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人都有: 東方網上轉載來的'論海派1949年後無斷層'

來源: 華府采菊人 2013-01-01 15:22: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85 bytes)
支內也是"海派文化", 有點滑稽; 那上山下鄉更是了. (轉載者注).

上海海派文化斷過層嗎?

有人說上海海派文化49年以後就斷層了,理由一是解放以後海派文化的文宣逐漸淡化,二是海派文化的許多代表人物先後到北京任職。對此論點我不能苟同,實際上,解放以後,特別是50年代,正是海派文化在健康的道路上蓬勃發展的輝煌時期。

解放之初的上海,上海的電影文化繼續延續其傳統的欣欣向榮的態勢。以前布滿上海各處的影戲院不但依然開放,而且在勞動人民集中居住區域開設了新的電影院,一些新建的工人文化宮中也安排電影放映專場,電影的低票價使電影的放映從解放前主要對象為寫字間職員等中上層人士的娛樂迅速轉變成完全民性的娛樂活動。50年代觀看電影的盛況直到現在在許多上海平民的記憶中還是是非常有回味的。當時除了白天放映,晚上還有兩場“夜場電影”,星期天不但有早場,甚至還有早早場。各家電影院門口都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看不到頭輪放映的搶買第二輪影院較便宜的票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

上海電影製片廠一度分為“天馬”、“海燕”、“江南”三個製片廠。三個廠明星群集,星光璀璨,有白楊、王丹鳳、趙丹、金山、張瑞芳、秦怡、吳茵、王蓓、上官雲珠、劉瓊、馮喆、馮奇、康泰、石揮、韓非、顧而已、魏鶴齡等,隨著歲月的增長,演技也臻於成熟,導演桑弧、湯曉丹、成蔭、謝晉、 岑範、鄭君裏等,也都正值壯年,進入了創作高峰期,更是佳作連連。當時,電影題材豐富,如《烏鴉與麻雀》、《我這一輩子》、《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山間鈴響馬幫來》、《母親》、《女籃5號》、《護士日記》、《海魂》、《家》、《祝福》、《李時珍》、《林則徐》、《不夜城》、《霧海夜航》、《為了和平》、《鐵窗烈火》、《羅漢錢》、《天仙配》等,均為上海生產的優秀電影。

《鐵道遊擊隊》裏的《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女籃五號》中的《讓青春閃光》,《護士日記》中的《小燕子》等以及當時重新播放的“五四以來優秀電影的插曲都成為當時廣泛傳唱的流行歌曲。《九九豔陽天》更是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廣為流唱,成了當年的“愛情曲”,王丹鳳主唱的《小燕子》直到現在還是爺爺奶奶們唱給孫子孫女們聽的海派“搖籃曲”。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脫穎而出、成長成形起來的滬劇、越劇、評彈、滬書、滑稽劇、錫劇、甬劇、淮劇、等10多種戲劇曲藝,在解放後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高潮,進一步繁榮了海派文藝。50年代戲劇、曲藝的發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滬劇《羅漢錢》、《大雷雨》等成為家喻戶曉的戲劇,特別是戚雅仙的《婚姻曲》,配合了“婚姻法”的發布,更是膾炙人口,其中的唱詞“婚姻法,有保障,自由平等樂逍遙,千年枷鎖已打開,封建禮教如山倒”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兩句。滬劇《羅漢錢》、《為奴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妓女淚》、《啼笑因緣》、《翠崗紅旗》、《大雷雨》,使滬劇這一從上海小調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更趨於成熟,唱腔、舞美、布景的改革,使其海派文化的特色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一些名演員的流派唱腔也基本上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幾年奠定。1959年上演的滬劇《雷雨》匯集各個滬劇團的當家演員,真可謂群星薈萃,名家聚集,流派紛呈,唱腔做功各顯春秋,成為各種戲劇改編曹禹《雷雨》最成功的一部。

我在{海派本來是個貶義詞}一文中曾說過:“海派文化不僅僅表現在文化藝術方麵,它的精髓已深入到社會風尚和市民的生活方式中。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我認為是最可寶貴的一個特點,海納百川、中西合璧;見多識廣、富有創造;注重變化,與時俱進;追逐時尚,引領潮流。這就是海派文化真正的精華所在”。在解放後上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這種學習吸收,消化創造,追逐時尚,引領潮流的文化素質,使上海的方方麵麵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的第一塊國產手表在上海誕生,中國的第一輛轎車在上海問世,中國的第一艘萬噸輪在上海下水,中國的第一枚導彈在上海奉賢海灘試飛升天,中國的第一個萬噸水壓機,第一個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第一個研究成功合成牛胰島素……等等這一切都說明了海派文化的精髓已經植入到上海人的眼界、胸懷、思維、創造中去了。

在計劃經濟年代,上海許許多多的好男兒打起背包支內支邊,帶去了技術,更重要的是帶去了海派文化的思維方式,這種善於學習,善於創造的海派精神,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催化劑,在這方麵,上海人可以自豪地高呼:我們是好樣的!我們是無私的!

即使在文革這樣的年代,海派文化也沒有終止他的腳步。上海人聰明地,另類地抵製這場運動,他們躲進小樓繼續學習著各種文化知識,學習著各種器樂,他們用零零碎碎的木材打出了捷克式家具,用淘來的電子零件組裝出了電視機…… 文革結束後,這些人成了第一批下海踏浪者。

海派文化是不死鳥,海派文化永遠不會萎靡,海派文化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都沒有斷過層,這是上海的天文、地理、人文所決定了的。風雨過後是晴朗,80年代上海大張旗鼓地打出了海派文化的大旗,從此海派文化又一次揚帆起航。我們把鏡頭掃向高樓林立的陸家嘴,掃向上海大劇院、上海藝術中心、音樂廳、影城、博物館、圖書館……掃向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同時我們深信,薪火相傳的海派文化必將越來越紅火,越來越輝煌,像東方明珠那樣,屹立在黃浦江畔,為中華文明增光添彩!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什麽人都有: 東方網上轉載來的'論海派1949年後無斷層'
  • 78級高考準考證
  • 走在C&O運河邊
  • 轉載自上海東方網的<去美國很短咋就發現這多問題?>
  • 上海小收藏的幾張圖片
  • 所有跟帖: 

    上海許許多多的可憐男兒打起背包被支內支邊:因為兩邊都消亡,所以是名副其實短了。 -halfdummy- 給 halfdumm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01/2013 postreply 19:09:59

    如今弄堂都沒了,聽不到王師母,張家姆媽之類的稱呼了。 -墨遊- 給 墨遊 發送悄悄話 墨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02/2013 postreply 08:17:54

    海派文化碰撞不過西方文化,現在正在逐漸消亡。海派文化的消亡,首當其衝的應是滬劇。現在滬劇幾乎沒有名演員,沒有名劇目,在包羅萬象的 -Spruce- 給 Spruce 發送悄悄話 (560 bytes) () 01/02/2013 postreply 13:49:02

    什麽是海派?千萬別添上"文化" -滾子刀肉- 給 滾子刀肉 發送悄悄話 (539 bytes) () 01/02/2013 postreply 15:41: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