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真正財富的儲蓄是不存在的。人類必須滾動式發展,產出和消費永遠動態平衡。比如每年儲蓄5%,其實是現實和未來的交換契約。如果你真存比如糧食,每年產量的5%,那麽若幹年後世界上將堆滿了糧食。但這永遠不會出現。你所能做的最多就是,把舊的存糧吃掉,然後再存新的。把老一輩人的儲蓄用掉,然後再存下一代的。但是作為人類社會全體來看,任何時代都是出入平衡。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就要出大事。
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多少生產都滿足不了。但是人類又是有預見性的,知道如果都純消費了,就沒下回了。所以必須再投資(生產消費)和(純)生活消費直接達到某種平衡。比如說投資三成,消費七成。三成投資可以生產出十二成,再把十二成的三成投資,七成消費,於是周而複始,人類不斷進步。
如果投資二成,消費八成,那麽下一輪就隻能生產出八成,八成的二成再投資,八成的八成再消費,這日子就過得越來越下坡了。社會就要動蕩了。
如果投資五成,消費五成,那麽下一輪就能生產二十成,如此下去社會豈不飛速發展?且慢,不那麽簡單。如果我們是共產主義或者起碼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我們可以簡單地在下一輪中用二十成的五成,既十成再生產,用另外十成再消費。但是在落後的資本主義階段市場經濟中,下一輪的消費能力是和上一輪的分配直接相關的。換句話說,你沒拿到工錢,你再想要大房子大車子也不能給你,不能按需分配。所以下一輪消費能力可能隻有六成。於是就有四成的所謂的產能過剩,於是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就是說,經濟危機的實質不是什麽產能過剩,而是生產消費不平衡,是分配體係出了問題。
如果我們把這多餘的四成直接扔了垃圾,比如把牛奶倒海裏,挖了坑再添上之類,一時能平息一下。但是再下一輪,我們投入十成又生產出四十成,而消費能力隻增長到七成,於是有十三成的產能過剩。頭更大了。不理順生產和消費的關係,任何揚湯止沸最終是死路一條。所以必須維持比較合適的生產和消費比例,這就是經濟要經濟得關鍵。
那麽誰代表了投資,誰代表了消費呢?政府和富人代表絕大部分投資和一些消費。普通人民代表絕大部分消費和少量投資。當政府權力過大開支過大,貧富差距過大的時候,基本上就代表著投資過大。或者說當投資過大的時候,基本上就會導致政府權力過大,貧富差距過大。那麽普通民眾如何能製約政府和富人,增加普通民眾的分配比例呢?隻有通過民主這種用人數來決議的體製。放眼全球,越是民主的國家,普通工薪占國家總收入的比例越高,越是寡頭的國家,普通工薪占國家總收入的比例越小。越是民主的國家越平均富裕,越是不民主的國家越不平均富裕。因為前者發展雖慢,但生產消費平衡可以持續發展。而後者一開始快,但兩輪下來就崩潰了。所以要想走出中級收入詛咒,走出兩輪亮麗循環以後的死結,就必須先實現民主,從而調整工薪比例,才能真正增加消費擴大內需,才能以較緩但是更穩地長久的發展到發達國家水平。所以想發達就必須先民主,民主了不一定馬上發達,但是不民主一定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