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睛看上海之一(附圖)

第三隻眼睛看上海之一(附圖)


作者:美新


當移民的箭射到目的地紐約時,發現不僅僅是遷居他國而已。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別人羨慕的眼光下,懷著到美國體驗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現代新潮日子的滿腔期盼,遠離熟悉的家園,來到異國他鄉胼手胝足開創一片天地;安頓住下後,驀然明白,“開始”即是“冒險”,我們把後半生都押下去了。

人生不免是一趟冒險之旅啊!生活之路無處不充滿風險。如果在國內,也會有另一番拚搏,隻不過這裏的規則比較熟悉罷了;而在異國他鄉遇事更須三思而行。我們投下的辛勞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兒子們都學有所成,算是圓了美國夢。我和先生輕輕地鬆了一口氣,在美國生活這麽多年了,想來總歸是落地生根了。

可是世事難料,二個兒子為了事業先後離開美國,到了香港和上海;我們決定跟著告別了居住二十多年的紐約,落地生根變成葉落歸根。作為外籍人士回歸上海,是第二次移民了。人說移民是失根的一群,飄泊在異鄉和故鄉交錯糾結的漫漫長路中;但無論如何,兩次冒險移民豐富了我的人生。

如今在上海住下兩年了,想當初剛回來時,久別重逢的親切感迎麵撲來,看到熟悉的麵孔,聽著熟悉的語言,感受生活中熟悉的風俗習慣,讓我有一種度蜜月期般的興奮;對於國內經濟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改革浪潮,有著錯過了“激情燃燒歲月”的遺憾。可是,過了一段日子後,好像有點陌生起來了,碰到什麽事,不由自主地就會想到如果在紐約應該怎麽樣。不論 是“上海人在紐約”或者“紐約人在上海”,這種尷尬的角色,使我有幸體驗到了這二大國際城市的精華和糟粕


圖1 外灘眺望浦東新區陸家嘴





上海,這個最大化與國際接軌的繁華都市 ,世界聲譽遠播,硬件日新月異,物質條件已不亞於紐約,這裏有代表上海高度的一幢幢摩天大樓,代表上海速度的磁懸浮,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出租車招手即停,地鐵遠比紐約的舒適幹淨,大大小小各種檔次的餐館普遍全城,知名品牌爭相進駐,商場內一家連一家掛著英文招牌的商店,令人以為置身於紐約呢。至於娛樂設施,健身俱樂部等等應有盡有,從網球場到遊泳池,從保齡球到高爾夫球場,從卡拉OK歌舞廳到SPA美容,從豪華公寓到獨棟別墅,總之,隻要你在紐約享受到的,這兒一樣不缺。當然更不缺的是有錢人。

圖2 本地私藏菜風味餐廳



圖3 港式咖啡館



圖4 美輪美奐的恒隆港匯商場





圖5 新穎舒適的地鐵站和車廂




作為多元化的移民城市,上海聚集著全國和世界各地人士。隻要看看我們在徐家匯租住的小區,就像一個小小的聯合國,來自東北、山東、江蘇、廣東等地的,香港、台灣的,美國、德國的,日本、韓國的等等,還有許多中外國際家庭。這個小區,鬧中取靜,沒有中式曲徑通幽,但是設有多個噴泉的方形大水池,風格簡單大氣,令人眼目清新。憑著它得天獨厚的中心地段,房價一直堅挺,狹狹的馬路對麵,毗鄰兩家房地產公司虎視眈眈地對著小區大門,還有其他房地產銷售員,拿著大大的廣告看板放在小區大門前,看到有人走過,就熱情地發送資料,如果你問一下,他就會跟著你走好長一段路,送名片、快速地介紹房子,生怕失去一個賣房機會。小區內經常看到經紀人帶著看房人跑出跑進,可見這兒房屋買賣多麽紅火。


圖2 徐家匯小區風景線


上海的房市,好像比股市漲跌更加吸引大家的眼球。在“人人皆房事”的滾滾熱浪中,差不多每人心中都有一個關於房子的夢想。現實是殘酷的,年年攀高的房價牽動著人們的神經,令上海人大呼“吃不消”。有一天,一位在居委會工作的上海阿姨說“上海房價太高了,買不起”。我看她的年齡,一定在公房轉私房時有了自己的房子,可她說的是孩子要結婚了,買不起房怎麽辦。我想,這在美國根本不是問題,年輕人會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和生活方式選擇租房還是買房、市中心或是郊區。於是我心直口快地說:“那就租房唄。”可她歎氣說:“沒有自己的房子,哪像一個家啊。” 房子情結根深蒂固啊!不禁想到了大詩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著名歌手潘美辰所唱的“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上海人自己對房子癡迷,也熱衷於關心別人的住房情況。我們剛來上海時就經曆著人家關切的目光,不管熟人還是一麵之交,頻頻被問是買的還是租的。其實我對於上海的房子,就像當年在美國一樣,也有熱切的向往,努力說服我家先生去看房,實現“中國夢”。而他覺得好不容易脫離了紐約的房東生涯,現在做房客好不輕鬆自在,更何況我們移民來去,還是“漂泊”一族。

在買與不買的糾結中我們踏上了看房之路。我一直認為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房子地段是保證生活品質的關鍵;於是在經紀人陪同下,從徐匯區到盧灣區,從古北到閔行,選看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買房子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我們跑了許多次,沒有結果,隻能暫且放下。看看這些年輕的房地產經紀人,大都大學畢業,有自己的專業,有學法律的,中醫的,新聞的,從外地來到上海,把房地產市場作為第一桶金的起點,熱情而敬業地周旋於業主和客戶之間。有個曾經任職新聞記者的女孩,二十三四歲的樣子,和我們很聊得來,常來我家聊天,房子買賣沒成,卻成了80後的忘年交。

我們隔壁的日本鄰居,已經租住六年,最近搬家了。房東說這套房子有問題,樓上漏水,廚房間漏得一塌糊塗,先要狀告樓上人家,然後再重新裝修,看來要化一大段時間。

這種麻煩我們也經曆過,住進來第一年就給了我們幾次下馬威。不過不是鄰居的問題,而是自家衛生間的水管接頭先後爆裂,大水傾缸暴雨般漫出了衛生間並且向大廳流去。緊急請來物業管理員,關斷總門,換了新角閥才化險為夷。管理員給我們看那爛壞的舊閥門說:這種產品的質量就是不行,可能是業主為了省錢,也可能是裝修商以次充好呢。於是我們不得不全部更新了屋子裏的所有可疑的角閥。

在這稱為世紀豪庭、價格不菲的小區裏,這種水管爆裂的事居然常有發生。有一次在另棟樓裏,水管爆裂時家中無人,那水一路衝進電梯間,事故損失好幾萬人民幣,還有理賠上的很大麻煩。

小區附近有個光啟公園。如果你早上去,可像喧鬧的大雜院。好多服飾鮮豔、上點年紀的婦女,隨著錄音機的樂聲翩翩起舞;健身者在樹蔭下用背撞樹、揮手踢腿、拍手尖叫等各顯神通,可見人們健康意識非常強。


圖3 比鄰的光啟公園



下午是公園的安靜時光。一次散步後在涼亭小坐,二個婦人的對話飄入我的耳中;講話很大聲,所以並非故意竊聽。她們不是閨中密友,隻是萍水相逢;一個上海人,一個外地人,聽出她們都是62歲。

上海婦說:“你來上海幫兒子帶孩子多久了,有幾個孩子啊?”外地婦說:“我有二個兒子,都在上海大學畢業。大兒子拿了研究生學位後留在上海結婚生子了,還買了房子。”

上海婦啊了一聲說:“房子也買好了?有出息,有出息。多大啊,多少錢?”外地婦說:“兩房一廳,出了70萬頭期款。”上海婦讚道:“拿得出70萬?有出息。你兒子一個月工資多少啊?”外地婦警惕地答說:“我沒有問他,不知道。”

上海婦又好奇地問:“那你的小兒子呢?”外地婦說:“小兒子在武漢工作。”上海婦反應異常快速,馬上得出結論說:“那你小兒子沒有出息,你想想看,他在上海買不起房子,所以隻能到武漢去,這樣他一輩子也買不起上海的房子了。”外地婦無語,上海婦接著說:“現在你身體好,能幫著帶小孩,等小孩大了,不用你帶了,才能看出你兒子對你怎麽樣!其實你們外地鄉下生活也可以的。”

話不投機,外地婦起身走了。

我想,以上對話也許代表著許多市民的思維邏輯,簡單而直接,三句離不開房子啊房子。隻要看看電視上的“新老娘舅”節目,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親人間爭奪房產的案件,不斷上演著難堪又現實的家庭鬧劇。

想不到生兒育女也和房子有了牽連。聽一位婦人說她女兒盼子心切,結果生下的是女兒大為不悅,為此得了抑鬱症。沒多久她家的親戚生下兒子,想不到兒子的爸為此急的也得了抑鬱症,他市儈地說:“一個兒子就是要一套房子啊!”,現在的人價值觀幾乎到了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錢去量化的地步,可見太算計、太高瞻遠矚不見得好過日子。

其實上海還是較少重男輕女的,女孩子從小到大,從家庭到社會很少受歧視;不知是不是同嫁女兒比娶媳婦開銷小,少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有關,對於善於理財的上海人是不用多算就顯而易見的。

我們剛到上海時就聽說“丈母娘推高了房價”。丈母娘在女兒選婿決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女兒的幸福生活,衡量準女婿的經濟實力就是一套房子。可是如今形勢有了微妙的變化,上海剩女好像特別多。你隻要去人民公園的相親角看看,那裏人山人海,到處是為兒女婚姻操心的父母以及掛著寫著兒女資料的廣告。聽說女的明顯比男的多。再看看電視上好幾個相親節目的盛況,有的女孩隻有二十出頭就上電視相親了,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那麽對於婚姻下手也要趁早,優秀男人畢竟不多。


2012年7月2日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