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之後才看到這部相當出色的紀錄片。為自己的孤陋寡聞羞愧,也感到慶幸。

來源: 狡童_ 2012-05-13 10:22: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50 bytes)

轉貼:

紀錄片《1428》:一切沒有超出想像

看了杜海濱的《1428》再看這Nowtv的紀錄片,覺得《1428》很快會被忘 記, 而應該被記住的卻可能被抹去…… 但是我又想,有一個空間,安靜、沒有幹擾的,隻有冷靜的光影……提供我們這樣的一個思考與緬懷的機會,就是這部片的意義之一。如果不是CNEX的操作、杜 海濱的製造的間離感、威尼斯的鼓勵,連這樣一個機會都沒有了。不怕石激起水花,是怕沒有水花……

是不是所有紀錄片都必須要裹挾一個“意義”呢?對於這點,我時常懷疑,但當我們看表現5.12大地震的紀錄片那些紀錄片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問 作者,作者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麽——抒發麵對天災的悲天憫人情緒?安撫這片土地上不放棄的人們?質疑可能的“人禍”和追求真相?揭露災害下利己主義的行 為——無論是哪一種,這些紀錄片不可能是沒有“意義”、沒有目的的。而這些影片作者想追求的“意義”直接決定了這部紀錄片在電影史和身處災難或受災難影響 的人群中的價值——是安撫一方災民?檢視麵對災害時普通人和官方的成就與過失?更深地認識人性?還是別的什麽。

《1428》片名,來自於地震發生的14點28分,杜海濱藉由片名清晰表達出自此開始,人與環境展開的一連串變化與反應。杜海濱說:“ 麵對這樣大規模的災難與傷痛,不禁問自己身為一個紀錄片工作者能為社會做些什麽?或許透過對事件詳實的記錄,是我們能做的一點貢獻。”CNEX執行長,同 時也是《1428》製片人蔣顯斌則說:“本片代表了紀錄片工作者對於死難者的悼念與生者的關懷,也很榮幸能夠再度支持杜海濱導演的拍攝製作。”

那這到底是一部什麽樣的片子呢?這裏有14點28分地震發生……10天後和210天後作者記錄的片斷:由精神不正常的流浪漢,和他的父親和屠戶弟弟的震後生活串連起。 三個人像三個符號一樣落在我的記憶裏。

流浪漢
麵對災害毫無恐懼與悲哀,完全置身度外並對慌亂的人群露出不易察覺的輕蔑的表情。在他周圍,有失去孩子的痛苦的父母,為了生計而賤賣掉肥豬的農戶,從倒塌的房屋裏爭搶廢鋼筋的人,同情無人喂養的狗兒和不能自保的菩薩的婦人,因為領導視察而被堵在半道的災民。

父親
原來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並不是無家可歸,他有照顧他的父親,隻是不願住到災民集中區,而是和父親留在廢墟裏生活,除了吃飯睡覺,他便光著雙腳在 廢墟裏遊蕩。父親對於政府的解決不是很滿意。作者還紀錄了很多同樣有著不滿的人:沒有得到電熱毯的老婦、沒有簡易房卻被要求搬離帳篷的村民、不夠錢蓋房子 的夫婦、認為賑災款項被侵吞的居民。

弟弟
與流浪漢是兄弟,賣豬肉的屠戶,我不知道怎麽形容他,感覺他過得蠻好,對於作者的拍攝也給予了很多幫助,還通過他關聯其他拍攝對象。

在四川大地震這一主題下一時間出現了很多紀錄片作品:從國有電視台的製作、到香港電視台、國內的獨立紀錄片人的作品,在這當中最受關注的一部 是由中國紀錄片導演杜海濱執導、以川震為題材的紀錄片《1428》,這部作品獲得第66屆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競賽”“最佳紀錄片”,成為本屆威尼斯影 展唯一獲獎華語片。比起看過這部紀錄片的觀眾來說,《1428》的知名度要大很多,對比眾多沒官方媒體封殺的相關題材紀錄片來說,這也是雖然不能公映,但 可以在媒體上討論與小規模放映的一部。

我有幸觀看的機會也很特別,當時是作為NGO的代表去與CNEX今年選題會的參加者們交流的,看了短片組的匯報,發現一些很感人的題目和線 索,相當充實的一次經驗。當場也有同樣是地震相關的題材來報選題,四川當地人,他們的題目相當震撼,也觸到我心頭的痛處也好、困惑也好的部分,希望以後能 展開。

毫無批評的意圖,但《1428》給人的印象是如此平淡;威尼斯評審團表示,該片在麵對國家級災難,以冷靜、不煽情的鏡頭語言,記錄事件中包括 災後生活等多麵向。這種評價代表了很多影評人/選片人和從業人員對這部影片的看法,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好在作者切入這個話題的角度、和距離感、和盡量留 給拍攝對象的空間,杜海濱在紀錄片還不是很成熟的國度(冒犯也要這麽說了)能夠拿捏好這一尺度令人歎服——很多作者把過於多的自我投射到紀錄片中,過於強 調他想表達的問題,抹煞了紀錄片中事實與問題的自我交互。

所謂平淡的另一重含義則是“不痛不癢”,我可以掐著指頭算他覆蓋了哪些問題:生離死別之痛、無助與堅韌、官僚機製的荒唐、對賑災款項被挪用的 懷疑、被整個救災項目所遺忘的邊緣人……但是居然有那麽多令人揪心的部分沒有被覆蓋(雖然在此不能說孩子等等的問題),這不是一部可以“在多年之後回顧, 還覺得令人動容和了解那時那地發生了什麽的紀錄片"。平淡也許是最大範圍的真相,那既然允許平淡,為何不允許說“他們其實從政府那裏得到很多,而且想利用 鏡頭得到更多”(四川朋友語)這樣同樣平淡的事情,是否那樣就不符合觀眾對大地震的想像呢。

想一個人,帶著攝影機去到當時當地,有些時候應該與對抗“大眾的想像”做些微鬥爭,如果不能做到去伸張什麽正義的話。一個認真生活在當下中國 的人,聆聽災區聲音的人,應該能夠展現一個更具有多樣性和多義性的世界。雖然我完全能夠理解威尼斯在這樣的時刻給予這樣一個獎項給予災區的支持,也能明白 CNEX操作這樣一個資助項目的顧全大局的做法。

繼續引用四川紀錄片工作者的聲音,即使我們避開所有的敏感關鍵詞:

“他們中有些人其實從政府那裏得到了很多,而且想利用鏡頭得到更多。”

“ 請你千萬不要去那裏拍照,但是歡迎你去旅遊,支持重建。”

“不要忘了這是最有多樣性的一個地域,有著別人無法想像的生活新聞,更別提在這樣的大災難底下,單一化這個事件無助於幫助他們/我們。”

“ 他們(地震孤兒)第三天就被帶離那裏,去到外省有專門的人照顧他們,到處是溫暖的懷抱;然而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麵對父母都去世的事實,當他們麵對雙親的墳 墓,也有點不知所措;別人讓他們哭他們就哭了,別人鼓勵他們笑,他們就勉強地笑。從此他們的學費都有政府負擔,有些還有會房子,但是他們怎麽麵對擺在麵前 平坦卻迷霧籠罩的成年之前的人生呢?”

到底有多少東西被埋在那片廢墟下,請自己google相關影片和文章。

http://www.mtime.com/my/fansile/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