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禮治思想的內容

來源: 路橋 2013-01-21 01:11: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51 bytes)
回答: 親身實錄:關於印度生活的第一手資料路橋2013-01-19 06:09:23

禮治是指統治者依照"禮"所確定的社會等級次序關係和名分規定來治理國家。儒家否認社會是公平的,"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他們認為人有智愚之別,應有貴賤上下之分,而貴賤上下決定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行為。如何維持這個不公平社會的秩序呢?這就要適用"禮","禮"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首要準則,社會中人們的各種關係都要依靠"禮"來理順,處理各種事情和判斷是非也都要以"禮"為準則。安於現狀,老老實實依"禮"而為,即為沐浴聖化之順民,如稍有"非分之想",則為犯上作亂,大逆不道,就會受到"刑"乃至族規家法嚴厲的懲罰。

 

儒家的禮治理論在最開始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直到漢朝時大儒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統治者的支持,儒學才從諸子百家的學說中脫穎而出,成為古代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董仲舒推崇"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即先用"禮"對民眾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之以刑罰,刑是"禮"的補充,是實現"禮"的工具。儒家禮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點:

 

1.強調宗法倫理觀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倫理思想,這是"禮"的核心內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關係是皇權統治中的大倫。在宗法製度中,君臣、上下、長幼、貴賤都有明確的界限和等級秩序。禮治就是借"親親"、"尊尊"之規則,來維護以父權、夫權為中心的家庭、家族倫理關係和以君權為中心的社會秩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向臣民灌輸宗法倫理觀念有助於臣民接受家長式的統治,使他們安於現狀,老老實實做忠君、尊父、順夫的順民,而不敢、不想、也不願改變現有的不平等的社會秩序,從而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和諧,達到天下長治久安的目的。

 

2.宣揚"性善論"。《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強調"仁義禮智根於心"。"性善論"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養,依靠道德來對權力進行約束,認為掌權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會為惡。統治者布德於九州、牧民於四海,對臣民進行禮德教化,臣民要修身養性、尊尊尚德、沐浴聖化,老老實實依"禮"行事,做統治者的順民。

 

3.主張賢人治國。禮治的理想政治模式是"賢人政治",所謂賢人就是統治者,皇帝為真龍、為真命天子,是上天派下來的聖人,其責任是確立"道"和"替天行道",即實施禮治。雷霆雨露皆為天恩,統治者的話就是金口玉言,天子是不會錯的,臣民要聽從天子和賢人的教誨,徇禮守法,安居樂業。

 

概言之,儒家的禮治思想就是: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人在社會上的貴賤和在家族中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差異是天生的、是生來就注定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必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政治、社會地位,不得有絲毫的僭越。不同身份的人有著不同的"禮",不同的行為規範。人人要徇禮守法,遵循固有的社會地位和相應的社會規範,便可維持理想的社會秩序,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