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知青上山下鄉始末--看看

不能僅憑你一地的經驗就說成千山萬的知青回城不是事實。

 

千萬知青上山下鄉始末

童辰 郭海峰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在一篇報道的編者按語中傳達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此前,196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城鎮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這是上山下鄉運動一個綱領性文件。1965年中央辦公廳為此發布了通知。從此,上山下鄉被列入黨和國家重要的日常工作範圍。《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的號召後,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出現。"文革"期間,全國城鎮知青下鄉人數達1400萬人。1978年12月10日,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結束。《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幹問題的試行規定》被中央批轉。這次會議及其形成的文件成為知青上山下鄉的曆史轉折。會議提出:還要堅持上山下鄉,是為了條件成熟時不再上山下鄉;要逐步縮小範圍、有條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動員下鄉;尚需動員下鄉的不再插隊,要因地製宜舉辦知青場、隊,國家給以優惠政策;已在農村插隊的知青,要逐步給予解決,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決;城鎮要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行業,擴大就業門路。到1981年底,國務院知識青年辦公室並入國家勞動總局,各省、市、自治區也仿照辦理。至此,曆時20餘年的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從1955年開始,就業壓力就開始變得很大。1955年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提出要開荒3868萬畝,要完成這個任務,除了農民和一些國營農場外,必須另外組織力量去完成。這個任務交給共青團中央,團中央就組建青年自願墾荒隊。當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親自抓的這件事,但這個路子後來也不通。

毛澤東發出第一次號召195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一篇文章的按語裏說:"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出上山下鄉運動的號召,他講這句話是從農村需要來講,不是從解決城市就業的角度談的,農村社會主義高潮到來時,農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會計、出納等人才。

毛澤東的號召成為多年來上山下鄉的指導思想。緊接著1956年搞農業發展綱要,綱要正式通過時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上山下鄉"這個詞。那個時候,城市就業問題等內部矛盾也很多,如畢業生出路問題等。

出台綱領性文件196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城鎮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這是上山下鄉運動一個綱領性文件。1965年中央辦公廳發布了通知,說不再修改了,就依此發布。從此,上山下鄉被列入黨和國家重要的日常工作範圍。

那時工作有組織,每年都有計劃、安排,都有物質、經費的保障,組織比較嚴密,強調自願原則。"文革"前5年有計劃上山下鄉共下去了129萬。平均每年26萬,規模比較小,安置比較穩妥,社會影響並不像"文革"期間那樣大,指導思想非常明確,就是動員城市青年紮根農村,安家落戶,指導思想、措施、步驟都是很穩妥的。所以"文革"結束後,有人說上山下鄉是"文革"的產物,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它源於50年代,60年代開始在全國有計劃地開展,這一段上山下鄉和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顯然不同。

毛澤東的第二次號召決定千百萬知識青年命運的,是1968年12月22日發表的毛澤東的指示。這一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按語轉引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這是毛澤東的第二次號召。

此後,全國知青上山下鄉的高潮出現。這裏有個背景:1968年11月,那時1968屆畢業生快畢業了,加上1966年、1967年的許多未安排的畢業生,怎麽安排,當時中央就此作了個通知。其中提到了四個"麵向":麵向農村、麵向邊疆、麵向工礦、麵向基層。

那時出現這種情況涉及到對教育的"兩個估計",說17年的教育受資產階級影響,大學受的教育都是修正主義,因此,修正主義的受教育者必須到農村去改造,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上山下鄉的初衷被扭曲這樣就扭曲了上山下鄉的初衷,同樣是上山下鄉,出發點大不一樣。規模上1969年260萬,是最多的一年,是個高潮。1966、1967、1968三屆畢業生一起下鄉,260萬人,根本沒有準備。就是有準備,260萬城市青年到農村也是個了不起的事情。而相當多的人是被這股政治潮流卷下去的,不下不行,下去光榮。革命嘛,接受再教育。

後來老這樣下去也不行啊,城市工廠也要人,也要招工。我們當時做這一工作也很矛盾,接受再教育如果從教育出發,有無畢業年限呢?教育完怎麽辦呢?不能接受貧下中農一輩子再教育吧!"多長時間"誰也回答不了。緊接著出現城市要人,從農村招工,就動員原來下鄉的青年回城,又出現了招工與回城的矛盾,很不好做。所以我們的心情很矛盾。

紮根還是拔根後來又有一個波折,就是在1976年,這時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矛盾增多、複雜化了。1976年2月12日,毛主席有個批示,背景是有陝西的兩個青年給吳桂賢寫信--吳桂賢曾是陝西國棉二廠的工人,當時是副總理--反映下鄉知青被招工招回來對下鄉知青隊伍是不穩定因素,他們反對招工。吳桂賢把信給毛主席,又寫了封信,把招工比成拆台。毛澤東在2月12日給政治局批示:"知識青年問題適宜專題研究,先做準備,然後再一次給予解決。"但這個批示並未對吳桂賢的信表態。當時條件下,他的話好像認同吳桂賢的話,但又未講出來,更多的理解應是穩定下鄉知青。於是,在農村就出現了紮根與拔根問題的鬥爭。當時提升到兩條路線鬥爭的高度來討論,所以知青工作更複雜化了,究竟城市招不招工呢?

調整和結束上山下鄉如果把曆時20多年的上山下鄉運動分為三個階段,那麽從1955年至1961年可以認為是探索階段,目的是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發展農業生產。這一階段的探索進入1962年後,國家有組織地統一實施這一政策,為第二階段,至1965年結束。

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上山下鄉運動,是第三個階段。"文革"10年,全國城鎮知青下鄉人數達1400萬人。

上山下鄉運動問題越來越多。1976年10月,粉粹"四人幫",黨和國家又出現徘徊不前的局麵,使知青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正式結束。

1978年3月,鄧小平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時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鎮吸納更多勞動力的問題。現在搞上山下鄉,這種辦法不是長期辦法,農民不歡迎……城市人下去實際上形成同農民搶飯吃的局麵。我們的第一步應做到城市青年不下鄉,然後再解決從農村吸收人的問題。

1978年12月10日,曆時41天的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結束。《會議紀要》和《國務院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幹問題的試行規定》被中央批轉。這次會議及其形成的文件成為知青上山下鄉的曆史轉折。會議提出:還要堅持上山下鄉,是為了條件成熟時不再上山下鄉;要逐步縮小範圍、有條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動員下鄉;尚需動員下鄉的不再插隊,要因地製宜舉辦知青場、隊,國家給以優惠政策;已在農村插隊的知青,要逐步給予解決,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決;城鎮要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行業,擴大就業門路。

到1979年,全國僅有24.7萬人上山下鄉,進入1980年,已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鄉,進入1981年,工作重心已轉向安排曆史遺留的96萬插隊知青了。1981年底,國務院知青辦並入國家勞動總局,各省、市、自治區也仿照辦理。至此,曆時20餘年的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原載《北京日報》1998年7月26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