續下書七道,催定國至靖州相會,圖謀害他。
 
 
    劉文秀之子不忍,密書舉發可望陰計,令定國切勿前來,枉送性命。定國行至武岡州,見書,不勝憤慨,他原希望孫可望率部由辰州東進,同己部合擊湖南清軍,若能全殲該軍,勢必使滿洲八旗實力大損,遠近聞風喪膽;然後會合夔東十三家兵力北取湖北,東攻江西,很可能形成勢如破竹的局麵。如今知可望不顧大局,蓄意害己,不由心灰意懶,他對部下將領說:“不幸少陷軍中,備嚐險艱,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今甫得斬名王,奏大捷,而猜忌四起。本欲共圖恢複,今忌我如此,安能成大功乎?今妻子俱在雲南,我豈得已而奔哉!”遂率軍撤入廣西,從此避免同孫可望見麵.
 
 
    李定國撤兵不久,清兵反攻,孫可望戰敗,兩軍相持於靖州、武岡一線,本來複湘的大好局麵化為烏有。定國與可望二十年的兄弟情誼煙消雲散,聯明抗清以來前所未有的複興良機也成曇花一現。若幹年後,大儒黃宗羲追憶往事,仍恨恨不平,敘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嗬筆而問天也!”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逐鹿英雄》的創作背景
  • 最羨慕的意中人
  • 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世界
  • 相愛的兩個人,相依的兩棵大樹
  • 《新碧血劍》第1章 故國之殤 第19節 采花大盜
  • 所有跟帖: 

    可惜李定國局限於戰神,而不是一位政治領袖。:)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0/2013 postreply 23:04:5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