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組織形式命名的最高三人團就是博古、周恩來和李德,稍後新三人團重起爐灶,然而,這種三人團的模式或者參用外來話說“三駕馬車”並沒有因為組織形式的取消而消失,相反一直在中共黨史上反複出現。
遵義會議之後,張聞天取代博古成為中共中央的總負責,毛澤東不便走到前台,用張聞天既可以堵住王明乃至共產國際的嘴巴,也能收擺脫俗務的實效,當然這也是毛當時羽翼尚不豐滿所致。
王明歸國後,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這三駕馬車很快解體,周恩來被逐出書記處,王明成為和毛澤東暫時不相伯仲的黨內領導人,這樣,毛澤東、張聞天、王明成為新的“三人團”(沒有從組織形式明確,而實際意義如此)。
這個三人團中,張聞天名義是第一把,卻實際坐著傀儡的交椅。然則就這麽一個傀儡在1943年也被免去。在三年左右的鬥法中,王明敗北,毛澤東肢解了三人團,到1943年3月之前,此三人團早已報廢。自1943年代之而起的是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的新三駕馬車,三人以書記處三位書記的名義相捋斯大林、日丹諾夫、葉若夫在肅反期間的權勢與地位。
轉戰陝北期間,周恩來的地位開始上升,成為毛在軍事上的主要助手。直到建國前,這一格局還能稍許維持。然而,從五十年代初期,毛幡然變計,不但對劉少奇的權力加以明顯的限製且有扶持他人上馬的跡象。在毛澤東的新視野中,高崗、林彪脫穎而出。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高饒事件是文革在組織路線上的預演,這次醞釀的三人團即毛澤東、高崗、林彪雖然胎死腹中,可全麵掣肘劉少奇成為毛建國後在政治上思考的頭等大事之一,此即為不想大權旁落的另類思維。張明遠在他的《我的回憶》中寫的十分清楚,高崗就是要保林倒劉,就是要抬出林彪。值得玩味的是,若幹年後,在林彪已然批臭的情況下,也沒有人對林深深卷入高饒事件的漩渦大談特談,僅以所謂的“滑過”代替,試想如果沒有最高當局的默許或者幕後操作,林彪豈能輕輕滑過?毛讓陳雲轉告林彪,如林彪不從高崗船上走下來即與林分手雲雲,實則這不過是毛保存碩果的手法而已。其後,林彪居然和反擊高饒有功的鄧小平一起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至此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在十年建設期間,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組成“三人團”,毛之提攜鄧不惟鄧是毛派頭子,而且準備用鄧的書記處遏製劉少奇的黨務係統和周恩來的政務係統,毛的這一打算基本達到目的。但是,由於毛的胡亂指揮讓國家陷入重重危機,劉少奇、鄧小平因為負責收拾殘局進而獲得在認識上的共鳴,成為稍後劉鄧所謂的“結盟”的張本,這殊非毛之初衷。
毛有撼於劉鄧掌握一線大權,深感自己大權旁落,乃轉而嘉許林彪的推動個人崇拜的活動,不惜犧牲譚政等昔日的親信來給個人崇拜鋪平道路的同時換取林彪的全力支持。林彪在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悄然崛起。
殆至1966年,毛、劉、鄧的三駕馬車已經基本解體,劉鄧不但不再是三人團的成員,反而因此成了“罪魁”,林彪、周恩來相繼取代他們二人的地位。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但是,這個三人團從一開始就有著先天不足,毛雖然把周也拉下水,可他深知周不會像江青那些人窮凶極惡,更不要指望周會在關鍵問題上殺身成仁。而且,毛也不準備讓林彪“一股獨大”,遂以江青的文革小組作為手中揮舞的棍棒時刻準備左敲林彪、右打周恩來,讓他們無時無刻的記住隻有拚命向前才是人間正道。
然而,事物的發展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毛打倒劉的同時卻讓林彪趁機坐大,以致於霸占軍隊三分天下有其一。毛當然不會坐視林彪尾大不掉,於是在林彪要求毛兌現承諾之際利用國家主席之爭讓林彪自己入甕,九屆二中全會更是指雞罵狗、殺雞儆猴,哪知道林彪並不買帳非但不認錯,反而越走越遠,林立果甚至對毛動了殺機,這就給毛徹底剝去林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林彪死後,周恩來糾左為毛所不能容忍,因此有了鄧的二次複出。這時候周雖然名義還是第二號人物,卻左支右拙,毛選擇了王洪文做接班人後雖廢棄可並沒有完全拋棄,四人幫已經成為左右政壇的實權派。這一時期的三駕馬車應該說是毛澤東、鄧小平和四人幫更為恰當。
鄧出麵大搞整頓,雖然讓經濟獲得起色卻被毛的文革新貴視作眼中釘,毛本人也看出鄧並不是他千秋萬代之後不做“秘密報告”的合適人選。況且周又命若懸絲,毛決定簡拔資曆很淺的華國鋒上台。四五事件出來後,毛乃將鄧打翻在地,雖然沒有開除鄧的黨籍,但在毛看來,在鄧的有生之年重出“江湖”已經不做他想。
毛臨終安排華國鋒、老派、四人幫形成三足鼎立,毛自認為在這個安排中,幾乎無一人不是他的提攜、無一人不是文革的受益者,有這樣的三駕馬車存在,既可以繼續他的晚年革命,也可以保證他的神像萬代供奉,可謂機關算盡。
哪知道毛甫一咽氣,江青等人不顧毛的苦心孤詣,一再在政治局會議上以雞毛蒜皮的小事為難華國鋒,“後主”雖然“荏弱”可也不準備將權力拱手讓人,兼以李鑫、汪東興之流鼓動,於是,華竟然和葉劍英聯合將毛一手安排的三駕馬車打個粉碎。隨著江青等人的被清洗,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組成毛身後的正式三駕馬車主導中國。
但是,華並不是一個除舊布新的統帥,他的核心地位完全出於毛生前的指定和汪東興等人上綱的吹捧。毛說過,核心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鬥爭中形成的。以此論之,華當然是過渡。
鄧小平第三次複出,成為各方矚目的眾望所歸,他的領袖群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華國鋒悄然退出後,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形成新的三人團,而這也隻是台前的三人團,在幕後還有一個以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組成的太上三人團。這兩個三人團都以鄧為核心,鄧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已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晚年的鄧深有苦衷,他既想謀求一條開明的政治路線,又不想重蹈覆轍,所以,胡趙在前台並不是風平浪靜。特別是毛的後期思想遭到清算,新的思想沒有完全樹立,不惟黨內就是黨外也在茫然中搜求。特別是民主思潮一再衝擊政治,使得鄧在左右之間頗為躊躇。這種為難最終導致八十年代的兩次政壇上的大變故的交替出現。而三人團這種固有的形式也暫時的走到了它的曆史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