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人民日報: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文的荒謬論點

本文內容已被 [ 落日尋道 ] 在 2012-02-23 10:46:0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點評《人民日報: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文的荒謬論點
  落日尋道



  點評《人民日報: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文的荒謬論點  



  原文:  
  無論方案多麽周密、智慧多麽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對於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點評:  
  可以不可以這樣說:“無論方案多麽周密、智慧多麽高超,前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掌了權的右派複辟派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公有製度社會主義,為複辟服務的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前三十年,一些人甚至還會以普世價值思維苛求前三十年。對於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原文開篇氣勢洶洶地就給對稍有意見的百姓戴上緊箍咒,這位人民日報評論員未免也太霸道了點吧?  


  原文:  
  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麵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點評:文章中的“中流”指的是什麽?這個“中流”是有利於發展公有製度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發展的“中流”還是有利於複辟資本主義的私有發展的“中流”?撇開改革的社會貧富兩及分化的現實,空談“中流”,玩文字遊戲,這是什麽文風?是不是大忽悠?  


  原文:  
  發展起來的問題、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歎……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標注著30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曆史方位。  


  點評:  
  謝謝人民日報這位評論員,竟然還能記得鄧小平,既然記得鄧小平,仍然拿鄧小平談話說事,那就好辦得多了,不知這位評論員小兄弟有沒有學習過鄧小平的“十個如果”?評論中所指的“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有沒有這“十個如果”的關切?  


  原文:  
  衝破思想藩籬、觸動現實利益,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著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  
  無論當年的聯產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改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複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  


  點評:  
  更符合改革實際的評論應該是:“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著(人民享受著經濟平等、政治平等的公有製度)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最廣大的工農人民群眾)“不同聲音”。將括弧內的文字加上就對了。  


  原文:  
  改革就會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煩”,改革也很難十全十美。  


  點評:  
  既然改革很難“十全十美”,那麽為什麽要求公有製的社會主義必須是“十全十美”?為什麽對於公有製度下的社會主義中即使一點點的不完善也要狂風暴雨式的批判和加以全部否定?  

  原文:  
  30多年後,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無論方案多麽周密、智慧多麽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對於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現實中,或是囿於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裏,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餘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隻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對於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改革來說,麵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製機製障礙,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鬆、周全某些利益,但隻能把問題拖延成曆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麵,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  


  點評:  

  1、 文章中所提到的“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是誰?當前又是誰能夠“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如果不能明確的對百姓說個明白,那麽隻能是堅持改革者們的自己虛張聲勢賊喊捉賊的伎倆了。  
  2、 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決而難”、“行而難破”又指的是哪些“改革”,是指鐵道、電力、電信沒有完全私有,還是指地方 資源沒有完全賣光?  
  3、 如果是為了工農大眾增加收入,為了工農大眾上得起學,看得起病謀取利益的改革,為什麽不直接舉例說明,以得到廣大工農人民有廣泛支持,何必要藏著掖著的,幹嗎嘛,象做賊似的?  


  原文:  
  小平同誌在20多年前就曾告誡:“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我們處理問題,要完全沒有風險不可能,冒點風險不怕”。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崩潰邊緣,到南方談話前的曆史徘徊,我們黨正是著眼於國家和人民的未來,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於抓住主要矛盾、勇於直麵風險考驗,才能化危為機,推動改革開放巨輪劈波斬浪,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點評:  
  小平在20多年前關於“我們已經形成了。。。承擔風險的能力” 告誡的大前題是:公有製為主導的社會主義不怕少數資本家翻天,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下的共產黨在百姓中有不可代替的威信,“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已經形成那個激情年代最強的音。現在還有這些條件嗎?  
  至於改革之前的所謂“崩潰邊緣”及“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僅是老調重彈了無新意,更是自己打自己嘴巴。早有公論,還是不評了吧。  


  原文: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尤其要時刻警惕短期行為損害執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所思所慮不獨是當前社會的發展穩定,更有黨和國家事業的長治久安。麵對全新的改革曆史方位,當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寬廣視野,以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所要求的,“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改革創新”。如此,我們就一定能把風險化解在當下,讓發展乘勢而上,為黨和國家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  


  點評:  
  不看廣告,看療效。

所有跟帖: 

本人愚鈍,看了半天沒看出點評人想說什麽。 -Hone- 給 Hon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3/2012 postreply 18:02: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