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死在“大嘴巴”上的父子兩代名將

【轉者按】雖然賀若敦和賀若弼父子因言被殺,但也是他們心胸太狹窄,居功自傲,不知收斂的結果。    

 

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上天造人之時,將眼、耳、手、足都配成了對,唯獨隻給了人一張嘴。其意在讓人多聽、多看、多做事、少說話的。因為說出去的話若潑出去的水,難以收回。普通的市井小民尚會因出言不慎而招致禍患,更何況處於政治漩渦中心的帝王將相們。古來因出言不慎而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但無論這些血腥的事情重演多少次,還是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前赴後繼”的加入到因言斃命的行列中去。南北朝時期的名將賀若敦、賀若弼父子就是“大嘴巴”的代表人物。

    賀若家族本是居於漠北的部落首領,北魏時,進入中原做官。在那個天下分崩離析,戰亂頻仍的年代裏,勇武的賀若家族以軍功逐漸顯貴。到了賀若敦時,賀若家族已經成為北朝著名的軍人世家,賀若敦投效了北周政權,受到了北周太祖宇文泰的賞識,累官至驃騎大將軍,受封公爵。

    賀若敦是一個純粹的職業軍人,史載他“不好文學”,但卻有“氣幹”,勇冠三軍,是一個天生的將才。在北周政權平定岷蜀和信州的叛亂中,他都立下了大功,成為了北周有數的幾個統兵大將之一。

    北周明帝時,南朝陳國的軍隊圍攻周的附庸後梁的湘州地區,後梁向北周求救。北周遂派遣賀若敦帶兵救援。渡過長江之後,賀若敦連挫陳軍,取得了一些勝利。偏偏天公不作美,陰雨連綿,江水暴漲,淹沒了周軍的糧道,賀若敦軍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為了迷惑敵人,賀若敦在軍營內秘密堆起幾座土山,在上麵覆蓋上糧食,並讓當地百姓到軍營參觀,讓他們把這個消息傳給陳軍,使陳軍誤以為周軍糧草充足,不敢貿然進攻。雙方在湘州一帶對峙了很長時間,都非常的疲憊,陳軍見不能擊敗賀若敦遂建議兩方罷兵,並願意為周軍提供船隻渡江。賀若敦恐怕中圈套,要求陳軍後撤百裏,陳軍聽從了,賀若敦見不是陰謀,就帶著部隊回到了北周。

    此一戰,賀若敦雖然沒有立下戰功,但也算是全軍而退,盡管回國之時,部隊的損失過半,但那是因為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疫病流行所致,屬於非戰鬥性減員。可是把持北周大權的晉公宇文護卻不這樣認為,他以失地無功為由將賀若敦廢為庶人。

    在裏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與敵人周旋近一年,好不容易全軍而退,卻落了個丟官罷職的下場,賀若敦心裏的憤懣是可想而知的。雖然後來又被起用,但終究沒能像同資曆的那些武將一樣,授封大將軍,滿腔的怒火讓他再也管不住那張“大嘴巴”,開始大放厥詞,甚至當著朝廷使者的麵也是滿腹牢騷。這些過激的言論很快就傳到了宇文護的耳朵裏。這位連皇帝的小命都操控在手的權臣怎能容忍賀若敦的滿口狂言,他立即下令將賀若敦征召入京,並逼其自殺。到了此時,賀若敦後悔也來不及了,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他隻好含恨自殺。在臨死前,他一再告誡兒子賀若弼要謹言慎行,並用錐子刺破兒子的舌頭,讓他牢記這血的教訓。

    賀若敦死後,賀若弼緊遵父親的遺命,把平定江南作為自己的誌向,並牢牢的管住自己的嘴,不過多的發表言論。與其父一樣賀若弼驍勇善戰,且沒有他父親“不好文學”的缺點,其人“解屬文,博涉書記”,可謂文武全才。在權臣宇文護倒台之後,他受到了北周政權的重用,被進封為公爵,成為了朝廷的高級將領。

    隋朝建立以後,雄心勃勃的隋文帝,想要南下滅陳,一統天下。宰相高熲向他推薦了賀若弼,文帝就任命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駐軍在隋陳邊境。

    公元589年,隋朝集中了50多萬大軍,南下攻陳。賀若弼率領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渡過長江,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拿下了陳都建康外圍的多個軍事據點,兵鋒直指陳朝的中心。陳軍一時大亂,不過陳朝在建康好歹還有10餘萬軍隊,上將數員,而賀若弼隻有8000軍隊,但是他並沒有停步等著援軍到來,而是以硬碰硬與陳軍主力決戰。雙方大戰數場,賀若弼終於擊潰了人數雖多,但已軍心渙散的陳軍。不過也就在他與陳軍主力大戰之時,另一位隋朝名將韓擒虎出奇兵偷襲建康得手,先殺進了陳朝皇宮,抓住了陳後主。之後進入建康的賀若弼見滅陳大功歸了韓擒虎不禁怒火中燒,兩個人都沒有古來名將的風度,公然的爭起功勞來,甚至一度拔劍相向,即使到了隋文帝麵前,兩人仍是互不相讓。正沉浸在一統天下喜悅中的文帝也沒有怪罪他們,而是同時肯定了他們兩個人都是滅陳的首功之臣,並同等的重賞了他們。賀若弼進封宋國公,拜右領軍大將軍,他的哥哥和弟弟也一起受封郡公,至於賞賜的珍玩奇寶更是數不勝數,賀若家一下就顯赫了起來,一時榮耀無兩。

    完成了父親平南遺願的賀若弼可算是誌得意滿,但巨大的榮譽也衝昏了他的頭腦,讓他忘記了父親用血換來的教訓。跟乃父一樣,賀若弼開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起來。他滿以為以自己的功勞和才幹,宰相之位非他莫屬,甚至在與同僚議論國事之時,儼然以宰相自居,誰知隋文帝任命楊素為宰相,而仍然讓他做一名將軍。心裏不平衡的賀若弼怨氣大發,口無遮攔的大發牢騷,終於惹惱了隋文帝,將他免職。

    丟了官職的賀若弼不但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怨言更多,終被皇帝投入了監獄。隋文帝訓斥他:“朕任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卻說他們兩個是吃才,你到底什麽意思?”賀若弼答道:“高熲是我的故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他們的為人我很清楚,所以才說那樣的話。”言下之意是他說的都是事實。按照當時公卿們的意見,像賀若弼這樣詆毀朝中宰相,對皇帝不滿的人應該處死。不過隋文帝還是念著他往日的功勞,不想過重的處罰他,而是將他罷為平民了事。一年後,文帝又恢複了賀若弼的爵位,但沒有授予他實際的職務,隻是把他當作曾經的功臣,加以禮待罷了。

    到了這個時候,但凡懂點政治的人都應該明白,天下太平了,皇帝能夠善待曾經立過大功的將軍就已經是開恩了,而且隋文帝還是一個外寬內忌的人,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一幹大將,不少人都被他處理掉了,對賀若弼已算是格外寬容了。可就是這樣,賀若弼仍然看不清形勢,依舊任由那張“大嘴巴”信口開河,甚至在給文帝寫的詩裏麵,還含著種種怨言。不過文帝終究還是容忍了他。

    公元604年,隋文帝駕崩,太子楊廣即位,他就是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亡國之君隋煬帝。在煬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讓賀若弼評價一下隋朝最富盛名的三員大將,賀若弼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把這些戰功赫赫的將軍們說得一錢不值,煬帝就反問他:“那你覺得誰才是真正的大將?”賀若弼言道:“這就請殿下自己選擇了。”言外之意就是指他自己才夠稱得上是大將。在中國的曆史上,隋煬帝是以陰狠忌刻,剛愎自用著稱的,早在攻陳之時,他就和賀若弼有過矛盾。當時他是全軍的統帥,而賀若弼在沒有告知他的情況下,擅自提前進兵,奇襲陳朝。盡管戰爭的進程,證明了賀若弼的提前行動收到了奇效,但是作為三軍統帥的煬帝還是十分的惱怒。進入建康之後,他立即就把賀若弼抓了起來,想要重重的治罪。但是他的父皇隋文帝卻開釋了賀若弼,並將其當作滅陳的最大功臣。君命不可違,煬帝隻能暗氣暗憋,但是這筆帳,他是一直沒忘。而當他看到年近半百,已經沒有實權的賀若弼仍然如此的狂妄時,他心中的怒火又一次燃燒了起來。於是,在他登基之後,賀若弼就被更加疏遠了。

    古代的中國向來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說,象賀若弼這樣的前朝重臣本來就很難受到新皇的重用,更何況他還跟新皇有舊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尚還難保住自己的性命,況且不加顧忌,妄議朝政那就更難逃一死了。

    公元607年,賀若弼隨隋煬帝巡視北方邊境,煬帝與突厥的啟民可汗會於榆林。為了彰顯隋朝的富庶和排場,隋煬帝把場麵搞得非常隆重和鋪張,這讓賀若弼頗有微詞,他跟另外兩個大臣高熲和宇文弼私下議論,批評隋煬帝的窮奢極欲,誰知隔牆有耳,他們說的話讓人告到了皇帝那兒。煬帝本來就想找機會將賀若弼等一幹老臣處理掉,這下可有了借口,他以誹謗朝政罪將賀若弼三人全部處死,並把賀若弼全家罰為奴隸,隨從發配邊疆,至此顯貴一時的賀若家族覆滅。

    古人雲:“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觀賀若父子就是這樣的悲劇人物。父親因“大嘴巴”得罪了權臣而被迫自殺。兒子起初汲取了父親的教訓,謹慎的過了半輩子,取得了巨大的功勳和成就。但榮華富貴衝昏了他的頭腦,也讓他的“大嘴巴”開始胡言亂語起來,結果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竟然得罪了萬乘之尊的皇帝,不但自己身首異處,連整個家族都跟著一起覆滅。真是既可悲又可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