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興:《太平洋的風》外一章
http://www.zaobao.com.sg/yl/yl.shtml
“除了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我們幾乎對一切都冷漠。”韓寒所厭惡的冷漠,其實並非他所處在的大陸社會獨有的現象,台灣也有,新加坡又何嚐沒有。
摸象窺豹
中國"著名作家"韓寒去台灣轉了一圈後,有感於自己在寶島的所見所聞,便在其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博文《太平洋的風》,盛讚台灣社會的真善美,當然也不忘對他身處的大陸社會的假惡醜口誅筆伐一番。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同為寫作人,我當然能看得出韓寒恨鐵不成鋼的良苦用心。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有這番體會,因此韓寒此文不可避免地也招致了一些攻擊。譬如,有人就認為他是以一種“遊客心態”來寫作,看到的也隻是台灣社會的表麵現象,其實並不了解真實情況。
最近,我也當了一回遊客,而且是去韓寒的老巢——北京,轉了一圈。在京城遊曆五天,也有些所見所聞,因為懶得動腦筋,就借用韓寒博文的原題,說幾句話。
先說我這次進京的目的。此行主要是帶年逾古稀的老丈人去爬長城。年輕時當過解放軍普通一兵的嶽父,雖然曾經到了北京幾次,但從來沒見過真正的長城,更別說是爬長城了。為了滿足老人家在這一生中,至少能當一回“好漢”的心願,就趁著這次老婆回娘家之便,讓嶽父母從河南老家趕來北京會合,一家大小去八達嶺玩玩。
北京我並不陌生,以前去了好幾次了,這回算是舊地重遊。本來以為不會有什麽意外的發現,沒想到卻有了新的收獲。以往幾次的北京之行,基本上都是德士代步,鮮少乘搭中國首都四通八達的地鐵。因為嶽母暈車,打一回的就要吐一回,我隻好陪丈母娘搭地鐵了。幾天下來,至少搭了十多二十次,也就有了一些北京地鐵車廂的所見所聞。
先說我對北京地鐵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速度快!尤其是市中心的路線,如在北京內城城牆原址興建的地鐵2號線,兩趟列車的間隔時間隻有1分鍾!想到SMRT企業斥資1億9500萬元提升南北與東西線的地鐵信號係統後,本地地鐵服務在尖峰時段候車時間也隻能從目前的2分鍾縮短到1分40秒,並且再也不能提速,不免有些鬱悶。重要的是,北京地鐵並不是以犧牲安全來換取速度的。曆史上有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安全事故,我不清楚,但是近些年來,尤其是互聯網大行其道以後,北京地鐵應該是沒有發生過什麽嚴重的意外事故,如追尾;或嚴重的故障,如長達兩三個小時的那種,否則早就給得理無理都不饒人的中國網民給鬧騰得月球人都知道了。
在北京地鐵車廂的另一深刻印象是,無論是少年人也好,青年人也罷,甚至還有中年人,都肯讓座給老年人。嶽父母這次在北京搭地鐵,不管車廂有多擁擠,總是有人讓座給他們。有幾次,原先的乘客在讓座之前,還會親切地叫他們幾聲大爺大媽。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在地鐵車廂,也出現在公交車裏。
還有一次,在我從知春路站上車,乘搭地鐵5號線到團結湖站,準備到工人體育場荷塘月色素食餐廳赴宴的途中,列車車廂裏突然傳來一陣不僅稱不上悠揚悅耳,甚至有點走調的二胡琴聲。我起初以為是哪個乘客的破收音機在作怪,後來定睛一看,才發現是一個瞎眼老漢在拉琴。老漢從車廂的另一端,緩緩向我這個方向走來,走在他前麵的是個小女孩,看來是他的孫女。女孩身上係著一個用來裝錢的大紙箱,一看就知道是賣藝過活的。在他們向我走來時,我看到了乘客主動為他們讓路,看到了乘客往紙箱裏投錢,還從一些乘客的目光裏看到了憐憫,看到了同情,看到了好奇……老漢的二胡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中年男子的肩膀,從他的肢體語言看得出有點疼痛,但他沒有罵娘,而是靜靜地退居一側。女孩經過我身邊時,我瞄了一下紙箱,看到裏麵有五角錢的,有一元的,有二元的,也有五元和十元的人民幣,大概有二三十張,應該都是其他乘客往裏投的。我也投了一張十元的,然後目送老漢和女孩繼續往列車的另一邊行去。
我不知道韓寒在其博文中提到的“我要感謝香港和台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所指的“美好的習性”究竟是什麽,但從我自己的觀感,敬老愛幼和憐弱恤貧此一中華民族延續了數千年的優良傳統,並沒有從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掉,至少保存在地鐵車廂和公交車上。
“除了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我們幾乎對一切都冷漠。”韓寒所厭惡的冷漠,其實並非他所處在的大陸社會獨有的現象,台灣也有,新加坡又何嚐沒有。可是,沒有一個社會是完全冷漠的,再冷漠的社會都有溫情在。就像沒有汙泥豈能襯托出蓮花的聖潔一樣,一個社會若無冷漠又何來溫情?
興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月亮總是外國的圓的心理在作祟,此次北京之行讓我覺得,中國大陸社會其實並沒有那麽冷漠,還是挺溫暖的,包容性也是很大的,至少比新加坡大些。別的不說,像那個瞎眼老漢和他的孫女,肯定是不能在新加坡地鐵列車上賣藝的,因為即使有關當局不采取行動,也會有乘客投訴他們在製造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