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情人節”白宮之約: 中美溝通的“第三條管道”

來源: justasked 2012-01-27 13:52: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344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justasked ] 在 2012-01-28 15:31:2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美溝通的“第三條管道”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吳 旭


            最近,習近平副主席訪美的行程已經敲定。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無疑是214日中美雙方領導人的“情人節”白宮之約。其實,從這次訪問時間的考量、斟酌和選擇上,無不透露出雙方既水乳交融、又愛恨交織的“冤家”關係。


選在西方“情人節”這一天,由中國未來的領導人出現在白宮南草坪,其隱含的 “浪 漫”象征意味,即便雙方政府不去刻意強調,西方媒體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們,也肯定不會放過這一揶揄、抨擊奧巴馬政府向“中方示愛”的極好由頭。從時間安 排上,為了避免這一層“不必要”的解讀和麻煩,中美任何一方都可以找個借口,錯開這一敏感的日子。而最終之所以選擇這一天,不管是“刻意而為”,還是“順 水人情”,恰恰揭示了中美關係中溫情融洽的一麵。而習副主席選擇二月中旬出訪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又是無奈之舉。美國的選戰將在3月 初開始達到白熱化,一旦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確定,奧巴馬的任何對華舉動和表態,都將被放在美國政治的雙重顯微鏡下觀瞧——既以現任美國總統之身,又以民主 黨總統候選人之體——,奧巴馬騰挪的空間將越來越小,必然分身乏術,無法給未來中國的領導人營造出一個親切友好的氛圍。而這,恰恰映照出中美關係中寒冷隔 膜的一麵。


            因 此,習副主席的此次美國之旅,除了正式在美國登場露麵,也肩負著消解中美之間“印象的衝突”這個任務。美國已故的著名曆史學家亨廷頓,曾提出過“文明的衝 突”這一概念,來解釋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的錯動格局和形態。但我以為,具體到中美之間的問題和隔閡,很多時候用“印象的衝突”來概括,更直白準確。簡單來 說,美國人誤解了中國,而中國又誤解了美國人的誤解。


先舉個簡單、但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美國著名的蓋洛普民意調查機構,每年都會問美國人一個問題:“在現在世界的主要大國中,誰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就說,誰是世界經濟的老大?給出的選項中,包括美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在2011年最近的一次調查中,超過一半(52%) 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才是現在世界經濟的“老大”,而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才是最強。更關鍵的是,在美國人的印象中,中國超越美國, 是一個從2007年就開始的“事實”了。請注意,這不是什麽隨便的街頭訪問,而是美國乃至世界上最權威的民意調查機構所得出的具有抽樣代表性的數據。


這 當然是一個錯誤的印象;截止2011年底,中國的GDP(約六萬億美元)仍然不到美國的一半(15萬億美元)。根據最樂觀的估計,中國總體經濟實力超越美 國,至少還要等8-10年。但是,在美國社會,統計表上的數據,沒有人們頭腦中的“現實”,更有政治上的影響力。美國人是根據自己的“印象”投票的,而不 是根據半個地球以外的“現實”。中國早已被“黃袍加身”,而我們根本沒有察覺,還在拚命強化、推廣這一誤解。以2011年初在美國時報廣場推出的中國國家 形象廣告為例,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中國的財富與影響。代表中國財富象征的馬雲、李彥宏,氣宇軒昂,插手而立,從上而下俯視著紐約百老匯大街上匆匆走 過的美國民眾。中國被誤解,難道中國人自己沒有責任嗎?


幾 周前,在紀念尼克鬆總統訪華和上海公報發表4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習副主席特別強調了中美“增進戰略互信”的重要性。他提到了兩個溝通渠道,一個是“加強 兩國高層和各層級的接觸”,一個是“促進中美社會各界友好交流”。但是,我以為,具體到中美關係,特別是中國如何影響、塑造美國民意的角度上,還需要建立 和啟動“第三條溝通管道”,即中國最高領導人與西方各類媒體和公眾的直接互動。


公 眾外交的概念和做法,如今已經是深入人心。從“鄧小平戴上牛仔帽”的經典畫麵,到美國副總統拜登擠在北京小麵館裏吃麵造成的“視覺反差”,領導人“突然” 而又“自然”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直接向目標受眾傳遞著更直接、更親和、更可信的視覺信號。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閉門會談、私下接觸,當然有利於建立決 策層之間的互信和私誼;兩國國民之間通過旅遊、貿易、學術交流所建立起來的第一印象,當然也是草根互信、文化互動的基礎。但是,缺少中國領導人與美國普通 民眾之間直接交流的“第三溝通管道”,仍是阻礙和製約中國形象改善的“瓶頸”與“短板”。


怎麽做呢?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I-Phone/I-PAD無處不在的“全媒體”時代,公眾外交是要講究技巧和分寸的;這裏麵的竅門,關鍵是要做到“突然”和“自然”。如果一切都事先安排好,照章行事,規規矩矩,一板一眼;這樣做,雖然避免了差漏,但也降低了“突然”性——而突然性,正是“新聞性”, “關 注度”,也意味著信息的最終“滲透率”和“到達率”。鄧小平戴上牛仔帽,之所以引起轟動,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麵,恰恰在於其出其不意的突然隨性之 舉。去年拜登抵達北京的當晚,輕裝簡從,坐在籃球館的觀眾席上觀看籃球比賽,也是求其“不按牌理出牌”的“突然性”。如果說“突然”還可以刻意設計,要做 到“自然”,那隻能是“隨心所欲,順其自然”了。“自然”之境界,因人而異,因時而變;隻能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強求,因為太少則傳遞不到,而太過則會 失於做作。


以這次習副主席的美國之行為例。其行程雖短,但恰恰趕上美國大學生籃球賽最火爆的時段,整個美國的神經和情緒都正被每天的賽事所左右。我查了一下賽程表,213日 晚七點,美國副總統拜登的母校——雪城大學隊(傳統強隊之一)將迎戰同樣排名靠前的另一個強隊路易威爾隊。這裏麵,可以作的文章就來了。拜登是個籃球迷, 奧巴馬更是個身體力行的超級籃球迷,而習近平副主席也是個體育迷——何不找個方便的場合,小範圍地來一場正式會麵之前的“觀摩秀”,一同觀看比賽,甚至還 可以根據美國習慣,各選自己的主隊支持。這種安排,不用邀請記者,也不需要大肆張揚——越是低調,越是盡人皆知。可以肯定,不出幾個小時,拜登與習近平一 起觀看籃球比賽的I-PHONE照片和視頻,便會傳得網上到處都是——而美聯社、《紐約時報》、CNN等 傳統老牌媒體,也不得不跟在後麵使勁作“接力賽”、“滾雪球”。說到與美國媒體的直接互動,還有一個更“自然”而“突然”的主意:一直以來,凡是中國領導 人接受美國媒體的采訪,不是華萊士主持的CBS“六十分鍾”,就是CNN紮卡瑞亞的“全球定位”,仿佛媒體的品牌越大,其傳輸效果也越好。其實,在現在 “全媒體”的時代,事實恰好相反,越是來自草根的星星之火,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燒成燎原之勢。而這裏,最“自然”也是最“突然”的舉動,莫過於在習副主席 預定的愛奧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兩站訪問中,安排接受愛奧華大學的學生報紙《愛奧華人日報》和南加大(USC)的學生報紙《特洛伊人日報》的專訪。正因為 這兩份報紙屬於“小報”,所以顯得“突然”;而正因為它們又都是當地頗有影響的媒體,所以來得“自然”。這裏,更不用說這一舉動對於改變美國大學生對華認 知的潛在影響了。誰都知道,這兩次的采訪內容,都將隨後被美國所有的“主流媒體”轉載和報道,而其相應的傳播和接收效果隻可能會更好。


改變中美之間存在的“印象的落差與衝突”,僅靠雙方官方的交流和溝通是遠遠不夠的。第二個溝通管道,即中美民眾之間的直接交流和接觸,也隨著美國方麵放寬中 國人赴美旅遊簽證的政策,必將迎來一個新的互動高峰。而第三條溝通管道,即中國領導人與美國媒體和民眾的直接交流,也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新一代領導人 的出場而發動一輪魅力攻勢。

所有跟帖: 

吳教授在作研究呢? 還是在作宣傳呢? 反正領導幹什麽都得說好. 這是中國文化. -fentiao66- 給 fentiao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7/2012 postreply 14:34:26

人家圍著中國真刀真槍的搞你, 你還得塗上口紅給人當情兒, 打工崽的命呀. -fentiao66- 給 fentiao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7/2012 postreply 14:37:17

教授, 我認為是演給鵝羅絲看的戲, 你不可能看不出來, 可你不敢說, 寒纏領導的事不幹. -fentiao66- 給 fentiao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7/2012 postreply 14:43: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