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江蘇衛視的《非常了得》,有一位自稱重慶來的可愛小模特,當被要求說幾句重慶話時,居然一句都說不出來。假冒重慶人,這有什麽必要,不大可能吧。估計真是隻會說普通話,不會說自己地方方言。
原來隻聽說上海、廣東有這情況,沒想到重慶也出現小孩不會說重慶話,但願她隻是一時緊張,不是真不會說。
語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載體,中譯英,英譯中,都會漏掉其中意味,翻譯再好,都不會原汁原味。方言也一樣,不會說某種方言,就領會不到其中的韻味。
50歲以下的人可能都沒聽說過著名演員“謝添”的名字。他抗戰期間生活在四川,非常欣賞四川話的生動、幽默,像形容糖的甜,四川話說mīn甜(近似:命甜),形容臭,四川話說幫臭,形容鹽放多了,四川話說齁含。換成普通話就不一定有對應的字和對應的音調。同樣的道理,其它方言也有其獨特的深層韻味,普通話不可能替代。
在播音行道,講究普通話說得標不標準,尚可理解。
其它行道,大致7-8成就很不容易了,完全沒有必要去追求所謂的標準普通話,因為它不是生活語言,隻是東南西北大家溝通交流需要的,不像四川話、北京話、東北話、廣東話、江浙話……等等方言有數千年生活存積,所以它可以表達意,但難以表達味。
就拿主持人來說,普通話的要求肯定應有一底線,過了這一底線,普通話標準不標準就不該是第一要素,因為它不是生活語言,標準太嚴格,就像瞎子的眼鏡——多餘的框框,作繭自縛。
像董卿、朱迅主持《上春晚》,《牆來了》,顯得就放不開、拘謹,比起孟非這位普通話時常被人糾正的主持人的機智不油滑,幽默不輕浮,掌控場麵化解出現的窘迫的快速反應,以及與觀眾互動等等方麵的能力,中央台的幾位明顯落後了。主持人的文化底蘊基礎,對社會大千世界的認識感受能力,顯然更被觀眾重視。
普通話的重要不可拔得過高,如果隻會說普通話,而沒有了方言,中華文化肯定就幹癟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