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蔚林:實話實說的美國民主模式

來源: 芽兒 2012-03-07 07:27:2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951 bytes)
 【作者注:每一個社會裏,都存在著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利益爭奪,在這種情況之下,民主往往是一種被烏托邦化的概念。而美國民主模式的價值就在於,曆史上第一次,使弱勢者不再那麽的“弱勢”。除此之外,迄今還沒有任何其他政治模式,曾經給予弱勢者與強勢者平等博弈的機會。】

  1.

  毫無疑問,作為世界超級強權的美國及其政治模式,對於今天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影響至深,無論中國的外交內政,在很多情況下都不得不與與美國聯係起來。甚至今天社會上甚為激烈的所謂左右派之爭,也往往都是以對美國的態度來劃分界限的。

  在有些人看來,美國是天使的化身,代表了正義與進步。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美國則是魔鬼的代言人,渾身上下一無是處,充滿了邪惡,在世界各地作惡多端。而對更多的人而言,麵對媒體上各種不完整的信息和各種結論先入為主、極具誘導性的言論,頭腦中隻能是越來越多的困惑與不解:美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從英雄到魔鬼的多重角色變換?

  2.

  在這裏先來看一些具體的實例吧。

  就在不久前,美國政府向11名非法移民賠償了35萬美元,作為執法人員在逮捕這些人時沒有履行必要法律程序的賠償,成為曆史上同類事件中最大的一筆賠償。

  伊利諾伊州一名穆斯林教師要求請假前往麥加朝聖,在遭到校方拒絕後辭職並打起了官司。最後該教師勝訴,而且校方還被要求賠償7.5萬美元的損失。

  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教育當局曾經試圖了解,在學校裏大致能有多少來自非法移民家庭的學生,結果立即收到了聯邦司法部的信函,警告其停止調查,否則可能會以侵犯人權被告上聯邦法庭。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個州因為對非法移民立法,而被司法部告上法庭。原因之一,同樣是人權。

  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在去年曾經試圖收購一家中型的通訊公司,結果被司法部出麵攪局,因為司法部認為收購會導致市場壟斷,不利於消費者進行選擇。

  十多年前一些破產的黑人農民發起集體訴訟,控告美國農業部在貸款中種族歧視。結果在90年代末,農業部被判賠償10億美元,另外一些黑人農民再接再厲,官司又打了10年,美國政府在前年又給賠了10億才了事。

  看完了這些故事,這個時候肯定不少人會順理成章地覺得,美國簡直就是完美無瑕,無愧於最佳的民主模式了。但是請先不要急著下結論,讓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例子。

  3.

  在2007年,曾有一名70歲的老年公寓護工把她的雇主告上了法庭。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這名黑人護工在一場車禍中受傷致殘,失去了工作能力,可能由於對賠償不滿意,於是聘請了律師打官司。後來她的律師在審核其個人財務狀況時驚奇地發現,這位老太太有時每周工作長達70小時,竟然一直沒有加班工資。

  一般情況下,加班肯定是有報酬的,尤其在美國這種強調勞工權益的國家。但根據多年前的一條法律,護理行業被排除在外了,因為當時這類工作多是親友負責的。近年來由於社會老齡化加劇,護理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但這條法律一直沒有變化,導致大量的從業人員得不到加班工資。

  於是他們決定打一場官司,試圖改變這條法律,來爭取合法的勞工權益。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一些勞工權利組織的關注,並在財政上資助了老太太的法律訴訟。後來這個案子一直打到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吸引了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

  然而在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即被很多人甚至視為正義化身的那九個人,無異議全體一致9:0通過決議,駁回了老太太的合理要求。道理很簡單,大法官們的觀點與當時布什政府和紐約市政府完全一致:如果同意了這樣要求,護理行業的成本和政府的福利開支將會大大增加,以致會無法負擔。一名大法官直接對老太太講明,“如果你贏了,無數的人會從此付不起護理費用,那會是政府也無法對付的局麵”。

  這一判決結果震驚了美國社會,激起了廣泛的批評,社會大眾第一次才注意到,這一弱勢群體由於收入太低,很多的護理從業人員都是要依靠政府救濟才能維持生活的。這位可憐的老太太在兩年後因腎衰竭、心髒病去世。《紐約時報》感慨說,這樣一個一輩子照顧別人的人,在自己年老體衰的時候,卻窮困潦倒,得不到別人的幫助。

  看到這裏,大概很多對美國民主持懷疑、敵視態度的人就要忍不住叫起來,“看吧,這就是所謂民主自由的美國。”而那些主張學習美國的人大概也會覺得無話可說了。的確,這一事件實在沒有什麽好爭論的,顯而易見,就是一個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在光天化日下被公然犧牲了。這個時候,如果把前麵提到的所有這些事例都放在一起,很多人肯定會迷惑不解,一會兒是幾個破產黑人農民扳倒了勢力強大的國家農業部,一會兒又是一位護工老太太連一點加班工資都不能被保證,美國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美國民主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4.

  要理解美國的民主模式,其實一點也不難。首先需要從我們自身的價值判斷說起。

  說起民主,很常見的解釋,就是一旦實現民主化了,什麽問題都解決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解,把民主當作是一味仙丹妙藥,包治百病。而這種烏托邦心態其實是貫穿了中國幾千年曆史的。在曆史上,各種“均貧富”的口號從不鮮見,一直到今天,“共富”的思維仍然被作為主旋律在大加宣揚。在這種文化心態之下,對於“民主”的上述理解,也就是很好理解的了。每一個人都在期盼一個天堂。

  然而現代經濟學已經告訴我們,這樣的天堂是不存在的。

  經濟學裏有最基本的兩條原則,1,資源是稀缺的,2.人性是自利的。從這兩條原則出發,不難想象,既然資源的稀缺是永恒的,而人又是自利的,那麽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係,就必定是直接或間接的競爭關係。據此,一切理想化的所謂“均貧富”“共富”的口號都是站不住腳的。

  進一步而言,任何人隨意就可以順勢推出這樣的結論:民主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是一種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滿足自己所有意願的狀態。這種最優的結果是不可能出現的,因而在承認人與人利益競爭關係的前提下,重新理解民主的含義,就成為了必然。簡單地對民主給予所謂“真”與“假”,或者“好”與“壞”的評價,本身就是一種基於烏托邦心態的評判。

  5.

  美國的社會現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樣本,來認識它的民主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政治體製。簡而言之,美國民主既不是有些人抨擊的“虛偽”,也不是有些人向往的天堂。在現實的曆史條件之下,美式民主在事實上是一種政治博弈的框架,是一個利益爭取的過程。在現階段,它的民主,就是參與政治鬥爭的權力,其結果可能很美麗,也可能很醜陋。

  這裏有必要強調一下何謂“政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與“治”兩個字實際上是一種從上至下的社會治理方式。這一點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著清晰的表現,此處無需贅述。所謂“講政治”,毋庸諱言,就是維護特定團體的最高統治地位。而在現代西方的話語中,“政治”二字的含義則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水平方向上,爭奪權與利的表述與行動。在本文中,“政治”基本上是後一種意思。

  美國民主政治的出發點,是不諱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競爭關係,來作為調整社會總體關係的基礎。基於此,民主製度作為利益博弈的框架形式而出現。在這個框架之下,人與人可以進行利益的爭奪。那麽既然是博弈,請注意,就不會是“均貧富”或者“共富”,就必然有勝利者和失敗者。換言之,民主並不保證誰一定勝利,所以在前麵的例子中,我們已經看到,同樣是弱勢群體,那些黑人農民獲得了勝利,而護工老太太則輸了官司。

  這種民主體製的價值,首先在於每一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機會。雖然它並不保證誰輸誰贏,必然存在著對手間力量的不對等,也不宜被用作道德評判,但是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們需要注意到,是參與利益博弈者的人身是安全的。這種體製下,不會有人因為利益訴求而被對手滅口。比如有人要起訴總統,那麽一般而言,美國的律師會饒有興趣地聽取他的陳述,然後決定是否具有可行性,這是一個純粹的法律問題。但是在非民主體製下,律師會立刻讓這個人走路,因為律師首先要考慮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美國破產農民起訴農業部,小時工資不到10美元的護工可以在國家最高法院打官司。

  其次而言,這種博弈的體製不會有永恒的輸家或者贏家,強者未必一定贏,弱者未必一定輸,結果也將是動態的。比如前麵提到的那位護工老太太的案子,雖然她當時輸了,而且人也已經去世了,但現在美國民間、政府、和國會中,都有很多人正在推動修改相關的法律。她自己從來也沒有想到,由於她的抗爭,自己身後已經成為美國勞工權益運動的一部分。再舉一個例子,僅僅幾十年前,種族隔離製度在美國還是完全合法的,而在今天少數民族可以開白人的膚色玩笑,白人在這種話題上卻往往要極度小心。這就是民主博弈體製帶來的進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其總體趨勢是向善的。

  6.

  要進一步了解為什麽美式的民主製度,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優化的政治結構,就不得不與其他的常見框架模式進行一番比較。如果我們把美式民主體製定義為一種“博弈性體製”,那麽世界上另一種常見的利益分配實踐,就可以被稱作是“代表性體製”。後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拒絕承認個人利益在社會關係調整中的重要性,往往以所謂“集體”“國家”的名義,由少數人來“代表”並主導多數人的利益,壓製個人利益訴求,並壟斷利益分配與進行利益訴求的權力。

  在古代,統治階層通過“奉天承運”這樣的話語,來實現少數人對多數人利益的代表,以“上天”和神的名義,來合法化自身的代表性和壟斷利益的正當性。在近現代,這種“代表性體製”的起源之一,就是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和列寧的“先鋒隊”實踐。“階級鬥爭”理論所倡導的,是通過鬥爭,建立起某一個階級專政的權利體係,自上而下,來保護這個階級的利益。而“先鋒隊”的作用更是明確,即由少數先進分子領導並代表落後的大眾。

  然後曆史已經證明,這種理論與實踐都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所謂“階級”本身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大家都是泥腿子的時候,可以稱為階級兄弟。但是當其中一小部分人站在了主席台上向其他人揮手的時候,這些人就不再可能與下麵的人具有相同的利益,更不可能作為其利益代表。當你家的孩子上不起大學的時候,人家的孩子早就遊遍歐美名校,開著紅色的法拉利出入高級社交場所了。這樣的模式裏,別人會關心、代表你的利益,憑什麽?今天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所謂利益集團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破產。據說蘇聯解體前曾經有一次調查,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蘇共僅僅代表自身的利益。現在甚至無需爭辯是否真有這樣的調查,但對這樣的結論有人懷疑過嗎?

  最近杜建國“鬧場”事件又激發起了大家對於國企地位的討論。我從來不否認一個主權國家掌控部分關鍵產業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今天現實中的國企,是否真的代表了國家民族利益持懷疑態度。很多人應該還記得,那位西太平洋大學的禹晉永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赤裸裸的表白,很好地描述了國企特別是央企的現狀:“今天下午和股東單位、央企的負責人在那菲特城堡高爾夫球場打球,晚上在一起大口喝茅台酒大口吃飛禽走獸肉,好一派愜意生活”。至於“天價煙酒”“天價裝修”事件,就更是盡人皆知的了。而在另一方麵,一貫鼓吹民族主義的知名人物黃紀蘇最近在一篇文章中也承認,幾十年來工人階級僅僅是被“領導階級”了。

  黃紀蘇文中引用的一段網絡文字,更是極其精確地刻畫出了工人這個群體在“代表性體製”下的特征:“本名”工人階級“;假名”社會主義中國的領導階級“;經濟學定義”低收入階層“;洋名”藍領“;別名”體力勞動者“;昵稱”弱勢群體“;外號”蟻族“;社會學定義”生存性生活者“;政治學定義”社會不穩定因素“;經常性稱呼”失業者“;政府給的名字”下崗工人“;民政定義”低保戶“;真名”窮人“。”有意思的是,即便就是事實如此,一些人如楊鬆林、郭鬆民仍然在為這樣的國企體製大唱讚歌。這樣的左派或者民族主義者到底在為誰說話呢?

  很明顯,在“代表性”的體製之下,雖然“利益”兩個字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禁忌,一些人“代表”了另一些人的利益,但誰也無法否認利益爭奪的現實存在!

  7.

  美國絕不是天堂,但相比之下,不能不承認,在世界範圍內,美國的民主製度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在利益分配實踐中相對有效的。在水平方向的利益博弈之中,這種體製的優點在於不回避問題,所以美國的新聞媒體基本上是隻報憂不報喜,大事小事對簿公堂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美國社會在總體上是穩定的。而在自上而下垂直的政治體係之下,上層在名義上完全代表了下層的利益,在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缺乏交流對話的意識和機製,這種社會治理結構就必然導致“維穩”思維和“越維越不穩”的局麵。最近就有“兩會”代表對媒體表示,與某部門的溝通中,就能感覺到對方高高在上的“帝王”意識。

  近年來中國民族主義者對美國民主製度的各種批判已經蔚為大觀,一些網站如烏有之鄉等,和最近引起公眾注意的觀察者網,都代表了一種民族主義勢力正在聚集力量、全麵合流的傾向。但是它們對於美國製度的批判都是高度偏激的,缺乏對於美國政治的基本了解。簡而言之,僅僅以“好”“壞”“正義”“邪惡”來描述美國政治,是完全不及格的。在事實上,美國式的“博弈性”民主體製,遠比“代表性”體製更能保護社會下層的弱勢群體,雖然後者在表麵上更具有感性的欺騙性。而這一基本事實,可悲的是,恰恰是被狹隘愛國主義衝昏了頭腦的的民族主義者們沒有意識到的。

  孔慶東們對“公民”和“納稅人”這樣的概念破口大罵,王小東們大肆販賣“逆向種族主義”的帽子,摩羅剛剛放下了500年血淋淋殖民地史研究,就急迫要求中國與美國做天下共主,都明白地反映了這些民族主義者在本質上,仍然是專製主義的“代表性”體製思維方式。這裏麵的道理很清楚,“公民”“納稅人”的含義在於平行地位的前提下,對權利的討價還價,而“人民”僅僅是垂直權利體係裏被代表的對象。“逆向種族主義”的帽子,無非就是不允許自我批評,更不要說博弈,而中國與美國做了天下共主,還不就是重回新老殖民主義的老路?

  汪暉曾經激烈地批判西方民主已經發生“代表性的斷裂”,也就是說西方的上層民主機製並不能代表大眾的意願。其實這是一種對西方社會很淺薄的認識。在美國社會裏,沒有幾個人會完全相信政客是自身利益的代表。美國人相信能真正代表自身利益的,一是自己,二是自己出錢雇傭的律師,僅此而已。因而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工會和律師,警察有警察工會,教師有教師工會,看門人都有自己的組織,有問題,找工會,找律師,而不是找領導。可以說,正是這種人與人之間利益至上的博弈關係,首先構成了美國式民主實踐的基礎與核心,人與人之間誰也不鳥誰,然後才有理論家總結出來,再升華一下,哦,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美國民主。

  8.

  最後回答幾個相關問題。

  在最近這次的杜建國“鬧場”事件中,一個關鍵的話題,就是私有化的功過。有人認為,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私有化,而目前社會上醜聞迭出,似乎都是私有化帶來的問題,因而極力反對私有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有意思的是,現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都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如何解釋這一現象?以美國為例,其實答案是很清楚的。與“博弈性”民主製相輔相成的私有製,構成了美國模式,而缺乏博弈體製製約的私有化,構成了拉美模式。今天中國所遇到的問題,恰恰是拉美式私有化帶來的問題。明確地說,如果不進行民權為核心的政改,中國發生拉美化不是不可能的。私有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利益博弈的機製。西方左派批判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的重點,在於政治權利的框架結構,而中國左派還停留於簡單羅列舉證的階段。就這一點而言,杜建國們並沒有看到問題的要害,中國左派的總體思想水平也還太低。

  在解讀美國式民主體係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思考。如果一個國家僅僅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建立“博弈性”的利益分配體製,會不會造成一個人與人之間完全冷漠無情、唯利是圖的社會?從美國的民主實踐看,事實並非如此。在美國社會裏,慈善事業、非盈利性事業始終是社會關係調節中極為重要的環節。進行慈善捐款和做義工是美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這些都不是法律所要求的,那麽這些善行的動力都是從哪裏來的呢?中國的很多民族主義者都認為,既然政府現在已經擁有了前所未有物質財富,那麽就應該強硬起來。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並沒有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而等比例改善。問題出在哪裏呢?

  我的一位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美國老師曾經向我解釋過,為什麽資本主義沒有如馬克思、列寧預言的那樣滅亡。按照唯物主義的過程推理,資本主義早就該滅亡了。她認為,人類社會的演進並不是僅僅基於物質的變化,人類高於動物,能走出動物界,就是因為人具有一種“心靈的行動”,使得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可以在“心”的基礎上不斷得到修正,因而資本主義也可以不斷地被改良,進而向“善”的一麵發展。而在相反的一方,出於對物質的迷信,按照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對於社會關係予以物化理解,壓製個人利益訴求,主觀上以少數人代表多數人的利益,最終隻能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因而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模式。

  我向來認為,一種文化興衰的標誌,就是要看其是否喪失了哲學思辨能力。在機械唯物主義荼毒數年的情況下,太多人已經喪失了全麵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口袋裏有了些銀子的情況下,忽然間覺得自己闊了,於是就覺得等於真理在握,從此不願意再向誰學習了,而是忙於要“站起來”向別人展示“不高興”,要硬碰硬,完全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對今天的中國,幸好還有一個美國能作為一麵鏡子,不管你喜歡與否,都可以拿來做參照比較。也許在將來,人類可以進化到不再為利益而爭鬥的時代,那時候美國模式顯然就落伍了。但是在今天的現實中,利益競爭仍然是客觀存在,指望別人來代表你的利益,隻能是南柯一夢。非要去代表別人的,無非就是謀取一己之私,對“公民”“納稅人”這樣的概念極力回避,就是明證。而在利益分配這個問題上,能夠實話實說,把問題擺在台麵上不藏著掖著,不怕露家醜,人人可以赤膊上陣不裝B的,還就是美國的民主模式。

來源: 草根網2012年3月6日

所有跟帖: 

回複:柏蔚林:實話實說的美國民主模式 -ijt7epn- 給 ijt7epn 發送悄悄話 (11 bytes) () 03/07/2012 postreply 07:36:44

寫的非常好!其實都是很簡單的道理,把一切事物絕對化是幼稚和膚淺的。 -望自遠方- 給 望自遠方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07/2012 postreply 11:15:24

作者缺乏缺乏對於美國政治的基本了解。 -xwu622- 給 xwu622 發送悄悄話 xwu62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7/2012 postreply 12:34:3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