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3月20日開始了就職連任後首次外訪。而剛剛當選為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22日也將展開其外交首秀。不同點在於,奧巴馬將首訪地點選在了硝煙彌漫的巴以,而習近平則將首訪地鎖定在了俄羅斯。
奧巴馬首訪暴露美戰略原地踏步
對於奧巴馬而言,他選擇巴以地區,其實不足為奇。隨著美國結束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奧巴馬在第一任內一直醉心推動“重返亞洲”(後經不斷修正,五角大樓稱之為亞太戰略“再平衡”)。但正是這種“厚此薄彼”,導致了中東問題禍患叢生。
美國一手策劃的“茉莉花革命”雖然推翻了獨裁政府,但也偏離了美國初衷,且留下不少後遺症。當前,埃及、突尼斯等國誕生的新政府十分脆弱,美國憂慮羸弱的成果極有可能被極端分子“竊取”。
此外,敘利亞問題、伊核問題、巴以衝突、恐怖襲擊等都威脅著美國本土安全和全球戰略。2012年的美國駐班加西使館遇襲,以及2013年的美國駐土耳 其遇襲,都給美國敲響了警鍾。新任防長哈格爾(Chuck Hagel)便曾指出,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和國家安全形成挑戰的不是中國等傳統意義上的對手,而是中東國家的政府治理危機。
奧巴馬20日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會晤時,雙方談及了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巴以問題。但以上問題,兩人並未有新的突破性的進展。對於外界十分期待的巴以和平進程,奧 巴馬卻表示,此行未帶和平建議,隻是來“傾聽”。奧巴馬的“空手而來”,注定巴以兩國隻能繼續劍拔弩張。
在中東危機四伏之際,美國的亞太戰略“再平衡”也是磕磕絆絆。分析指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雖然理論基礎具備,但依舊尚欠火候,也缺乏實質性東西。加之受困於巨額財政赤字,“再平衡”戰略前景堪憂。何況,美國當前在亞太已惹得“天怒人怨”。
奧巴馬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介入,使得東盟國家左右為難,更引起中國不快;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挺日立場,幾將美國拉上中日衝突的戰車;而美國加大亞太 軍事部署,也刺激著朝鮮的敏感神經。出於對美國以及美韓同盟的回擊,朝鮮2013年2月進行了第3次核試驗,使得東北亞局勢再度惡化。
美國的“過猶不及”,使得奧巴馬第二任對美國對外戰略做出了修正。結合奧巴馬新國安團隊成員來看,奧巴馬可能采取“息事寧人”的策略繼續推進“再平衡”戰略。但因中東不穩,亞太“再平衡”也難免受到掣肘。故而,奧巴馬政府又必須擠出精力處理中東問題。
分析認為,亞太“再平衡”,本身就是耗資費時的戰略,甚至需要美國數十年籌謀部署,況且奧巴馬第一任內推行效果並不順利。但恰恰這種焦頭爛額的局麵下,美國又必須“抽身”亞太解決中東棘手問題。美國這種戰略思維,不禁讓人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感覺。
如此,說美國戰略“原地踏步”自然不為過。
習近平首訪:打造與俄羅斯準同盟
細數中國曆任領導人“首訪史”不難發現,除習近平以外,已有3人將首訪國鎖定俄羅斯(前蘇聯)。他們是毛澤東、劉少奇、胡錦濤。而1979年的鄧小平以及1993年的江澤民,卻都將首訪地選在了美國。究其原因,是因當時中國麵臨的最棘手問題是緊張的中美關係。
但總體而言,俄羅斯一直被中國視為“戰略後院”,而首訪俄羅斯已是中國領導人的傳統習慣。因此,習近平此次首訪俄羅斯,可以說是延續了中國外交傳統。但仔細分析,又不難看出習近平此訪將會有重大“突破”。
在這次習近平訪俄期間,兩國將發表《中俄聯合聲明》。內容涵蓋政治、能源、投資、人文交流以及軍事科技等領域合作。此外,兩國在聲明中還將就敘利亞問 題、伊核問題以及朝鮮問題等闡述共同立場。雖然兩國發表聯合聲明並不新鮮,且大多具有象征意義。但在觀察人士看來,中俄兩國今次簽署的聯合聲明可能將更具 有實質性。
觀察人士認為,中俄是戰略合作夥伴,兩國在國際問題上有相近甚至相同的看法與利益。俄羅斯還是與中國利益交集最多、衝突最少的大國。無論是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朝鮮問題,還是兩國對待日本的立場,都幾乎雷同。
2012年12月,《中俄第十七次總理磋商聯合公報》的簽署,可看做是中俄將共同維護戰後秩序的決定以文本的形式確認了下來。因日本與俄羅斯存在“北 方四島”之爭,還與中國存在釣魚島之爭,加之日本當前“右翼”急劇抬頭,試圖挑戰著二戰戰後秩序,那麽中俄在日本問題上,很容易結成“準同盟”,共同對日 本施壓。
需要注意的是,長久以來,中俄就國際問題表達立場時,所用手段無非是發聲譴責,並共同在聯合國投下“一致票”。但習近平訪俄羅斯後,兩國可能將擯棄以 前的手段。比如在敘利亞問題,中俄便可能會用具體行動去阻止西方對敘利亞的幹預。當然,這種具體行動並不一定是軍事行動。
此外,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的個人性格以及大國情懷,也注定兩國在挑戰國際舊格局、重塑世界新格局上有著共同的訴求。
還需強調的是軍事領域。觀察人士認為,中俄在聯合聲明中雖不會公開表示軍事合作,但兩國提升軍事戰略關係卻可能就此開始。而習近平首訪俄羅斯意義便也注定與以往中國領導人不同。因為,這一切似乎暗示中俄“準同盟”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