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態與夷希微 2009-11-02 04:44:16
科學理論,特別是牛頓引力論的成功,使得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侯爵在19世紀初論斷,宇宙是完全被決定的。他認為存在一組科學定律,隻要我們完全知道宇宙在某一時刻的狀態,我們便能依此預言宇宙中將會發生的任一事件。這是所謂的宿命論.但是,這個宇宙由微觀粒子組成,要想完全知道宇宙在某一時刻的狀態,人們必須能準確地測量組成宇宙的每一顆粒子現在的位置和速度。1926年, 德國科學家威納·海森堡提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簡單點講,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對速度的測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在不確定性原理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展出來了量子力學.量子力學不對一次觀測預言一個單獨的確定結果。代之,它預言一組不同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並告訴我們每個結果出現的概率。所謂的概率表示,譬如講位置,它的含義是指,粒子在某個位置出現的概率。理論上講,在某些極端的情形下,粒子有可能忽然出現在宇宙的邊緣(如果宇宙有邊緣的話)。事實上,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不管相隔多遠(哪怕在宇宙各自一端),也能保持奇妙的相幹性。在量子理論中,粒子被描述成位置和速度的結合物的量子態。量子理論改變了人們對世界宿命論的看法.
不確定性原理最早稱為測不準原理。其實"測不準"三個字是有誤導的,50多年以後,許多哲學家還在爭議它的對對錯錯。今天,大多數科學家都願意接受量子力學,因為它和實驗符合得很完美。它的的確確是一個極其成功的理論,並成為幾乎所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它製約著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行為,而這些正是電子設備諸如電視、計算機的基本元件。它並且也是現代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
人們認為,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與觀測手段無關,反映了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量子態是微觀粒子,以至於由微觀粒子組成的宏觀物體的根本狀態.
那麽,究竟什麽是量子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仔細看卻看不分明,叫做“夷”;仔細聽也聽不明白,叫做“希”;仔細摸索仍舊得不到,叫做 “微”。
“夷希微”是沒有辦法精確測量的。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隻能把它們混為一體。(通過統計的手段來整體觀察。)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沒有比這種“混為一體的觀察”更為有效的手段了,通過它,我們方可以避免一無所知。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複歸於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的形象,我把它稱為恍惚。
這是“夷希微”(微觀粒子量子態)的形象表示。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迎著它的麵而去(確定了位置),你卻會不知他要到哪裏去(測不準動量),追蹤它(測量它的動量)你卻會抓不著他的尾跡(測不準位置)。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俺在想,中華遠古文明,擺不定是宇宙深處的某個高度發達卓越的種族來到地球定居後發展出來的文明,盡管遺忘了具體的技術(或許是故意的),唯留下如此卓越的思維成果 - "道".
哈哈!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9080/200911/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