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移居國外是否還要繼續中國文化修養

自從出國後,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的用中文寫過什麽東西。英文取代母語在工作,學習,教育孩子中發揮作用。中文似乎已經不那麽有用了。
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不是因為他來自中國,而是來自他擁有的中國文化和曆史。他認中國字,他知道詞組的含義,成語的含意。他知道何時應該用什麽詞組成語,他知道同一個詞組成語用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講究語氣的輕重。他的中國文化不僅是字麵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國人組成的社會中受到的熏陶。我讀唐詩宋詞時,會聯想的中國山水筆墨畫,楊柳,荷花荷葉,仕女,青瓦白牆的寺廟,持杆的蓑笠翁等等。一個外國人就算研究了幾十年的中國文化,他能品出唐詩宋詞的原汁原味嗎?我是懷疑的。不喝一方的水,領略不到一方的文化,總不能把唐詩宋詞配上教堂去聯想。
問題來了,我們現在處在教堂林立的社會中,拚音文字代替了筆畫文字,迫使你不得不調整自己去適應。這個過程把一個肉體上的你和文化上的你分割開了,或者說文化上的你不在完全擁有肉體上的你,你的肉體要騰出一點空間去容納今天你所處的社會文化。有人認為這樣很好,同時可以精通東西方文化,可在我看來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一個人在一個時候隻能處在一種文化中,而從出生到青少年時代的所受的文化熏陶決定了一個人一生文化主體,因為這段時期是一個人接受事物最快的時候,文化的烙印已經深入到大腦神經回路中,成了長久記憶的一部分,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以後這個人移居到西方國家,接受了西方文化,這個人會是一個很高明的翻譯家,因為他熟悉兩種文字,但是他對西方的文化的理解限於書本上。在西方國家生活的中國人有許多英語或其他外語程度相當高的人,可是有多少人能和當地大中學生交流自如,道理隻有一個,你不是看著西方卡通片長大的,你從小不去教堂,你對西方的認識上有一個致命的先天不足。你就是一個浮萍,上麵葉子綠意蔥蔥,下麵的根不在土裏。
如今中國逐漸富強,國際地位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包括你在國外出生的子女選擇學中文,他們的目的是功利性的,很少會有人要認真研究中國文化。而我們這些中文水準遠超大多數外國漢學家的普通中國移民卻因為日常中文用的少,感覺離中國文化漸行漸遠。你可以對你的孩子講唐詩宋詞如何如何美,你的孩子可能會白你一眼: So What? 心痛莫過於此,無可奈何花落去,你能怎麽樣,咱替居住國提供了高質量的後代以感謝居住國接納我們。
居住國相對安靜平穩的生活條件使得我們有機會思考這些問題,或者說自尋煩惱,還要不要繼續中國人的文化修養?我看這裏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你的孩子不會繼承你的中國文化修養。我還傾向於繼續讀各種中國書,古人的教訓,既然我們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那麽我們就繼續我們的中文修養,盡力去影響我們的孩子們。
對於經曆了毛時代的人,今天您覺得選擇移居國外是正確的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