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激動人心的好消息來鳥....

來源: garage_sale 2012-03-27 08:20:1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430 bytes)

珍藏70多年的照片:孔乙己照片曝光


hspace=0


 

二十年讀懂《孔已己》
作者:守望古典

真正經典的文字,是一壇老酒。即便掩在文學土壤之下二十年不曾問津,重又啟壇細品,更有一番甘釅醇厚滋味。時間最能蒸發浮雜水分,醇化經典。
《孔已己》就是這樣一壇老酒。
在魯迅落筆寫下《孔已己》一百年後這個無聊的夜晚,在與“魯鎮”相距幾千公裏的東莞的長安。時隔二十年重讀《孔已己》,心中翻騰著苦、酸、悲、怒、恐,五味陳雜,久難平息。先生的呐喊聲如雷霆般穿透時空,撼動靈魂。我足足用了二十年時間才讀出字裏行間的蕭索、淒涼;才理解孔已己迂腐可笑背後的悲涼;才體會到知識人格被社會一步步消解的無奈與哀惋;才讀懂作者在冷峻的文筆下湧動著的同情與義憤。才戰栗於“丁舉人”的殘酷,“掌櫃”、“小夥計”、“酒客”、“孩子們”的冷漠與麻木。
一百年過去了,當年鹹亨酒店的丁舉人、掌櫃和夥計,看客和小孩,已然做古。但麻木、冷漠卻在國人的骨髓裏卻愈來愈發達了。“孫誌剛”不正是孔乙己投胎轉世?一樣的文化人,一樣的迂腐,一樣的清高。孔已己要想討一點尊嚴,孫誌剛欲爭一點說法,但他們一個人在麻木中離開人世,一個在同胞的拳腳中死去,多麽可怕的殊途同歸!殘酷、冷漠和麻木一次又一次輪回!這一次,鹹亨酒店換成了收容所,丁舉人換成了XXX。百年前先生在寫《孔已己》時決然沒有想到,百年後的今天,“孔已己”會有一種更慘烈的死法!
《孔已己》何其象一個可怕的咒語,揭示這殘酷、冷漠與麻木不特盤旋在“魯鎮”的上空,附著在丁舉人、掌櫃的靈魂中。其實五千年來就一直滲透在多數國人的骨髓裏,至今不但沒有被救治,而且更進一步入膏肓。

經典的可貴,在於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值得把玩、回味。我歎服先生高度精練、簡約的語句中能把主人公塑造得如此豐滿:孔已己迂腐——滿口之乎者也,“茴”字的四種寫法;孔已己自尊——“但在我們店裏,他的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孔已己善良——“他便給他們吃茴香豆,每人一顆”、“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歎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甚至,孔已有一點可愛——“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些鮮活的句子象一粒粒珍珠,飽滿豐潤,曆久彌新。
這次重讀《孔已己》又有許多的新發現:比如,“……他不回答,對櫃裏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句,以前隻知道“排”字用得好。這次我發現,“對著櫃裏說”,用得也很貼切。孔已己既不是對著“掌櫃“說,也不是對著“我”說,而是對著“櫃裏”說。與他自得自滿的心態很是吻合。此乃神來之筆!
然最精彩的是這一段——
“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麵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麵說,“孔乙己麽?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麵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麽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這一段真是太絕妙了:
人未出場,先寫聲音——“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次寫狀態——“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麵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再寫神態——“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麵答道”、“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人物的形象一層一層推進,一點一點豐滿,整個一段節奏緊湊,又顯得從容。白描、對白、心理刻畫渾然天成。更可貴的是,每個字都有它的妙處,每一句話都錘煉到極至,多一個顯繁贅,少一個字則缺佚。
然而,更精彩的還在後頭。當我讀到“……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眼淚禁不住奪眶而出!,我的感覺仿佛是爬到一座山巔。突然,前麵是萬丈深淵,然後,被人從身後踹一腳,瞬間驚恐下墜,這淒涼,這無助徹心徹骨。這一段真可謂平淡中暗藏突兀,庸常中見高超,卻了無刀斧痕跡,讓人不得不歎服。

有哲人說過,悲劇是永恒的美。我認為,悲劇之美中又以淒美最為動人。《孔已己》就是這樣一部淒美的偉大作品。
《孔已己》的淒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鹹亨酒店”的櫃台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麵前。但通過這樣一個“窗口”,卻可以洞悉孔已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麽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語句給你敘述著上世紀初隨處可見的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故事——一個好吃懶做,迂腐,手腳不幹淨,讀過點書,還殘存點做人的尊嚴的人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最後消失在這個人世間。本來,這樣的故事乏善可陳。但經過先生的妙筆,孔已己那有一點自以為是,有一點迂腐,有一點善良,同時,更有一點可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永遠地紮根在讀者腦海裏。
孔已己的形象如此豐滿而複雜,與高度符號化的阿Q相比,孔已己多了一點“人氣”,多了一點“性情”,更令人垂憐,更貼近生活。他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讓人不齒,他的悲劇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卻是社會的責任。同時,在他悲劇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丁舉人們的殘酷和掌櫃們、看客們的麻木冷漠,以及對社會的絕望。
同為寫沒落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還有一篇是餘秋雨的《酒公墓》。但兩文比較,水平立馬分出高下。總體上來說,《酒公墓》寫得詩意而濃烈。行文工於機巧,遣詞造句頗為精美,很有一些“他懂邏輯,因此,告別邏輯,才合乎邏輯。”這樣的妙語。主人公的身世淒慘而離奇,令人噓唏,粗一讀頗有味道。但多讀幾次就會察覺其中“刀斧”,更糟糕的,還會在心底無原由生出:“這該不會是餘秋雨編造出來的吧,要不怎麽會如此湊巧?”的壞念頭。相反,《孔已己》則客觀簡單,行文暢白明了,讀不到半個精美字句。讀完後你會覺得孔已己一定是有這麽一個人,就在紹興,就在鹹亨裏,先生隻不過把這個人原汁原味地寫進了文章裏。初讀時,你會被表麵的冷峻所迷惑,再讀會有新的感悟,反複咀嚼才能透過文字讀懂靈魂。
可以這樣說:《酒公墓》象一道廚師精心炮製的大菜,味道濃重,作料豐富,多吃就膩。《孔已己》則象一盤剛從菜地采摘下鍋的時蔬,新鮮而質樸,常吃常新,永不離棄。菜根談雲:“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信乎。
同為淒美的藝術作品,我認為《孔已己》與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第四樂章,簡單而重複的旋律,冷峻的配器,沒有渲染而越來越輕的嗚咽,慢慢走向沉寂。卻讓人體味到刻骨的絕望,這種淒厲的絕望如此蒼涼,在平靜中滲入骨髓,直抵心靈。《孔已己》雖然是文字,但字裏行間卻充盈著與此類似的美感。尤其是最後一段: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已己的人生就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冷漠的重複中一點一點的落下帷幕。沒有悲愴的生離死別,沒有嗆天哭地的哀號,沒有、沒有、什麽都沒有。最後,這個人從人們的記憶消失。而這種沒有淒涼的淒涼,沒有悲哀的悲哀卻更加徹心徹骨,達到了與《第三樂章》類似的藝術效果。
不管多少豎子貶低先生,先生永遠是不朽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