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王大案中的幾點科技懸疑 (解濱博客)

來源: hfhfndt 2012-04-28 01:41:1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288 bytes)

這一次王立軍、薄熙來事件,既如同一部風馳電掣、腥風血雨的驚險大片,也如同一部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鬥智片。 在這場博弈中,雙方都使用了技術手段,使得本來已經驚險有餘的事件平添了幾分神秘,也帶來了不少懸疑……。

懸疑之一: 氰化鉀的毒性

早就聽說海伍德是被氰化鉀毒死的了。 但最近的傳說又增加了很多細節,例如薄穀開來把氰化鉀放在親手煲好的湯裏或準備好的酒裏。 海伍德喝了一口後吐了出來,然後被旁人強灌,最後還是毒死了。 昨天看到方舟子的一個微博,說:“ 氰化鉀致死量大約50毫克,攝入十秒鍾即喪失意識。據報某英國商人攝入氰化鉀還能吐出來,還要被按著重灌一次,真乃神人。” 此言立即在網絡上引起了對“穀開來用氰化鉀毒死海伍德”的質疑。 帶著這個問題我搜索了N個網站。 結果是這樣:“ 氰化鉀致死量大約50毫克”此話大致沒錯,這個劑量在50-100毫克之間。 “攝入十秒鍾即喪失意識”就有點誇張了,特別對於謀殺的情況來說,不會這麽快。 根據好幾份資料顯示,氰化鉀致死 的機理是:進入人體後析出氰離子,與細胞線粒體內氧化型細胞色素氧化酶的三價鐵結合,阻止氧化酶中的三價鐵還原,妨礙細胞正常呼吸,組織細胞不能利用氧, 造成組織缺氧,導致機體陷入內窒息狀態,進而死亡。另外某些腈類化合物的分子本身具有直接對中樞神經係統的抑製作用,導致喪失意識。 死亡的整個過程大約要幾十分鍾。 並不是說氰化鉀一進入嘴裏那麽快人就倒地的,方舟子可能是間諜電影看得太多了。

氰化鉀有在曆史上曾經為自殺者立下汗馬功勞。 納粹德國的赫爾曼·戈林,愛娃·希特勒以及海因裏希·希姆萊都是使用氰化鉀膠囊或者藥丸自殺的。 但海伍德之死卻不是自殺。 重慶每年11月空氣極為潮濕。下毒用的氰化鉀在下毒之前可能就會因為空氣潮濕而變質:2KCN+CO2+H2O=2HCN+K2CO3,一部分生成物會揮發,導致毒性成分減少。 況且,要毒死海伍德,不可能當著他的麵下毒,隻可能事先放到湯碗中或酒瓶中。 無論是湯還是酒,主要組成成分都是水,一部分氰化鉀會在水中會變質:KCN+H2O=HCN+KOH ,導致降低毒性。

如果投毒量較小,喝一小口,加上一部分氰化鉀受潮或在水中已經變質,口腔粘膜直接吸收的量可能達不到窒息和致死所需的劑量,海伍德很快會感覺不適,但未必會在短時間內失去知覺,所以是有可能把下麵的那一口甚至胃裏的東西吐出來的。 如果投毒量大,入口的時候不可能覺察不出異樣(氰化鉀有類似杏仁的苦味),會立即吐出來;同時那酒也會揮發出氫氰酸,特別是在喝酒之前搖晃酒杯的話,可以聞出來。氫氰酸也是有苦杏仁味的。

另外,閑雲野鶴網友提示: 這一次使用的氰化鉀很有可能是偽劣產品,質量根本就不過關,賣方以次充好,導致藥效大減,差點耽誤了穀女士的大事。這偽劣產品可真是坑人啊。 不該害死人的時候它偏偏會害死人。 真的到了要它害死人的時候卻又扭扭捏捏了。 唉!

所以說,海伍德喝了一口毒湯或毒酒之後再吐出,並非不可能。 這隻需要十幾秒鍾的時間。

懸疑之二:王立軍真能竊聽中共高層的通話嗎?

答案是Yes! 不但如此,而且薄熙來、王立軍很可能早就被監聽,敗在人家手下!

電話監聽在世界各國早就是一個成熟的技術了。 在2006年我曾寫過一篇《漫談美國的電話監聽》,探討了那個時候美國的各種監聽技術。 如今中國的通訊技術已經十分發達,監聽的辦法更多了。 中國各地和各級公安機關都有監聽線路直達各大電信服務商。 他們要監聽任何電話用戶的通話十分便捷。 至於監聽中央領導人的通話,隻要通話是經過當地的區域線路的,都可以監聽。 而且對於有線電話和手機均可實行監聽(手機的無線信號在進入天線塔後就轉為有線信號)。 現代監聽技術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覺,監聽的時候被監聽者絲毫感覺不出任何異樣。 電話監聽不但對於王立軍來說是小菜一碟,對於各地、各級的公安和國安機構來說也是易如反掌。

有一個說法,就是王立軍監聽地方大員與胡錦濤辦公室的通話,被北京方麵發現了。 我認為北京方麵並非通過技術手段直接發現的,除非王立軍的技術手段實在太臭。 一般來說,現代監聽技術並不需要在監聽時改變被監聽的信號的通路(“rerouting”),更不需要改變原信號。 想偵測一個通話是否被監聽是十分困難的。 估計北京方麵察覺了重慶方麵的某些可疑動向(例如,薄熙來大嘴巴,把竊聽到胡總打算到訪重慶的消息預先發布出去了),才懷疑到通話被監聽。 但是一旦懷疑電話被監聽,想進行核實卻十分容易。 隻要在通話時故意釋放一點虛假信息然後觀察對方的事後反應就行了。

另外有一個顯然的可能性,這就是北京方麵早就懷疑重慶方麵在對中央進行電話監聽,然後不動聲色地對其進行反監聽。 這就是說,北京方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薄熙來、王立軍的通話進行監聽。 我實在想不出任何理由他們不去這樣做。 這樣一來王立軍、薄熙來就不是黨中央的對手了。 這是因為中央政府掌握監聽全國各地電話的技術手段。相比之下,王立軍、薄熙來隻能監聽當地官員和中央領導人的通話,或者中央領導人在重慶期間的通話。 要玩這種遊戲,薄、王手中的資源還是太少,打敗仗是肯定的。

美國政府也搞電話監聽,但要按照法律嚴格執行。 中國可以說沒有一部嚴格的電話監聽法律,或者有法不依,才導致電話監聽被大大小小的官員濫用。 我不相信薄熙來、王立軍是唯一的監聽中央領導人的通話的官員,肯定還有別的官員在監聽。 要查出來是誰在監聽並不費力。

反監聽也不難,隻要在電話上加裝一個語音加密裝置就行了。 當然,這種裝置如果是中國造的,那麽中國政府一定會要求各廠商提供一個“back door access”,使其形同虛設。 估計從今年起出國考察的各級官員們會在國外搶購電話加密裝置了。

懸疑之三:方濱興有沒有監視全國所有電子郵件的能力?

網 傳有“防火牆之父”之稱的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曾協助王立軍在網絡上對各類人群進行監控,讓薄熙來獲得大量中共高層、重慶地方官員及其政敵的相關網絡 通訊資料。方濱興曾主動向薄熙來建議與王立軍合作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電子郵件用戶信息監控係統,將每個國內用戶上網及使用電子郵件的情況,包括密碼、來往郵 件及聊天等,全部跟蹤記錄。薄熙來聽後非常高興,在提交的經費預算報告上批複,“再加一倍”。

他真有這個能力嗎?

答案是:有點瞎吹,但大部屬實。而且薄熙來做了冤大頭。

方濱興自己的頭銜就很了得,他的學生亦遍布中國各大電信服務商以及中國的網絡警察機構,他直接管轄中國防火牆技術。 他早就可以進行大範圍的監視了。 他所有的硬件和軟件都是現成的。 而且他根本沒有必要監視全國所有網民的電子郵件,隻要能夠隨意監視任何一個網民的郵件就夠了。 這一點方濱興早就可以做到。

電子郵件的傳遞要靠郵件服務器(mail server)。 在郵件服務器上每一份寄出的郵件都有留個備份。 再做一個公安局或國安部專用備份就可以隨意檢查郵件了。 這一點並不難,中國早就有了這種技術。 對於國內的公共電子郵件服務商,如新浪、網易、搜狐、QQ,方濱興查看這些電子郵件就和查看他自己的電子郵箱一樣方便,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新技術。

方濱興要查看國內網民使用國外的公共電子郵件服務商收發的電郵(例如穀歌、雅虎、MSN),就要動點腦筋。 要一個一個地黑入那樣的電子郵箱有點費時費力。 但方濱興手中掌握有國家資源。 隻要弄幾台服務器,仿造穀歌、雅虎、MSN的郵箱界麵,安裝上假的digital certificate,然後臨時改變一下DNS記錄,偽造一個certificate authority,就可以大批收獲國內用戶的密碼和口令了。 對於手中握有國家資源的人來說,做這種事情並不是什麽大工程。 實際上他們已經做過好幾次了。我日後會告訴大家如何對付這種流氓手段的。

這些東東方濱興本來是可以做個順水人情送給薄熙來的。 但他居然還要造預算讓薄熙來撥款,真TMD會搞活經濟啊! 薄熙來真是一個冤大頭。

有趣的是,方濱興既然早就擁有進行這種大範圍的電子郵件監視的資源和手段,那他首先會去監視誰呢? 你也許會以為他會去監視“階級敵人”、“敵對勢力”、“不穩定因素”,錯啦! 他最先要監視的,當然是他的競爭對手,他的各級上司,然後就是他感興趣的人,包括薄熙來、王立軍,再就是性感影星之類的。 估計他早就對黨中央的各級領導進行監視了。 薄熙來、王立軍其實早就被方濱興監視了,所以方知道如何投其所好。 方濱興這些年官運通享,估計跟他善於監視上司的動靜有關。 想想吧,假如你能夠看到你老板的所有電子郵件,你會多麽幸運!

所以我說,方濱興這家夥知道的太多了。 他應該是全中國知道最多機密的人。 他的有利條件就在於,他可以監視任何人,但沒有誰可以監視他。 所以他這一次倒不了!

今天就說這幾點。 以後再做補充。

 

所有跟帖: 

懸疑太多。可惜啊,不能公開審判。您說薄穀咋就這麽能呢?別人都想象不出來的好萊塢大片。 -相當冷靜- 給 相當冷靜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8/2012 postreply 08:30:43

能人!!! -注冊很麻煩- 給 注冊很麻煩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8/2012 postreply 10:02: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