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王朝三定律

來源: 廬山 2012-05-12 00:20: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46 bytes)

末代王朝三定律

 

一個王朝敗亡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規律呢?似乎也是有規律的。我從清朝之亡,小結了三條基本規律。

 

第一,腐敗衰亡律。一個王朝,當腐敗成為當政者主流,成為政治舞台上司空見慣的現象後,這個王朝必然會走向敗亡之道。這個規律,清王朝是這樣,明王朝是這樣,大順政權也是這樣。再追溯上去,夏桀,商紂,也同樣是這樣。腐敗必然加重人民負擔,引起人民反感,政權失去人民信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腐敗是敗亡之道。不能製止腐敗,就不能避免敗亡的結局。

 

第二,內鬥衰亡律。腐敗是力量的消耗,內鬥是另一種消耗。大順政權一度攻占北京,結果,牛金星妒嫉李岩,誣陷他有野心,李自成殺了李岩,李岩之妻紅娘子率部離開,造成起義隊伍內部的分裂。洪秀全進入南京後,一是十分腐敗,二是十分內鬥。他利用北王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部屬二三萬人,又誘殺了韋昌輝部屬無數。自相殘殺,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越麵臨衰敗的王朝,內部的分崩離析越嚴重,內鬥越頻繁,越激烈,內耗也越大。內鬥加速著末落王朝的敗亡。

 

第三,僵化衰亡律。一個王朝衰敗之時,如果革故鼎新,是有可能順應曆史潮流的。但是,末落王朝由於暮氣日深,積弊日厚,政治僵化,從而加速敗亡。這類王朝通常守舊派戰勝改革派,他們思想僵化,無所作為,抵製和鎮壓任何改革的思想和行為,其結果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末日。這是沒落王朝走向敗亡的又一規律。蘇聯的敗亡,其實是敗亡於勃列日涅夫,此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使社會矛盾日益積累。清朝準備推行立憲改革的時候,因為改革觸犯了掌權者的核心利益。吏部、禮部、翰林院有的要撤,有的要裁,這使有些有權有利的官員人心惶惶。利益受到侵犯或利益可能要受到侵犯的官員們大都反對改革,袁世凱就成了改革中最被攻擊的對象。立憲改革就在大臣們、包括慈禧太後的反對中無疾而終。清廷繼續擔任著維持會的角色,勉強維持著。衰敗年代的王朝的改革的阻力很大。因為改革有可能會影響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暫時的利益。他們把局部的暫時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激烈地反對任何變革,殘酷地鎮壓改革派。

 

清朝也立憲了,但立憲的原則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皇帝的統治萬世一係,至高無上。就是說,改革不改皇權,換了湯但不換藥,換了瓶但酒依舊。結果,保守派用鎮壓維係著穩定,鎮壓不斷提高著管理的成本,這種成本又強加在老百姓的身上,增加了民眾的負擔,引起更多更大的反抗和不滿。最後,高壓下的穩定無法挽回失去的民心,也無法維持高額的成本,最後終於走上敗亡之路。

 

中共的政治思想意思形態比較容易接受北歐的政治模式,但北歐的政治模式是法律至上的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公平競爭,新聞自由,高稅收高福利。【這就是北歐的政府官員清廉的原因,一切都有保障,何必貪汙。貪汙的(風險/收益)比,太大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