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解濱
今晨俺響應網民們的號召,開始砸日貨! 俺在家翻箱倒櫃,清點了一下。 俺吃的穿的都不是日本貨,沒啥可砸。 俺開的車是傻大笨牢的美國油老虎,免砸(鬆了一口氣)。 俺的電腦是美國造,但那裏麵有幾個晶片是日本造。 今晚準備先把這篇反日檄文發出去後,琢磨一下如何砸掉那些日本晶片。 比較頭疼的是俺那台日本造的相機,我還要拿去拍照反日示威遊行的激動人心的場麵呢。 砸了,俺拿啥去拍照? 所以俺要等反日遊行都完了再砸。 從今以後俺再也不下日本餐館了。 日本餐本來就吃不飽,不去也罷。 今後俺也不再聽日本歌曲,看日本電影了。 反正俺本來就嫌那些玩意兒沒勁。
清點到最後,俺發現俺日常生活中日貨含量最高的,最不好砸的,居然不是電 器,不是家具,不是食品衣物,也不是影視作品,而是俺們中國人每天說的中國話。 現代漢語裏,居然有高達70%的詞匯是日本貨。 可以說,俺每天一開口說話,一提筆寫字,就在使用日貨了。 這個日貨要不要砸?
我們都知道日語中使用了很多漢字,也為之驕傲,為之自豪。 但今天的中國話裏有多少詞匯是日本貨? 可以說,我們整天掛在口頭上的大多數詞匯都是日本進口的,比如科學、幹部、指導、社會主義、市場、人權、特權、背景、化石、環境、藝術、醫學、交流、否 定、肯定、假設、反對、高潮、解放、供給、說明、方法、共同、階級、公開、希望、法律、活動、命令、失蹤、投資、抗議、化妝品、銀行、空間、 警察、景氣、經驗、經濟恐慌、現實、元素、建築、雜誌、國際、時 間、市長、失戀、宗教、集團、新聞記者、接吻、蛋白質、抽象、通貨膨脹、電子、電報、電話、傳染病、投資、圖書館、悲劇、否認、舞台、蜜月、本質、無產階 級、領海、領空、領土、冷戰、論壇、批評,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日貨。 甚至就連我們網上的許多流行語,如“爆笑”、“寫真集”、“汗”、“給力”等也都是日貨。 大家把這些詞砸了吧。
這些日貨是如何造出來的 呢? 據說西方列強在東亞的出現,對日本社會的刺激遠超過中國。 日本“改革開放”先中國一步,開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政治法律知識。 但當時的片假名拚讀方法尚未建立起來,翻譯西方文獻還是主要依靠漢字,因此當年的日本鬼子按照日本漢字的含義,生造出許多詞匯。 雖然漢字是中國的,但日本鬼子生造的那些新詞就不能算是中國的了。 打個比方,日本人拿中國的稀土去生產出科技產品,你能說那是中國貨而不是日本貨嗎?
那 麽,那些“日貨”又是如何進口中國的呢? 在明治維新前,一直是日本從中國輸入文化。 但在明治維新以後、尤其是甲午戰爭後,中國從日本倒過來輸入文化了。 這就是日貨充斥漢語的開始。 甲午戰爭後,國人大量留學日本,尋找強國之道,就把日本鬼子生造的那些新詞帶回中國了。 例如,第一篇中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就是李大釗從日本人的譯本再翻譯成中文而得到的。 那個中文譯本裏麵就夾雜了大量的日貨。 今日的譯本,依舊是日貨充斥。 例如,“共產黨”和“宣言”,這都是來自日語。
您也許會問,既然國人對日本如此痛恨,為什麽還要引入他們的詞匯呢? 咱們漢語這麽豐富,幹嘛不自己直接翻譯西方典籍中的詞匯,為什麽要用日本人的詞匯呢?
不 錯,當年對於大量日語詞匯湧入中國這事,是有人抵製和反對的。 中國學者也曾嚐試過用已有的古漢語翻譯西方國家的科學著作。 嚴複、梁啟超曾把economics(經濟學) 譯成“計學”或“資生學”或 “富國學”、把philosophy(哲學)譯成“理學”或“智學”、把sociology(社會學)譯成“群學”、把physics(物理學)譯成“格 致學”,等等。 這種引經據典、從古漢語中尋找對應的譯法,最終未能行得通。這兩種詞匯曾經共存了一段日子,結果是日本造的詞匯取得最終勝利,梁啟超也就不得不使用“經濟 學”、“哲學”“社會學”、“物理學”等日貨了。 國人也曾有直接使用西文音譯,不用日文的。 例如在五四前的文獻中,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和民主並列存在。 最終民主戰勝了德謨克拉西,延續至今。
日本不斷創造的新詞源源不斷流入中國。 現代漢語中,日貨隨處可見,而且成係列,例如:
詞尾是“化”的詞多為日貨:多元化、大眾化、公式化、電氣化、革命化……
詞尾是“炎”的詞多為日貨:氣管炎、關節炎、胃炎、腸炎……
詞尾是“力”的詞多為日貨:生產力、消費力、想象力、勞動力、記憶力……
詞尾是“性”的詞多為日貨:可能性、偶然性、放射性、原則性、創造性……
詞尾是“的”的詞多為日貨:大眾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秘密的……
詞尾是“型”的詞多為日貨:新型、流線型、標準型……
詞尾是“論”的詞多為日貨:方法論、唯物論、認識論、結論、推論……
詞尾是“觀”的詞多為日貨:主觀、樂觀、悲觀、世界觀、宇宙觀……
詞尾是“法”的詞多為日貨:辯證法、分析法、歸納法……
要 徹底砸爛現代漢語中的日貨,就必須reinvent現代漢語。 我為什麽使用“reinvent”而不使用“發明”這個詞眼呢? 因為“發明”這個詞也是日貨。 而古代漢語中沒有與“發明”詞義相同的字眼,所以我隻好使用英文。 當然,假若明年中美關係緊張,要抵製美貨了,俺真不知道怎麽去說“發明”了。
甚至,就連“抵製日貨”這句話中的“抵製”一詞,也是來自日語。 我們中國的古書中是沒有“抵製”這個詞的。 日本人從英語中看到“boycott”這個詞,於是就造了“抵製”一詞。 如何不用日語說“抵製日貨”呢? “拒東瀛”?
可以說,沒有大量的來自日語的詞匯,現代漢語幾乎無法存在。 不信你就試試寫一篇不帶日語的中文文章吧。 所以,現代漢語是日貨的最大集散地。 要抵製日貨,咱們就先抵製現代漢語吧!
明早起來,俺說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