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們怎樣過大年(續)

來源: 山哥 2013-02-14 02:22:3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92 bytes)
四十年前我們怎樣過大年(續)

有網友對我表示不信我們終年能有白米飯吃。其實這裏的確有可究之處。事實是即使在我們所謂的“魚米之鄉”,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大米飯。每年有幾個月,無論城鄉,口糧裏都摻了紅薯這種更高產的粗糧。不論是新鮮紅薯還是幹紅薯絲,都不太好消化,加上缺乏動植物油脂,所以紅薯很難做成美味。

不過也有例外。秋天收獲的紅薯儲存直農曆新年時節,許多澱粉都已被分解為可溶性單雙糖,糖度大為提高。這時候烤紅薯,如果再用小刀切個小洞灌些豬油進去,味道一定好極了。此外紅薯也可製作成幹紅薯片,紅薯條之類,和炒花生,炒蠶豆一起,都是孩子們喜愛的土產年貨。

那個年代的水果,由於交通運輸問題,品種十分單調,價格比較昂貴(按當時的收入而言)。不要說北方的蘋果和梨子,就是兩廣的香蕉荔子桂圓,在湖南市場都十分寶貴。湖南的當家水果,就是柑橘了。每年秋天橘子收獲季節,每家每戶都要儲存一些柑橘。那些水分充足的蜜桔,儲存直農曆年時,也是甜蜜可口,可是另一種楠桔,就顯得過於幹枯,味道欠佳了。

文革年代也是文藝被革命的年代。“八億人民八個樣板戲”的確是當時的現實。那時電視還不太普及。普通人家很少有電視機。隻有少數單位有一些公用電視(請參看相關博文)。節目也主要是一些新聞和電影,很少有電視劇,更沒有春晚之類的文藝晚會。由於批判“封資修”,傳統戲劇,西方作品以及蘇聯東歐文藝,一同被打入冷宮。

電影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大眾娛樂產品。可是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電影院放映的,差不多都是所謂“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的莫名其妙,外加中國的新聞簡報”。除了樣板戲和“新聞簡報“,某些文革前的國產戰爭片也是每年必看的。像“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奇襲”,“打擊侵略者”之類。

電影片單調,電影票倒不貴。一般也就是一毛錢一張票。過年時單位還要招待大家在操場上看一場露天電影。雖然十有八九都是看過的舊電影,室外氣溫也在零度左右,可是孩子們還是熱情不減。吃過晚飯便拿著凳子去操場占位子。有時少許遲了一些,便隻好坐到銀幕的另一麵看反麵了。想想看在刺骨的寒風中津津有味地看一場單調的舊電影,該是怎樣的苦中有樂!

過年時劇院上演的戲劇當時主要是京劇芭蕾樣板戲基礎上“移植”的地方劇花鼓戲,湘劇之類。憑良心講,那些移植的樣板戲水平也很高,如花鼓戲《沙家浜》,其優美唱腔至今難忘。

相關博文:我在70年代看電視的經曆

朝鮮的《賣花姑娘》與中國的《白毛女》(圖)

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既得利益者”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四十年前我們怎樣過大年(續)
  • 追憶四十年前我們怎樣過大年
  • 先天不足後天補:笑談我的扁平足
  • 與“小陳衝”初次約會
  • 激勵我們思考人生意義的兩段著名格言警句(下)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