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啟東什邡劇情不應再重演

2012年07月30日

距什邡事件不到一個月,28日江蘇南通啟東市上演了幾乎完全相同的一幕。一批當地群眾為阻止準備建設的“南通大型達標水排海基礎設施工程”在市政府門前 抗議,場麵一度失控,政府機關被衝擊,主要官員被扒掉衣服羞辱,有車輛和電腦被砸。南通市緊急宣布“永久取消”該項目,事件方得平息。

不排除啟東抗議者受到什邡事件的啟發和鼓勵,他們像什邡抗議者同樣激烈,並且同樣達到了目的,解決了問題。而啟東市政府也很可能汲取了什邡市政府先硬後軟的教訓,用“立即妥協”讓事件在較短時間內“軟著陸”。

然而啟東事件與什邡事件形成效應疊加,加劇了這樣的印象:政府的決策有問題,糾正問題最快速也最徹底的辦法就是搞暴力示威。這些印象如果逐漸從點連成片,對中國的社會穩定將是災難性的,它會鼓勵人們拒絕相信政府,並采取激進方式實現利益訴求。

“什邡—啟東模式”必須打破,決策再也不能僅僅是“領導拍板”了,民眾對決策的參與必須真正得到保障,再不能是走過場。這樣的決策形成後一旦遇到群體抗議,它也決非領導拍板就能立即下馬,它應當有能力在抗議麵前堅持。

從什邡到啟東,都在印證我們的社會裏有了某種對環境汙染的恐懼,這種恐懼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會形成不顧一切的破壞力量。今後涉環保重大項目都麵臨非常脆弱的社會心理環境,如果“什邡—啟東模式”蔓延開來,將不僅僅是社會穩定的損失,中國今後的發展也將麵臨空前挑戰。

決策過程不合理,是什邡及啟東政府遭遇群體性事件時心虛的重要原因。上百億的項目說下馬就下馬,甚至對打砸等激進行為也不太敢依法追究,這兩個地方雖然歸於平靜,但對全國的示範效應非常壞。

不能全怪兩個地方的政府,應對群體事件,全國目前沒有一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上升到法規級別的應對製度,那麽大的輿論壓力和當前維穩的硬任務同時壓向兩個小地方的政府,它們的應對隻能是應急式的,很難“進退有序”。

目前全國對群體事件的應對都是各地政府隨機決定。各地政府總體看“讓步為主”,或者“一壓就退”,至少給輿論的印象是這樣。

中國製度建設隻能在不斷的碰撞中逐漸成型,最終促成法治的完善。一些老百姓上街,是因為不相信當地政府,不相信按正常渠道能解決問題。而什邡和啟東的這 兩個項目這麽輕率地下馬,在暗示民間不信任是對的。政府必須從正確決策,加強與民眾溝通做起,這是遇到抗議時敢於堅持的前提。

公眾有訴求,訴求需要表達,這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特征之一。給群眾表達訴求創造充分渠道,是避免矛盾激化,即使有局部矛盾激化也不可怕的保障。但願這兩件事成為做實中國民主協商製度的一個契機。

中國這些年社會經濟發展很快,盡管利益訴求在分化,矛盾多發,但國家大的政治穩定有堅實基礎。現在正是圍繞什邡、啟東這些典型事件做製度上認真改革的好時機,各地政府需要無事時有緊迫感,遇事時也不驚慌,隻要真心為人民利益服務,人民是看得懂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