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中美合作所”抗日功勳 ZT

來源: lfz11 2013-01-15 05:27:4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209 bytes)

騰訊曆史   用堅實的史料說話
還原“中美合作所”抗日功勳
——抗戰史係列(9)

從剛建國開始,“中美合作所”便被大陸官方宣傳為“美蔣反動罪行”的代表,數十年來《紅岩》等文藝作品更是將其塑造成了臭名昭著的魔窟,至今很多人提起來仍然會咬牙切齒。然而在台灣和美國,“中美合作所”卻作為著名的抗日典範一直被紀念和頌揚。

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撰文為“中美合作所”正名,用史實證明其在抗日戰爭中有過巨大貢獻,證明其本身與白公館、渣滓洞等國民黨監獄毫不相關。那麽,“中美合作所”到底是抗日機構,還是反共陣地呢

 

“中美合作所”隻是為抗戰搜集情報和培訓特戰部隊

中美合作所(即“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以下簡稱中美所)是1943年4月中美兩國出於抗日目的,為收集交換軍事情報、探測氣象情報、訓練遊擊部隊而設立的軍事合作機構。

中美所隻為交換日軍情報、訓練遊擊隊、共同迅速殲滅日寇

 

中美合作所的創始人:戴笠和梅樂斯

1941年12月美日爆發太平洋戰爭後,美國開始與中國進行全方位的軍事合作。1942年初美海軍上校李威廉(WillisA.Lee)向海軍上將歐內斯特J.金(ErnestJ.King)建議:“日軍必將很快攻占東南太平洋沿海地方和重要島嶼以孤立美國;美國則應以海軍為主力,適當配合空軍,先殲敵於海上,方可決定勝負;而能夠為美國海軍提供東南太平洋氣象和軍事情報最理想的地方,就是中國;因此美國海軍應盡快派人到中國去搜集情報。”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梅樂斯來華同中方情報機構軍統負責人戴笠協商共同對日作戰事宜。經商討決定:由美國供應技術、器材、械彈,由中國提供人員,在中國沿海及敵後淪陷區,建立水雷爆破站、氣象站、情報站、電訊偵聽站、行動爆破站等,共同對日作戰。

1943年4月15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正式簽訂《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協定基本內容如下:

“中美兩國為摧毀共同敵人,求得軍事上之勝利,特設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以完成此項任務。……條文如左:

“一、為求在中國沿海、中國淪陷地區及其他日敵各占領地區、打擊吾人共同敵人起見,特在中國組織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其目的在以中國戰區為根據地,用美國物資及技術,協同對遠東各地之日本海軍、日本商船、日本空軍及其占領地區內之礦產、工廠、倉庫以及其他軍事設備予以有效之打擊。……三、為便於業務之進行,美國願以無代價供給一切物資。……五、本所設主任、副主任各一人,主任由華方任之,副主任由美方任之。

“九、本所設有遠程空中偵察隊,配有飛機器材及研譯、判讀、照相之人員。此隊之目的,乃在中國淪陷地區及遠東各占領地區內,攝製並判讀各項敵人活動之照片,使本所對凡能見到敵人之各項活動,保持確切之認識,以便實施種種之打擊。除駕駛員外,其攝製之人員大部以華方人員任之。……十、為便於在中國沿海各港灣實施布雷,俾適時打擊敵人船隻起見,得由美方派遣飛機,測量港灣地形,並由華方派員參加。其所測繪之地圖,與攝成之照片,專供本所使用並保管,不得攜往他處,以免泄露軍事上之秘密。……十一、本所設宣傳組,對中國淪陷地區及其他日本占領區內之敵人與人民,從事心理戰爭。其全部需用之器材,由美方供給。如無線電發報機、錄音機、特種攝影機、印刷機等,並由美方負責訓練華方使用此項機件之人員。……十四、本所奉準指定之發報台,得與中國境外之美國海軍無線電台通報。惟本所所有其他各電台,則限製僅用於本所之各有關業務。……十八、本所為偵察敵情,對於敵電海、陸、空三部分之密碼,均實施偵收、研譯。是項偵譯工作,由美方派員負責設計、指導,由華方派員參加工作。偵收與研譯之敵碼,應由本所之主管部門,在本所辦理,以免宣泄。本所偵譯敵各種密碼之結果,有呈報兩國軍事當局參考之必要者,須經主任、副主任審核,決定後分報之。

“十二、本所於重慶、華盛頓兩地派駐人員,辦理中美兩國情報互換事宜。……十六、本所各種訓練人員,除由美方派遣技術訓練負責人,及各種技術訓練之設計、指導人員外,其他之教職員及學員均由華方選派之。訓練課程及其進度由主任、副主任商定之。受訓人員結業後之派遣,經考試及實際測驗及格後,由主任、副主任決定分發之。……十七、本所對各受訓學員,及各部門之華方人員,其在受訓與工作時間,均應有詳盡之記錄,凡成績特別優異,在合作工作上有送美研習之必要者,經本所選定呈舉蔣委員長批準後,得送美研習。美國政府對該項學員,均供給居住、學習及來回旅費。

“十九、本所本部設於中國戰時首都所在地重慶,並按實際情況之需要,在各地分期設立前進工作隊,辦理有關爆破、偵察、瞭望、氣象、對敵宣傳及其他有關本所工作之交通事宜。茲暫定下列各城市,設立前進工作隊:1、贛州;2、辰溪;3、溫州;4、衢州;5、福州;6、漳州;7、大亞灣;8、海康;9、北海;10、廣德;11、立煌;12、常德;13、衡陽;14、洛陽;15、海州附近地區;16、臨沂附近地區;17、蘭州;18、五原;19、保山;20、車裏;21、安西;22、拉薩;23、迪化。

“廿一、本所所需之爆破無線電、武器彈藥、交通、攝影、氣象、化學、印刷、醫藥等,以及各項工作所需要之一切器材,均由美方供給,並負責運抵重慶,交本所派員管理。其自重慶運往各工作地區之運輸,均由華方負責。

“廿二、華方人員之薪給,及其工作之費用由華方負責。……廿三、美方人員之薪給,極其工作之費用由美方負責。……廿五、本所在緬甸、泰國、安南、朝鮮、台灣等地全部工作之進行費用,由美方負擔之。

“廿七、本協定……有效期間自協定簽訂之日起至同盟國對日戰爭結束時停止。”(孫丹年《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爭》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很明顯,按照上述協議設立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隻是一個以打擊日本為目的,組織上以中方為主、以美方援助形式構建的跨國軍事合作機構,在協定字麵上並沒有看到任何反共字樣。

中美合作所成立之後,蔣介石很快批準實施了《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工作計劃綱要》,綱要中規定中國方麵參加合作的力量主要是戴笠的軍統機構及其下屬部隊——“現有沿海之情報布置與各鐵路破壞隊、軍委會別動軍與忠義救國軍及泰國挺進軍”。他們由中美所訓練和裝備並接受中美聯合指揮,稱作“特種作戰部隊”。這些部隊的具體任務是:“在敵人占領地區,布置情報工作,搜集敵軍事、政治、經濟、外交各種情報”;“在敵占領區內重要城市、鐵路、公路、河流、礦產,及中國與安南、泰國沿海各軍商港灣、島嶼,利用各種力量與方法,對敵予以不斷之打擊”。“按目前軍事上之需要,側重平漢、津浦與京滬杭鐵路沿線,及武漢與中南半島,以及中國南海各地工作之策進,將來並隨戰況之推移,將工作重心,漸次向北推進。”“加強別動軍及忠義救國軍與泰國挺進隊及軍統局各鐵道破壞隊,從事敵後之擾亂、突擊,及破壞敵軍機場、交通、資源、礦產、工廠、倉庫,並策動工人罷工,以減少其生產”。(《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工作計劃綱要》,轉自張霈芝《戴笠與抗戰》,第344—348頁)

根據上述任務,中美所設立了以下重要機構:

軍事作戰組和行動組:指揮軍統所領導的大大小小約八十個行動隊和各種名稱的破壞隊、組等單位進行敵後抗戰。

情報組:這個組是中美所的重點工作組,主要是偵測收集編譯各方情報。據原中美所分析研究組三級譯員曾聖傑回憶他們的具體工作是:“我在情報組所譯的情報,國內外的都有,最多的是江南方麵,如日本軍隊的調動、偽軍調動,某倉庫所儲軍火,日軍某些番號在何地出現。我新四軍的有一少部分,占的比例不大。如某地發現新四軍多少人等。”(鄧又平《析“中美合作所集中營”》)

心理作戰組:據原中美合作所心理作戰組英文翻譯李斯康所述,“心理戰爭組主要係編寫各種宣傳品,用秘密方式或飛機散發至淪陷區或日本本土及各戰場上。收聽日本或漢奸電台廣播並用秘密廣播進行幹擾或反宣傳,內容不外是美蔣偽裝抗戰的宣傳物,以麻痹淪陷區人民。”(鄧又平《析“中美合作所集中營”》)

氣象組:這個組主要任務是為美國海空軍活動搜集中國大陸和西太平洋的氣象情況,據原中美所氣象總站通訊電台上校台長徐止善回憶:“氣象組的工作,其主要任務為匯集各地氣象報告,繪製天氣圖,預告天氣,並將天氣預告供應當時所謂的‘盟軍’即美帝的海空軍,作為作戰參考之用。”(鄧又平《析“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為此,“中美合作所”先後在全國設立了165個氣象站和通訊電台。

此外還有交通運輸組、工程處、醫務組、總務組等後勤和服務機構。

無論從設立目的還是從設立的機構上看,中美合作所完完全全是為抗戰服務的情報和訓練機構,沒有任何反共的意圖存在。

中美所在全國建立11個營地,幫戴笠訓練了5萬“特種作戰部隊”

忠義救國總指揮馬誌超陪同戴笠與梅樂斯視導中美合作所訓練班人員

為了實現情報搜集和擾亂日軍的目的,中美合作所在全國各地設立11個“中美特種技術訓練班”(簡稱中美班)和8種專業培訓班,投入大量資源幫助戴笠的訓練和裝備軍統局指揮的別動軍、忠義救國軍、鐵路破壞隊等敵後遊擊部隊,以增強其戰鬥能力,打擊日軍。

1、中美所的11個訓練班和8種專業培訓班

從1943年至1945年8月抗戰結束,中美合作所在全國各地設立11個訓練營地和8種專業性的培訓班,對戴笠手中所掌握的武裝遊擊部隊進行各種現代化裝備訓練,使其成為“特種作戰人員”和情報偵測等專業性人才。因為是軍統自己主辦的各種訓練班,因此各訓練班基本都由戴笠兼班主任,每班設副主任,負實際責任。

對於這些培訓班的性質,曆來大陸官方宣傳的都是為蔣介石訓練“特務人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據中美合作所臨汝特訓班負責人文強澄清說:“顧名思義,當年由中美合作所舉辦的特種技術訓練班,外間傳聞失誤,以為是施行的一套神秘性特務訓練,但實際上,卻是完全針對與日本軍隊作殊死戰鬥的一種在其前方或後方的破壞、阻擊、活捉舌頭……等等有利於盟軍登陸配合作戰、打擊瓦解敵軍的訓練。”(文強《中美合作所臨汝特訓班》)也就是說,中美所其實是在為抗日訓練特種作戰部隊,而非長期所說的什麽專門的特務訓練。

那麽,這些訓練班和專業培訓班具體有哪些呢?

11個特種技術訓練班的分布情況 如下所示:

期數
地點
開設時間
訓練人數
訓練後主要任務
第一班 安徽雄村 1943年3月-1945年2月 共舉辦7期,合計訓練忠義救國軍各部、別動軍第七縱隊、軍統局皖南行動隊、軍統局福建調查室行動隊等單位共計15885人。 結業後主要部署於皖南青弋江一帶,“以截斷長江,控製蕪湖水庫,及截斷京蕪鐵路,進擊南京,並由徽州、績溪、臨安,經徽杭國道,進擊杭州,同時負責監視孝豐、湖州、蘇州一帶之日軍活動等任務”。(參見張霈芝《戴笠與抗戰》,第377頁)
第二班 湖南南嶽(後遷湘西和貴州) 1943年6月-1944年6月 共辦4期。先後訓練別動軍、軍統局粵漢鐵道破壞隊,軍統局湘桂、浙贛、鄂南等處行動隊等部共2400餘人。 結業後發展成為軍統的“湘鄂贛邊區行動總隊”(即梅樂斯所說“長江突擊隊”),多次炸毀日軍船隻、車輛、橋梁,為陳納德飛虎隊轟炸長江沿線日軍提供情報,癱瘓粵漢鐵路,大量牽製日軍。
第三班 河南臨汝(後遷陝西) 1943年8月-1945年8月 共辦5期。先後調訓別動軍、線鐵道破壞隊及豫鄂皖魯冀晉各省的行動隊及青年學生等,共計3025人。 在豫西會戰中炸毀汴新(開封至新鄉)鐵路及一座鐵路橋,後為掩護國軍撤退炸毀兩座橋梁和多處公路,遲滯日軍進攻鋒芒。後遷至陝西對日作戰。
第四班 綏遠陝壩 1944年春-1945年8月 共辦4期,調訓傅作義所部官兵、軍統局五原辦事處及青年學生共900餘人。 前兩期結業後,由美國教官帶領編組為別動軍一個縱隊,赴平綏線以北的大青山,重點破壞平綏鐵路,成為北方遊擊戰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五班 廣西南寧 1944年9月10日-10月1日 招收廣西青年學生900餘人,編為別動軍第三縱隊第三支隊。 因桂柳戰事吃緊提前結業,裝備美式武器後,分別進入淪陷的玉林、梧州、南寧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
第六班 福建漳州華安 1944年9月-1945年8月 共辦3期,培訓軍統駐閩人員、青年學生2137人。 設立華安氣象台和7個海空監察哨,布防福建沿海,任務是監視日軍動態;日軍入侵福建時曾參與堵擊日寇。
第七班 福建建甌東峰 1944年8月-1945年8月 共辦2期。共訓練反正的偽軍張逸舟部、青年學生、軍統工作人員及東南班第一期畢業生105人,合計1506人。 曾派100人爆破福州市日偽據點;另派30人火燒海島上的日軍大倉庫,並消滅敵守軍一個連。
第八班 浙江瑞安玉壺 1944年8月-1945年8月 共辦4期;調訓忠義救國軍浦東特種行動隊張為邦部1800餘人。 結業後編為第九至十一教導營和特務營,接受忠義救國軍溫台地區指揮部的指揮。
第九班 重慶歌樂山 1945年1月-1947年2月 第一期由美國人訓練800餘人,第二期美國人撤出,軍統利用美國人留下的設備訓練了千餘人。 此基地主要是訓練秘密警察,第一期於1945年夏季畢業。多數學員分派到各戰區作情報工作,還有些分派到各省警察機關。有少數人分派到緝私署和水陸空統一檢查站。
第十班 貴州息烽 1944年10月-1945年8月 共辦2期,訓練湯恩伯兵團招考青年學生2071人。 結業後編為4個教導營,擔任敵後突擊和破壞工作。
第十一班 廣東梅縣 1945年2月-8月 共辦1期,調訓廣東別動軍和粵漢鐵路南段破壞隊人員共計1207人。 結業後編為2個教導營,在廣東敵後擔任突擊和破壞任務。

 

圖片資料來源:洪小夏《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合作所論析》;孫丹年《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爭》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8種專業培訓班的大致情況如下所示:

培訓內容
地點
開設時間
人數
訓練後主要任務
氣象培訓 重慶、蘭州、貴州息烽 1943年2月-1945年8月 共訓練氣象人員1000人左右。 結業後分派各戰區各重要地點,設立氣象站、測候站近百個,部分被派往馬尼拉和新加坡為盟軍提供氣象情報。
情報培訓 重慶 1943年12月-1944年10月 共辦4期,每期一至二個月,共調訓軍統局敵後工作人員138人。 結業後由美方人員帶領,潛往敵占區,設立前進聯絡站、前進指揮站、潛伏分站和情報組,建立起東南淪陷地區的情報網和監視站。
行動破壞、爆破培訓 桂林、柳州、貴陽、江西修水 1944年7月-1945年初 在桂林、柳州、貴陽舉辦3期,共計39人;在江西漫江梁塘,共舉辦4期,培訓知識青年1100人。另辦幹部培訓班1期250人。 桂林、柳州、貴陽地區受訓人員結業後配發新器材,分別組建廣東廣(州)三(水)鐵路行動組和廣西柳邕行動組,深入敵後執行破壞行動;江西修水受訓人員結業後編如入湘鄂贛行動區行動總隊,負責長江以南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85縣範圍的敵後爆破等破壞行動。
電訊培訓 重慶、福建東峰 1944年7月-1945年 1944年在重慶調訓軍統局電訊人員20人;1944年7月從軍統東南特訓班電訊係選調20人,就地施訓3個月;1944年9月,在重慶再設電訊訓練班,調訓軍令部電訊總所人員3個班共培訓70人。 結業後分發各地,配合美方,籌建各地電台、情報站和了望所。至1945年,中美合作所在中國各地建立起嚴密周全的電台通訊網絡:在重慶設有中美合作的陸軍、海軍總台各1座;在浙江、江西、福建、上海、湖南、陝西、甘肅、廣東等地建有設備完善的電訊支台10個;在全國各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敵後地區,包括海外地區,建立了數十個分台。各台均有受訓學員參與工作。

 

資料來源:洪小夏《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合作所論析》

從1943年至1945年8月,中美合作所各訓練班,共訓練單位22個,完成為訓練之作戰部隊49180人,各種幹部1320人,畢業學員50500人。這些“特種作戰部隊”經訓練後改編為別動軍8個縱隊、忠救軍3個縱隊,湘鄂贛邊區行動總隊(梅樂斯稱之為長江突擊隊)、鐵道破壞隊、水上破壞隊、教導營(多半由受訓學生編成)若幹等敵後抗戰隊伍。(張霈芝:《戴笠與抗戰》,第390頁)

2、特種技術訓練班的訓練內容是什麽?

上述五萬人到底在中美合作所的特種技術訓練班得到了什麽樣的現代化軍事訓練呢?

據河南臨汝特訓班負責人文強回憶:“作為武裝遊擊部脈的一切基本訓練,全由中方擬定實施,美方不加過問。屬於美方要講授的課程,是如何使用現代化武器和技術上的問題。……中方所施教的課程,大致分為軍事課程和政治課程兩門。軍事課程,主要是講授遊擊戰術(國民掌軍的教材頗多,如國民黨軍自編的,八路軍、新四軍實施過的,還有世界各國的);政治課程,是把國民黨軍政工局印發的各種小冊子作為教材。屬於美方的所謂特種技術的施教又是什麽呢?與其說是受美方的特技訓練,不如說是接受其較新式的輕武器裝備。在第3班先講授後演習的武器有:卡賓輕步槍,所有的衝鋒槍、3號左輪槍、軟性炸藥(威力比TNT硬性炸藥大5倍至8倍,可做成油條、燒餅、可粘貼於被炸物上,用導電爆破,威力可觀)。美方對三槍一炸藥,通過翻譯講授其性能和使用,幾乎占去了l個月的時間。像開運動會似的實彈演習、爆破演習,占去了將近l個半月的時間。經過演習,一個個的成績考查後,認為及格滿意了,才點名發給武器;否則,即列入淘汰或再受訓練。”(文強《中美合作所臨汝特訓班》)

而當時在湖南“南嶽訓練班”受訓的鄧易行回憶的訓練內容是:“政治方麵,主要學習三民主義、國父遺囑、總裁言論等。軍事訓練主要是以步兵操典、射擊教範、築城、情報學、爆破學、擒拿術、城市暴動行動術。美國教官杜伯納教練暗殺、擒拿術、炸藥使用等。還訓練使用美國武器湯姆森、手榴彈。”(鄧易行《萍鄉大安裏中美合作所訓練班內幕》)

而在雄村訓練班教務組工作的曹鴻藻回憶,雄村的訓練班課程則更加豐富:“中國課為:三民主義、步兵操典、政治、築城、通訊、防毒、特工、情報、化裝、擒拿、遊泳、國術等。美國人課一是武器射擊(如0.5機關炮、肩射火箭炮、洛易士機槍、湯姆生機槍、卡品步槍、左輪手槍);二是爆破。……重機槍、卡賓槍以上的都在河邊對對河槍靶射擊,上下船須停下,在射擊後才可通行。手槍靶是在黃備山。”(曹鴻藻《湮沒史海的中美合作所雄村訓練班》,《世紀》2008年03期)

中美班訓練學員使用美國新式武器,教授特種作戰技能,這種訓練大幅提升了中國士兵的水平和檔次,使國軍的敵後遊擊部隊取得了不少戰績。

“中美合作所”在抗戰中表現不俗

中美所在抗戰中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出色的,特別是在情報破譯方麵,具體有哪些呢?

情報戰:破獲情報幫美軍擊斃山本五十六,殲滅日海軍主力

 

美方特工教中方人員竊聽信號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成立之後,迅速建立起了強大的情報搜集、破譯和傳遞網絡:“它在全中國建立有156個氣象站,掌握著中國沿海及內陸、東南亞乃至部分太平洋地區的氣象資料;它的電訊總台擁有10餘部中程發報機,還有兩部3000瓦遠程發報機,在各地有分支電台80餘部,海岸監視哨數十個;與舊金山、珍珠港、關島、菲律賓等地的美國海軍基地電台有聯係,與正在太平洋中活動的美軍艦隊有直接聯係;……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以至全世界各個角落設有情報聯絡點,幾乎所有被日軍占領的地區,如安南、暹羅、緬甸、巴黎、婆羅洲、中國台灣、菲律賓,都有情報傳送到重慶總部;在華東、華南設有20多個工作站。”(孫丹年《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爭》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正是如此強大的情報網絡,才幫助中美合作所多次及時破獲日本電報,配合美國海軍給予日本海軍以毀滅性打擊。對於中美合作所在對日情報戰中的輝煌戰績,原軍統局軍事情報處少將處長鮑誌鴻1962年4月、1971年9月所寫材料整理《從中英特務合作到中美特務合作》有詳細描述:

“就我能記憶的軍統軍事處提供的情報和對美日海軍決戰有重大關係的有:1943年初,軍統上海區在上海,從台灣籍日海軍譯電員處得悉,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擬定了新的海軍作戰計劃,主要以日本海空軍聯合作戰以對抗美海軍助進攻,企圖殲滅美海軍於菲律賓海峽附近。

“日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是日本海軍的中心和權威,為了給菲律賓日本軍隊偵察各島嶼地形,修建秘密飛機場,提供和掌握準確情報,他親自乘飛機視察布置。軍統特務從偵測和破譯電報中,了解山本五十六的行動。美國海軍派飛機潛至菲律賓上空,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擊落,使其墜海而亡。至此,日本海軍喪失了指揮靈魂。

“美國重占菲律賓馬尼拉後,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率艦隊重返蘇比克軍港。準備率第七艦隊分兩個縱隊向日本挺進,伺機對日海軍主力決戰。軍統又獲悉日海軍作戰計劃:日海軍主力集結在中國東南沿海,待美國海軍主力向東南沿海前進時,側擊美海軍之力而殲滅之。軍統將這個情報立即抄送中美所,轉告美海軍。據梅樂斯談,第七艦隊司令柯克得悉日海軍作戰計劃後,立即改變原來分兩縱隊向日本本土前進與日海軍決戰計劃,變更布署,決定向中國東南沿海前進,尋求日本海軍主力決戰而殲滅之。”(《戴笠、梅樂斯與中美合作所》,群眾出版社1993年版p43-45)

與鮑誌鴻以上最後一段話相佐證的,有王泰棟所著《陳布雷外史》第139頁的一段記載:

“1944年的下半年,陳布雷得悉了唐生明從上海發來的一個可靠情報。這就是日本正把所有能作戰的艦隊集中整編成一個新的艦隊,集結在琉球群島附近,準備出美國不意,給以突然的一次襲擊,給美國艦隊以致命打擊。這是唐生明從日本海軍方麵的一個要員處搞來的情報。重慶方麵接到這一情報,立刻送至中美合作所,再馬上轉給美國海軍方麵。美國海軍當時正在竭力搜集日本艦隊下落的情報,經查明日本艦隊集結的動向屬實後,便先發製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擊沉、擊傷日艦近百艘,使日本海軍遭到毀滅性打擊。”

這就是著名的“萊特島之戰”,此戰美軍擊毀了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和一艘巡洋艦;第二天,美海軍摧毀了日本海軍栗田艦隊三分之二的艦隻,包括日本海軍引以為豪的兩艘巨艦“武藏號”和“大和號”,使其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此後再也無法發動大的海戰。

據統計,在1944年至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前,中美所共提供美方4139件重要情報,而美方對我方的交換情報也有1758件。在電訊偵譯工作方麵,中美所在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總共截獲日軍密電11萬多件,並破譯多種密碼。(孫丹年《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爭》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P49)

心理戰:對動搖日軍軍心“影響相當大”

中美所自成立之初就開始尋求對日心理戰,心理戰的內容是什麽呢?具體是怎麽操作的呢?據原中美合作所心理作戰組少將組長王安之介紹,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白宣傳與黑宣傳,就是公開宜傳與秘密宣傳。白宣傳的方法,是將別方的各種殘酷不人道行為(如虐待戰俘、壓迫人民等)用公開方式向自己方麵的士兵和人民群眾大量宣傳,使士兵發生影響,在戰場上不願向對方投降而拚命作戰,使人民群眾對於對方保惡痛絕,群起反對。或是調過頭來,將自己方麵的好處,向對方士兵和人民群眾宣傳,促使對方士兵願意投降,不願作戰,而使對方的人民群眾對我方表示歡迎與好感。

“黑宣傳與白宣傳相反,是用秘密方式取得對方軍政機關張貼的布告、傳單、標語以及廣播節目等等,然後用同樣紙張、字體、格式偽裝成對方同樣的東西,隻在中間變換一段字句——不利於對方的字句,比如說“為了作戰,又要抽壯丁,為了作戰,又要征糧”等等,使對方的士兵和人民群眾看了發生不良影響。或是對方軍政人員廣播講演時,自己方麵運用播音設備和技巧,插進去接上演講,中間發表一段不利於對方的話語,同樣引起士兵和人民群眾的不滿。這是用偷天換日的辦法,使對方不易發覺而達到秘密宣傳的目的。

“二、戰場上的恐怖威脅。兩軍作戰時,這方麵在作戰地區領先布置了隱蔽的擴大收音器,然後作有計劃的撤退,使對方占領這個地區。到黑夜時候,這方麵利用無線電放送各種槍炮射擊聲行,甚至有飛機轟炸聲音,使對方士兵在黑夜中摸不清頭腦,發生驚慌失措。第二天白天,這方麵佯攻,槍炮齊發。晚上再用無線電放音驚猶。這樣達續幾天,使對方士兵不得休息,精神疲倦,達於極點。然後乘機大舉進攻,一鼓而下。

“再如兩軍作戰,在傍晚時分,這方麵派山飛機,在飛機上跳下一批降落傘部隊,落在敵軍陣地。敵軍團天色將黑,看到降落傘部隊落在自己陣地,當然發生恐慌,立刻派兵搜索,但搜索毫無結果,心理上更加恐慌。這方麵便可乘機襲擊取得全勝。其實飛機上跳下的降落水部隊是化學製成的,它降落到地麵隻幾分鍾,就化為烏有了。

“又如兩軍作戰時,先向對方猛攻一陣,構成火網,然後用飛機向對方陣地投下空心彈,發射出大批投降證。投降證上用幾個大字說明憑證投降,可得優待。對方士兵在強大火父威脅下,當然心理動搖,拾起投降證,便自願投降了。接待投降士兵後,再用獎勵辦法,教他們去招呼夥伴同來投降,這就形成敵軍成批地投降。

“三.擾亂敵後人心。派出少數人,深入敵後,在很短時間內,作出一種成幾種普遍的恐怖宣傳,擾亂人心。……如1944年冬,日軍占領福州,一夜之間,福州到處發現大手印,手印上指比“日寇漢奸逃不出人民手掌”。日軍大事搜索,毫無結果,發生驚惶,漢奸也發生顧慮等等。”(《中美合作所的心理作戰和美國海陸軍的矛盾》本文係根據其1962年4月所寫材料整理的,摘自《戴笠、梅樂斯與中美合作所》,群眾出版社1993年版)

王安之說,當時中美所訓練的“以上這些所謂心理作戰,在中國因各種原因,並未全部實現,主要隻做了些所謂黑白宣傳”。那麽,所做的黑白宣傳情況如何呢?

據當時的軍統局總務處處長沈醉回憶:中美所的“心理作戰組除了經常不斷地向日寇占領區進行廣播並用飛機空投宣傳品外,一九四四年又成立了一個流動宣傳大隊,由賀元充大隊長,經常在東南一帶前線活動。這個大隊配屬有十幾輛宣傳車,車上裝有播音設備,專在接近日軍駐地向日本士兵進行宣傳。這個組的工作最緊張活躍的時期,是一九四五年美軍向日本逐島進攻與向長崎、廣島投原子彈的時候,他們不斷地宣傳美軍在日本本土上作戰的成績,誇大原子彈的威力,去動搖日軍軍心。勝利後,梅樂斯急於想了解這個組的工作在日本軍隊中所起的作用,曾派出許多美蔣特務去詢問過一些日本軍人,得到了很令人滿意的答複。因為一些被封鎖的消息不斷傳到了日軍的耳中,他們互相暗中傳播,據說對前方士氣的影響相當大。”(沈醉《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內幕》)

遊擊戰和爆破戰:在敵後大規模殺傷日軍

國軍敵後遊擊隊在受訓

除了上述間接性的參與戰爭外,中美合作所訓練的五萬人中多數是直接同日軍真刀真槍的作戰,當然,同大部隊野戰不同,他們的作戰方式多是遊擊戰、爆破、暗殺等,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大規模遊擊戰在敵後殺傷日軍

中美所培訓的特種作戰人員大多數都回到了直接麵對日軍的戰場,他們通過學到的技能和獲得的武器,在敵後通過遊擊戰不斷給日軍造成傷亡,據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洪小夏統計,中美所培訓的武裝人員對日軍造成較大破壞的遊擊戰案例有:

1944年5月14日,別動隊綏遠獨立支隊同裝備7輛坦克、裝甲車的600餘日軍激戰3小時,擊毀日軍坦克2輛、裝甲車4輛,擊斃日軍70餘人。

1944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長衡會戰中,湘鄂贛邊區行動總隊在長沙附近埋設地雷,斃傷敵1000餘人。衡陽保衛戰期間,中美所別動軍第二縱隊組織300人敢死隊,於6月下旬攻占株洲,並堅守幾天。在長衡會戰期間配合正規軍遊擊作戰共153次,斃傷日軍共1947人;別動軍第四縱隊長沙會戰期間遊擊作戰共34次,斃傷日軍1100餘人。合計斃傷日軍4000餘人。

1944年下半年,別動軍第一縱隊曾襲擊廣州附近日偽軍51次,累計殲敵1500餘人。1945年初集中破壞粵漢鐵路南段。2月出擊32次,俘日偽軍156人,炸沉汽艇7艘,毀飛機1架,炸毀橋梁7座。別動軍第二縱隊襲擊粵漢鐵路長沙至衡陽段,1945年1月先後出擊30次,斃傷敵約800人,其中包括擊斃一名日軍將級軍官。

2、破壞日軍運兵車輛及公路,爆破炸毀橋梁和鐵路

原中美合作所心理作戰組少將組長王一心在其1959年寫的材料中講述了一中美所行動隊在公路上炸毀日軍運兵車輛的事情:“1944年至1945年時,中美合作所西南行動隊隊長劉某,帶領隊員30多人,在邕柳公路上破壞日軍運兵汽車,方法是先在公路上埋下地雷,隻在地麵上伸出一根一尺多長的鐵條,日軍運兵汽車在公路上開過時,碰到這根鐵條,地雷就爆炸。同時在地雷附近又埋下一連串地雷,裝上電線,可以用發電開關發動爆炸。日軍運兵汽車總是四五十輛一道開來的,當第一輛車碰到地雷爆炸時,後麵的幾十輛車都停下了,潛伏在附近的行動隊員,就拉動電開關,一連串地雷同時爆炸,可以一次破壞日軍運兵車輛好幾輛。”(孫丹年《中美合作所與太平洋戰爭》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P53)

據臨汝特訓班負責人文強講,為了遲滯日軍發動豫北戰役的鋒芒,1944年1月21日夜,經中美所第三班訓練後的平漢鐵路破壞隊在別動軍300餘人的掩護下,衝破日軍嚴密防守,強行破壞鄭州以北的黃河鐵路大橋,炸毀該大橋橋身梁柱50餘根(該大橋全長2000餘米,橋身共計119根梁柱),使平漢鐵路中斷達兩個月之久(該大橋3月25日才修複通車),推遲了豫中會戰的爆發。(參見洪小夏《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合作所論析》和文強《中美合作所臨汝特訓班》)

3、暗殺汪偽特務和官員

據鮑誌鴻介紹,他在中美所工作時聽說過中美所的暗殺手法和暗殺行動:“中美所行動組是專搞破壞和暗殺的。據聞,美國特務曾談及把炸藥製成各種形狀和不同顏色,如像肥皂、饅頭等,以用於諜殺行動;其次為毒藥,軍統稱汪偽特務李士群等均為軍統用毒藥謀害。(《戴笠、梅樂斯與中美合作所》,群眾出版社1993年版P54)

據中美合作所美方參謀長貝樂利1946年說:中美合作所部隊“擊斃敵寇26799人,傷11642人,俘虜508人,破壞橋梁183座,舢板158隻、汽船35隻,飛機1架,車頭、車廂425節,庫房271個,鐵路303段,機動機車269輛,營救聯合國飛行員130名。”(洪小夏《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合作所論析》)

抗日戰爭勝利後,按照《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的規定,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結束,美方人員分批回國。各地訓練班、情報站均予結束。到1946年七八月間,全部結束手續辦理完畢。

中美合作所與白公館、渣滓洞監獄完全不相關

中美合作所建國後被稱為“集中營”

幾十年來,小說《紅岩》及由其衍生的文藝作品都將中美合作所與白公館、渣滓洞監獄捆綁在一起稱為“法西斯集中營”,但其實兩者完全沒有關係。

歌樂山下的白公館、渣滓洞是專門關押政治犯的國民黨監獄,並且1949年9月至11月底,國民黨當局將這裏關押的包括共產黨、民革、民盟、“托派”及無黨派人士(還包括軍統局的違紀犯)在內的200餘名政治犯屠殺。這也是小說《紅岩》的曆史背景。

而中美合作所除了恰巧與這兩個監獄處在同一位置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關係,與49年屠殺進步人士更是沒有絲毫聯係:

白公館是1939年冬由軍統局用做臨時看守所,當中美合作所1943年建立時,白公館看守所奉命將人犯遷往渣滓洞,白公館房屋則讓給美方人員作為住所。抗戰勝利後中美合作所撤銷,美方人員回國,白公館才又恢複關押政治犯的職能(後稱國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關押國民黨當局認為是“要犯”的較高級別政治犯。而渣滓洞監獄,原是因白公館看守所人滿為患而增設,1946年底將人犯遷回白公館後,曾一度關門,後於1947年底又重新開張。而且對政治犯的屠殺,全都發生於中美合作所撤銷,美方人員完全撤走之後,因此,中美合作所與白公館、渣滓洞國民黨監獄的罪惡活動完全無關。

而且,據原在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編研室工作的鄧又平所說:“至今為止,在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的檔案室中,找不出一份是由中美合作所簽發的逮捕、屠殺革命誌士的文件,也沒有一份材料中提及過,說是美國人親自參加了這些活動。”

因此,可以說白公館、渣滓洞國民黨監獄與中美合作所無關。

結語

1、 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中美合作所是且隻是一個為抗日服務的軍事合作機構,對抗戰勝利作出過極大貢獻,這一點不該被忘記。

2、 中美合作所從未以反共為目的,《紅岩》中的那些國民黨監獄中的罪惡與其沒有任何關係,數十年宣傳使其蒙受的惡名應該被澄清,應該用真實而有力的證據還曆史以本來麵目。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