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深信過的謊言:歐美富裕是因為資本主義製度優越。

來源: 靜夫 2012-04-02 02:08:5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42 bytes)

每個人都能舉出很多通過學識、能力、勤勞實現富裕的例子。也能說出歐美很多成功人士的美談,
大家都自然地覺得歐美給這些成功人士提供了成長、發揮的環境,因此歐美的社會製度是目前
最好的社會的製度。

可是有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是先有了大量的人才、然後創造出大量的財富;
  還是先有了財富,吸引來人才,創造出財富,進而吸引更多人才,創造出更多財富。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每個人的答案也許都各不相同。
我也認為沒有必要統一答案,大家按各自的理解去行動,這也是民主的一種麽。

隻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有幾個曆史事實不能忽視:
 1、歐洲的人才為什麽去美國?是因為美國的資本主義比歐洲的資本主義優越?
    歐洲的饑荒、社會危機、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等是不是大量移民美洲的原因?
 2、同時代的歐洲比中國富裕嗎?
    從明朝開始,明、清、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改革開放,
    這些階段,歐洲和中國的財富對比大家可以找資料看看。
    有沒有中國比歐洲富裕的時代?為什麽?
    歐洲比中國富裕的時代是怎樣產生的?簡單地用資本主義優越可以解釋嗎?
    這裏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的是,從清朝建國開始,滿漢民族矛盾、即社會結構矛盾
    貫穿了整個清朝,高壓統治--即排除漢族的奪權可能--是清朝的主要政治。
    這點對清朝的經濟發展有什麽樣的影響,清朝的經濟有沒有在明朝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這些都是對解釋今天的世界形勢很重要的。

我個人認為,尖銳的社會矛盾--〉高壓政治--〉內戰、外戰,這些人文矛盾才是左右
財富創造、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

資本主義推翻封建主義的暴力鬥爭發生在歐洲、而不是美洲;世界第一第二次大戰也是同樣。
這才是美國比歐洲富裕的根本原因,否則就會得出美國資本主義比歐洲資本主義優越的可笑結論。

思考中國的財富形成過程,更不能忽視中國尖銳社會矛盾、內戰不斷,特別是列強的侵略戰爭
給中國造成的財富、人才損失。

理解[維穩]的重要意義,是理解中國國情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歐美在人文、政治、國際關係各方麵,
幾百年來不停地給中國製造不穩定因素的核心內容。

現在一些新的世界財富、人才流趨勢正在形成,讓我們拭目以待吧!10年之內就可以見分曉了。

所有跟帖: 

[維穩]沒有錯, 隻不過, 誰不清楚, 高壓維穩 最終總是不穩? -hillhawkus- 給 hillhawkus 發送悄悄話 hillhawkus 的博客首頁 (160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02:56:30

可否解釋什麽是維穩, 什麽是高壓維穩? -火雞- 給 火雞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07:58:43

高壓維穩一個重要特征是, -hillhawkus- 給 hillhawkus 發送悄悄話 hillhawkus 的博客首頁 (33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18:12:34

電影龍門飛甲片頭介紹,畫外音介紹劇情背景 -大蜜蜂- 給 大蜜蜂 發送悄悄話 大蜜蜂 的博客首頁 (85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03:55:37

社會主義出些岔子,你很興奮?現在中國人生活水平不是上來了?! -靜夫- 給 靜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09:30:05

曾經深信過的謊言:社會主義製度優越。現在搞資本主義,謠言不攻自破。 -MiamiMan- 給 MiamiMa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08:39:40

社會主義誰都沒幹過,走彎路是必然!資本主義沒走彎路嗎? -靜夫- 給 靜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09:24:57

掠奪弱小國家是致富的不二法寶 -跟班- 給 跟班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12 postreply 14:03: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